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贯大兴安岭的嫩林铁路,是党和国家于上世纪60年代为开发林区,组织英勇铁道兵所修建的北疆铁路,祖国最北的漠河就在这条铁路的北端。1970年,为了管理运营这一新线,铁道部批准成立了加格达奇铁路分局。从1974年起,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十六年,可以说我多半的青春岁月都和这条铁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现如今,我离开那里已有三十多年了,但是,我还是深深地怀念那些艰苦而奋发的日子,常常想起那些可敬可爱、纯朴忠厚的林区铁路人。
一
刚到加格达奇工务段报到,第一天上道作业,我就受教育了。那天是线路“找细”,以迎接铁路局轨检车季度检查。先是走了五六公里线路,到了作业点,工长让我扒砟,就是手持钢叉,把钢轨枕木连接处的道砟扒松,将钢轨抬至标准尺寸,让其他工友用道锤将其砸实。仅仅扒了一会儿,手心就肿起了血泡,我咬牙坚持着。到了中午,十几个工友席地坐在线路较宽的路肩上,拿出一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着几根咸菜、半块腐乳,喝口凉水,就是一顿午餐。秋天的大兴安岭野外,太阳虽是亮亮的,但秋风吹在身上却是透心的凉,我不禁打起冷颤。工区的老师傅看我这副模样,纷纷对我说:“你现在就觉得苦了?告诉你,现在是大兴安岭野外作业最好的时候。夏天太阳暴晒不说,到了冬天整治线路冻害的时候,那才真的叫劲呢!这里入冬以后,线路就会冻起一个又一个大包,为了保证列车平顺运行,要把大包周边的道砟枕木钢轨抬成一个顺坡。那个时候,天气冷得能把鼻尖冻白,道砟冻得比钢轨还硬,到那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叫高寒禁区,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林区铁路工人的革命精神!”
很快,我就知道了工区工友说的都是真话。大兴安岭长冬无夏,自从盘古开天地,此处一直人迹罕至,直到铁道兵挺进林区。这儿的冬天,户外温度多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最冷时,体感温度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严寒天气造成的喝水吃菜、野外作业的困难可以想见。加之又是在人烟稀少的林区新建铁路,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生活工作条件肯定难上加难。但是,就在这样极其严酷的自然条件与作业环境中,可敬的加格达奇铁路人实现了连续安全一千天、两千天、三千天、四千天的全路最佳成绩,创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业绩。
1976年初,我在加格达奇工务段技术室驻勤。那年春节刚过,便跟着工程师许泓与主任、领工员吴义福到沿线进行春检。我们三人从线路最南端的嫩江站开始,一米一米地步行检查线路,他俩负责鉴定,我执笔记录。只见他俩走在轨道中间凹凸磕脚的石砟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线路上每一根枕木、每一个配件、每一处道床,边走、边看、边喊:“K几(公里)几米至几米,失效枕木多少根,失效轨距杆多少根,磨损钢轨几根……”到了站线,还要弯腰测量每组道岔尺寸,确定要不要修理或更换。中午我们就在线路旁边,啃点干粮,喝口凉水,有时为了赶进度,连这最简单的午饭都不吃。就这样,每天一走就是十几公里。那时养路工区条件都很简陋,多数没有伙食点,工长就从家拿来一点土豆炖豆角或白菜炒粉条,外加几个馒头或窝头,就是我们三人的晚餐。对付吃口饭后,马上就得整理当天检查的数据,核实汇总,形成报告。周边有林场居民点的工区还能接上电,有的中间工区连电都没有,我们就在油灯下,瞪着眼睛,连查带写。走到大一点的工区,我们可以躺在工友炕上歇一晚上,有的工区炕小,睡不下我们三人,我就躺在工区的办公桌上,盖着不算干净的公用被褥凑合一宿。第二天凌晨起来,继续一丝不苟地检查。这一趟春检下来,对我来说,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铁路人的精神。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加格达奇工务段将先天不足、环境恶劣的线路,维修管理得棒棒的,在我的记忆中,从未发生过行车事故,线路质量无论是静态验收还是动态检测,始终保持全优。
二
