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国际和国内等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对安徽乃至其他省份来说都是机会均等的话,那么,安徽还独具一个战略性的机会窗口。
2010年,安徽在全省基本实现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工业用水“同水同价”政策。水价调整,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小变化,折射出的则是安徽消除产业政策差异,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大决心。
“推进安徽服务业跨越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重大战略任务”,4个月前,省长王三运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这句话言犹在耳。那么,推动服务业发展,对安徽来说为何如此紧迫?安徽服务业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安徽要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又需要哪些有效举措?
观念升级
5月24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出2015年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的目标。
“40% ”,这样一个发展目标,究竟意味着什么?
《决策》记者查阅了近5年来的统计公报,发现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强力推动,GDP中二产比重节节攀升,从2005年的41.3%上升到2009年的48.8%,划出了一道优美的高开阳线;另一方面,GDP中三产比重则持续下降,从2005年的40.7%,下降到2009年的36.3% 。
显而易见,未来的5年时间,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仅要“止滑”,还需“拉升”,才能实现“40%”这一目标。
诚然,从产业结构的纵向变化去看安徽服务业发展,仅能窥见一斑,如想准确把握其发展态势,还需要更多的观察视角。横向比较,安徽服务业又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增加了50%以上,年均增长11.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5.1%,对安徽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但是,许多薄弱环节仍然不容小视。
从体量上看,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只有湖北和湖南的3/4,连续多年居全国第14位、中部第4位的局面未能突破。与3年前相比,安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3.3个百分点,占全国服务业的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
从发展速度看,2009年安徽服务业增速位列全国第23位,滞后于总量位次,服务业增速滞后工业5.7个百分点。近3年,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位居全国第28位,就业数增长率位居全国第29位。增速过低,直接导致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
从内部结构看,现代服务业占比不到1/3,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格局仍未打破。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安徽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从业人员在30人以下的企业占到所抽查企业的86.5%,月平均收入在10万元及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抽查企业的一半以上。服务业企业实力总体偏弱,“小、散、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2008年,安徽省成立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2009年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而安徽省主要领导谈及服务业发展,均可谓言之切切。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上,省长王三运指出安徽服务业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认识上的局限”。
他明确指出这种局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服务业发展地位的认识上,认为服务业没有工业那么重要,没有工业那么实惠;二是体现在对其领域内容的认识上,缺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理念;三是体现在对服务业评价考核的认识上,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完备的服务业统计体系。
省长言辞恳切,明确提出“要像重视工业那样重视服务业”。尽管观念突破,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当前安徽在全省推行工业与服务业“同水同价”、“同气同价”的系列新政,则可视为突破“认识上局限”的一项有力举措。
机会窗口
如果说观念突破,是安徽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种支撑因素,那么,能否把握好发展机遇,则是第二种支撑因素。安徽服务业究竟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已接近1/5,服务业跨国投资接近全球跨国投资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近70%。
与此同时,国际间、地区间服务业转移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日益活跃,服务行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安徽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国际服务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省发改委服务业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前10个月,在外需急剧萎缩的形势下,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却增长了9.1倍,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据专家分析,过去的五年规划大多追求的是“国强”,“十二五”规划则更加注重“民富”,而服务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将在实现“民富”目标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从省内情况看,2009年,安徽GDP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服务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至3000美元时,服务业所占比重会明显上升。2009年,安徽省人均GDP已达2400多美元,正处在这一黄金发展区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
如果说,国际和国内等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对安徽乃至其他省份来说都是机会均等的话,那么,安徽还独具一个战略性的机会窗口。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间刚过半年,示范效应已充分体现。未来几年,示范区效应必将进一步扩大,安徽省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市场化程度、城市化率、开放度等都将发生积极变化,服务业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皖江示范区加速转移,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对生产性服务业催生出巨大需求。
对于安徽来说,制造业越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就越发达,因为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和生产网络的形成过程,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会伴生服务需求。
诚如是,皖江示范区在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必将同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基地。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对安徽服务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路径选择
机遇稍纵即逝,安徽要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明晰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路径选择。
服务业包括15个门类、47大类、335小项,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安徽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该如何确定?
