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教会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言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的现象,这是阅读教学繁琐低效的根本原因,也与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语文能力相违背。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以读为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学效率
我国汉语言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读”,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新课标也的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因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地阅读习惯。”而离开了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要每篇课文都逐句串讲,关键在于教师要启发,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那么,怎样以读为中心组织教学?一般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试读,学生掌握汉语拼音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试读课文。即使是低年级,也可以凭借教材全文注音的特点让学生试读。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一翻到新课文,往往急于知道课文里讲什么。所以,上课伊始,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自己试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范读,有无教师的指导,是一般的阅读活动和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尤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情境,感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通过教师规范的朗读和朗读技巧的指导,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当然,到了中高年级,不必每篇课文都由教师范读,教师重在朗读的指导。
初读,当学生对课文有清晰完整的印象时,让他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笔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往下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还要一边读一边想,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查读,这是学生初读情况的反馈。通过指名认读生字词的读音,朗读课文,获取课文,获取反馈信息,还可以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细读,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围绕课后思考题,认真读课文的有关段落,让他们动笔圈、画、点、记,认真思考。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重点段落,理解重点词句,弄清词、句、段的联系,必要时加以点拨指导,并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议读,在细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回答问题,互相补充;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特别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通过质疑、解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发展。
读练,在学生熟练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双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练习内容与读书密切结合。加强朗读、背诵的练习,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背诵自己喜欢读的段落。通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低年级侧重语句训练,中高年级进行读写迁移的小练笔,使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自读,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让他们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独立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短文,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自读情况的检查。开头一段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而后逐渐移到课外,由学生独立阅读。对学生的自读不要要求太多,只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回答课后问题,懂以课文主要讲什么,就算达到要求,如果能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那就更好了。
当然,以上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使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点,灵活掌握。实践证明,以读为中心组织教学,改革了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课堂上以读书为主,以学生为主,把阅读课真正上成了读书课,上成语言及能力的训练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其一是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种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排除了课堂上繁琐的串讲串问,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读书,避免了由于个别优等生包揽整个课堂的局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大面积提交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其二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生字词,自己读书思考,自由讨论,自学自悟。这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由教学生读书到让学生会读书,并初步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其三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种以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课堂上主要由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练习,教师作适当精讲,课外作业特别是书面作业大大减少,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学效率
我国汉语言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读”,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新课标也的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因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地阅读习惯。”而离开了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要每篇课文都逐句串讲,关键在于教师要启发,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那么,怎样以读为中心组织教学?一般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试读,学生掌握汉语拼音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试读课文。即使是低年级,也可以凭借教材全文注音的特点让学生试读。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一翻到新课文,往往急于知道课文里讲什么。所以,上课伊始,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自己试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范读,有无教师的指导,是一般的阅读活动和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尤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情境,感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通过教师规范的朗读和朗读技巧的指导,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当然,到了中高年级,不必每篇课文都由教师范读,教师重在朗读的指导。
初读,当学生对课文有清晰完整的印象时,让他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笔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往下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还要一边读一边想,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查读,这是学生初读情况的反馈。通过指名认读生字词的读音,朗读课文,获取课文,获取反馈信息,还可以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细读,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围绕课后思考题,认真读课文的有关段落,让他们动笔圈、画、点、记,认真思考。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重点段落,理解重点词句,弄清词、句、段的联系,必要时加以点拨指导,并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议读,在细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回答问题,互相补充;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特别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通过质疑、解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发展。
读练,在学生熟练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双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练习内容与读书密切结合。加强朗读、背诵的练习,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背诵自己喜欢读的段落。通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低年级侧重语句训练,中高年级进行读写迁移的小练笔,使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自读,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让他们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独立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短文,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自读情况的检查。开头一段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而后逐渐移到课外,由学生独立阅读。对学生的自读不要要求太多,只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回答课后问题,懂以课文主要讲什么,就算达到要求,如果能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那就更好了。
当然,以上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使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点,灵活掌握。实践证明,以读为中心组织教学,改革了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课堂上以读书为主,以学生为主,把阅读课真正上成了读书课,上成语言及能力的训练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其一是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种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优化了阅读教学的过程,排除了课堂上繁琐的串讲串问,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读书,避免了由于个别优等生包揽整个课堂的局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大面积提交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其二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生字词,自己读书思考,自由讨论,自学自悟。这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由教学生读书到让学生会读书,并初步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其三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种以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课堂上主要由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练习,教师作适当精讲,课外作业特别是书面作业大大减少,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