老铁路人都知道,列车的制动系统是关系运行安全的关键设备,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但在林区铁路,白天装满木材的列车运行到技术作业站时多在半夜。处于风口的林海车站,冬天深夜的气温比白天更冷,严寒加上大风,列车制动系统里的胶质垫圈冻得失去弹性,风管接头常常出现漏泄。为了及时处理故障,保证列车正常运行,林海列检所的工人在严寒漆黑的夜里,把维修必需的小胶皮圈含在嘴里,大一点的活塞垫揣在紧贴胸前的棉袄里,有时低头弯腰蹲在列车风管下,有时干脆躺在站场残留的冰雪上,用力解开漏泄的风管,换上被嘴、被胸温暖着的胶垫,迅速恢复制动功能,确保列车正点出发。林区列检工人这种“口含胶皮圈,胸暖活塞垫”爬冰卧雪保安全的精神,经过总结宣传,得到了广泛传播。
嫩林铁路交付运营时,设备简陋,很多中间站用的是干线淘汰的臂板信号机,由于未能通电,每次开通信号,都须将油灯挂在需要显示的信号灯镜的后面。夏天好说,冬天风大铁凉,扳道员臂挎点亮的油灯,走过近百米积雪的站台,顶着大风,抓着冰冷的铁杆,爬上高高的信号灯柱,将一盏盏油灯挂好。有个扳道员曾对我说,有次爬到一半,一只手套滑掉了,但是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他硬是裸手抓着信号铁柱,将油灯挂好,保证了信号正常显示,等下到地面上一看,手心的肉皮被冰铁粘掉一块,这时才感到钻心的疼。冬运期间,我经常去加格达奇车站开会调研,知道调车工人不仅需要面对作业的风险,还须克服严寒的困扰。他们在外作业,不允许穿棉大衣,只能套上一件小棉袄,腰间系一根带子,冷风嗖嗖地从领子、袖口往里钻,一会儿就冻透了。每次上班都得带上两双棉鞋,一双供在外作业时穿,另一双放在火炉边烘热备穿,一单作业完成回屋间休时,赶紧将被冰雪打湿冻透的棉鞋换下。每每问到这些,这些工友都很淡定地说:“这是林区铁路职工的责任。如果我们怕冻怕苦怕危险,列车不能准时编解,林区的‘木龙’就不能按图运行,全局运输秩序也会打乱。”
在嫩林铁路沿线,很多车站名称都是铁路建设者的创造发明,有的命名为奋发、图强,有的命名为苍山、险峰、雄关、凌云、宏图、长缨……这些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车站名称,既反映了白手起家的艰辛,更寄寓了林区铁路人热爱边疆的豪情。
在这些小站的铁路人中间,有个杰出代表,就是一个人坚持在奋发站区兴办综合教学点的丁桂芹。丁老师所在的奋发站区,远离城镇,有十几户车务、工务与电务职工,从老线调入时,拖家带口,将就着住在简陋的站区家属房。大人可以克服生活工作上的困难,但是十几个适龄学童,由于距离设有学校的地区很远,没有办法每天坐火车上学,学校也未建学生宿舍,只得辍学在家。当时二十多岁的丁桂芹作为家属随丈夫迁住在奋发,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无学可上,心疼不已。在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她自告奋勇担任代课老师,一个人带领十几个孩子,将一间土坯房改造成教室,自己动手制作黑板,用砖头木板搭成课桌椅,因陋就简建起了奋发站区综合教学点。没有老师前来任教,丁桂芹就一人兼任校长、管理员,并承担了一至五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等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一个不大的教室里,丁老师将不同年龄的学生分成五个年级组,进行分时段的复式教学。例如,先让二、三年级学生分别做数学作业,四年级学生预习语文教材,五年级学生在室外体育活动,自己给一年级学生上汉语拼音课,一个学时后再轮换。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与复杂的教学任务,丁老师不僅没有撂过挑子,还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她自己制作了拼音识字卡片等教学用具,带领学生架起单杠、双杠、篮球架、乒乓球台,课余时间排练大合唱、舞蹈等节目,师生们还自己开荒种地,到车站清扫卫生,去线路拔草扒砂,硬是把这样一个简陋的教学点搞得生机勃勃,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后来,在各级组织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中间小站的家属陆续搬到大地区,中心学校的学生宿舍相继投入使用,奋发综合教学点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丁桂芹的感人事迹和她所代表的林区铁路人的奉献精神,却始终铭刻在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心中。 三