安徽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分别是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谈及发展重点的确定,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分析认为,这八大产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这些产业,有的属于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比如文化旅游;有的符合经济转型需要,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有的是符合消费升级要求且具有较大市场潜力,比如社区服务;还有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行业,比如房地产;更有代表服务业发展一般性趋势的行业;另外,安徽作为农业大省,选取能够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业,也是现实选择。”专家分析说。
而在这八大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对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2008年9月3日,安徽省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从“实施工业强省、发展先进制造业、走新型工业道路的需要出发”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目标。
从发展现实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一直是安徽的一块“短板”。仅从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构成,就可以看出端倪。
数据显示,2008年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比40.5 %,比2005年上升1.4个百分点。而以金融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五大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33.6%,仅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科学研究,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两个非常关键的行业,其增加值比重增幅的滞后,亟需引起关注。因此,安徽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无疑是一种现实选择。
八大产业的确定是解决了“发展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则是“如何发展”。
服务业跟工业一样,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八大服务产业的抓手又是什么?安徽提出了抓园区、抓项目、抓企业、抓品牌的“四项基础工程建设”。
抓园区,一是解决载体问题,二是解决产业集聚问题。工业发展需要集聚,服务业发展同样需要集聚,安徽周边省市已经先行一步。早在2006年,上海就开始规划建设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7年3月,江苏为首批47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授牌;2009年8月,河南八大文化产业试验区规划出台。
从一定意义上说,各地服务业竞争,已经表现为能否超前规划,搭建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决策》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贸易和服务业处了解到,近期,安徽也将规划和建设50个以上规模较大、集聚度较高、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
优选100个重点项目、重点扶持10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两三年内形成100个省级以上知名服务品牌——这些数字说明,安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战略已经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得到细化和落实。
这些举措,都足以让人们对安徽“十二五”时期服务业的发展充满期待。
2010年,安徽在全省基本实现列入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工业用水“同水同价”政策。水价调整,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小变化,折射出的则是安徽消除产业政策差异,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大决心。
“推进安徽服务业跨越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重大战略任务”,4个月前,省长王三运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这句话言犹在耳。那么,推动服务业发展,对安徽来说为何如此紧迫?安徽服务业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安徽要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又需要哪些有效举措?
观念升级
5月24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出2015年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的目标。
“40% ”,这样一个发展目标,究竟意味着什么?
《决策》记者查阅了近5年来的统计公报,发现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强力推动,GDP中二产比重节节攀升,从2005年的41.3%上升到2009年的48.8%,划出了一道优美的高开阳线;另一方面,GDP中三产比重则持续下降,从2005年的40.7%,下降到2009年的36.3% 。
显而易见,未来的5年时间,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仅要“止滑”,还需“拉升”,才能实现“40%”这一目标。
诚然,从产业结构的纵向变化去看安徽服务业发展,仅能窥见一斑,如想准确把握其发展态势,还需要更多的观察视角。横向比较,安徽服务业又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增加了50%以上,年均增长11.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35.1%,对安徽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但是,许多薄弱环节仍然不容小视。
从体量上看,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只有湖北和湖南的3/4,连续多年居全国第14位、中部第4位的局面未能突破。与3年前相比,安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3.3个百分点,占全国服务业的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
从发展速度看,2009年安徽服务业增速位列全国第23位,滞后于总量位次,服务业增速滞后工业5.7个百分点。近3年,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位居全国第28位,就业数增长率位居全国第29位。增速过低,直接导致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
从内部结构看,现代服务业占比不到1/3,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格局仍未打破。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安徽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从业人员在30人以下的企业占到所抽查企业的86.5%,月平均收入在10万元及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抽查企业的一半以上。服务业企业实力总体偏弱,“小、散、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2008年,安徽省成立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2009年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而安徽省主要领导谈及服务业发展,均可谓言之切切。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上,省长王三运指出安徽服务业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认识上的局限”。
他明确指出这种局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服务业发展地位的认识上,认为服务业没有工业那么重要,没有工业那么实惠;二是体现在对其领域内容的认识上,缺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理念;三是体现在对服务业评价考核的认识上,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完备的服务业统计体系。
省长言辞恳切,明确提出“要像重视工业那样重视服务业”。尽管观念突破,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当前安徽在全省推行工业与服务业“同水同价”、“同气同价”的系列新政,则可视为突破“认识上局限”的一项有力举措。
机会窗口
如果说观念突破,是安徽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种支撑因素,那么,能否把握好发展机遇,则是第二种支撑因素。安徽服务业究竟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已接近1/5,服务业跨国投资接近全球跨国投资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近70%。
与此同时,国际间、地区间服务业转移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日益活跃,服务行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安徽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国际服务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省发改委服务业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前10个月,在外需急剧萎缩的形势下,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却增长了9.1倍,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据专家分析,过去的五年规划大多追求的是“国强”,“十二五”规划则更加注重“民富”,而服务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将在实现“民富”目标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从省内情况看,2009年,安徽GDP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服务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至3000美元时,服务业所占比重会明显上升。2009年,安徽省人均GDP已达2400多美元,正处在这一黄金发展区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
如果说,国际和国内等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对安徽乃至其他省份来说都是机会均等的话,那么,安徽还独具一个战略性的机会窗口。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间刚过半年,示范效应已充分体现。未来几年,示范区效应必将进一步扩大,安徽省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市场化程度、城市化率、开放度等都将发生积极变化,服务业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皖江示范区加速转移,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对生产性服务业催生出巨大需求。
对于安徽来说,制造业越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就越发达,因为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和生产网络的形成过程,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会伴生服务需求。
诚如是,皖江示范区在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必将同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基地。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对安徽服务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路径选择
机遇稍纵即逝,安徽要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明晰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路径选择。
服务业包括15个门类、47大类、335小项,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安徽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该如何确定?
安徽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分别是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谈及发展重点的确定,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分析认为,这八大产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这些产业,有的属于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比如文化旅游;有的符合经济转型需要,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有的是符合消费升级要求且具有较大市场潜力,比如社区服务;还有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行业,比如房地产;更有代表服务业发展一般性趋势的行业;另外,安徽作为农业大省,选取能够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业,也是现实选择。”专家分析说。
而在这八大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对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2008年9月3日,安徽省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从“实施工业强省、发展先进制造业、走新型工业道路的需要出发”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目标。
从发展现实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一直是安徽的一块“短板”。仅从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构成,就可以看出端倪。
数据显示,2008年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比40.5 %,比2005年上升1.4个百分点。而以金融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五大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33.6%,仅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科学研究,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两个非常关键的行业,其增加值比重增幅的滞后,亟需引起关注。因此,安徽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无疑是一种现实选择。
八大产业的确定是解决了“发展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则是“如何发展”。
服务业跟工业一样,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八大服务产业的抓手又是什么?安徽提出了抓园区、抓项目、抓企业、抓品牌的“四项基础工程建设”。
抓园区,一是解决载体问题,二是解决产业集聚问题。工业发展需要集聚,服务业发展同样需要集聚,安徽周边省市已经先行一步。早在2006年,上海就开始规划建设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7年3月,江苏为首批47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授牌;2009年8月,河南八大文化产业试验区规划出台。
从一定意义上说,各地服务业竞争,已经表现为能否超前规划,搭建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决策》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贸易和服务业处了解到,近期,安徽也将规划和建设50个以上规模较大、集聚度较高、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
优选100个重点项目、重点扶持10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两三年内形成100个省级以上知名服务品牌——这些数字说明,安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战略已经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得到细化和落实。
这些举措,都足以让人们对安徽“十二五”时期服务业的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