我在大兴安岭生活工作了十六年,让我最感温暖的是林区铁路人的纯朴大气与积极乐观,切身感受到职工之间团结互助、携手并进的和谐氛围。我刚进林区铁路的时候,上道作业,工区工友看我身单力薄,都把重活揽在自己身上,只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轻活。逢年过节,单位同事怕我孤独,争着让我到家吃饭,把仅有的黑木耳、鸡蛋、花生米和一点冻猪肉都拿出来招待。1976年春节前,工务段吴义福主任的妻子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一口肥猪宰杀了,特意把科室的几个单身职工叫到家里,请大家吃了一顿东北有名的杀猪菜。我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吃着新鲜的猪肉酸菜炖粉条,尝着喷香的炒猪肝、蒜泥血肠,那个开心热闹的情景至今难忘。那一顿大餐,加上送给邻居朋友的,消耗了他家的半扇猪肉,但吴嫂眉头都不皱一下,这就是林区铁路人的豪爽。
到分局机关不久,我参与了分局先进典型材料的撰稿工作。为了把讲稿写得生动一些,我们进行了实地走访。碧水公寓位于大兴安岭气温最低的林碧支线尽头,那是一幢不大的平房,有十几间宿舍和一个食堂。时值春末夏初,院子里种着菜,养着鸡。我们与正在公寓休息的一线职工座谈,他们都说这里是分局管内条件最差的公寓,但又是服务最好的地方。不管什么时候退乘,进门都有热饭热水热面孔。有时机车需要立即折返,公寓人员就把饭菜送到车头。这里长年只有白菜土豆大头菜(北京叫包心菜),食堂工人就自己渍酸菜、腌咸菜,粗粮细做,土菜精做,尽量让大家吃好休息好。乘务员们都说,到了碧水公寓,就像到了自己的家。有个机车乘务员提起一件令他特受感动的事情:那年过完春节,阴历二月初二,他出乘来到碧水车站后,调度命令他驾驶机车立即折返。中午时分,他正在机车头等待命令,只见碧水公寓的两位大嫂抱着棉被裹着的饭盒前来送饭。他打开一看,里面是肥嫩嫩、油汪汪的半盒猪头肉和几个馒头。公寓大嫂说:“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我们请你吃猪头。”他问:“这是哪儿弄来的?”一位大嫂说:“这是我们一位同事从家里拿来的冻猪头,本来是他家自己留着慢慢吃的,想到今天这个日子,一定要让乘务员像在家一样吃到猪头肉,他就主动拿来让大家分享了。”这真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我们听得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上世纪70年代,林区食品供应相当紧缺,每人每月只有七斤细粮、四两豆油,三个月吃不到肉是经常事。职工食堂的工作人员就想方设法以当地最多见的土豆、豆腐为原料,切成丝、片、块、泥等不同形状,采取煎炒烹炸蒸等不同方式,做出了各有一百道菜的“土豆宴”“豆腐宴”。冬天見不到绿叶菜,各单位就鼓励职工利用工作职场、办公房间的窗台,用木盒装土,种起了蒜苗。我初到分局机关的那几年,一到冬天,办公室里满眼绿色,满屋蒜香。割一茬蒜苗,放几个鸡蛋,就可以炒上一盘好菜、包上一顿饺子。铁路职工的自强自立,加上各级组织的关怀与支持,林区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铁路沿线建成了贯通电力线,缺水地区打出了深水井,分局还专门给缺土站区送去几十节火车厢的黑土,就地扣上塑料大棚,小站职工也可以用上电器,喝上净水,吃到品种多样的新鲜蔬菜。特别是持续开展的“安全线、生活线、文化线”建设,使铁路面貌日新月异,林区铁路人的精神风貌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与传承。
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林区铁路人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在上级的关怀支持下,热爱运动的分局职工于1977年建成了火车头体育场;1984年,可以容纳两千人的分局体育馆投入使用。在这些林区少见的运动场地,无论早晚,总是跃动着人们锻炼的矫健身影。为了满足职工群众参与运动、观赏比赛的心愿,分局还经常组织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藤球等各种比赛。1989年,在加格达奇分局体育馆举行了一场历史性的中朝铁路男子篮球友谊赛,我坐在观众席上,看着精彩的比赛,听着如潮的欢声,想到我们边远分局的运动员能够代表中国铁路与国外同行比赛,不禁深感自豪。
自从来到北京工作以后,我已经很久没有再回加格达奇,但是林区铁路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深深地知道,加格达奇分局所取得的一切成绩,林区铁路人所展现的精神风采,是我们党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与广大党员率先垂范的结果,也是我党领导下中国铁路的一个缩影。今天,我写下这些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表达蓄积已久的对于林区铁路人的敬佩之心,并以此纪念建党100周年。
一
刚到加格达奇工务段报到,第一天上道作业,我就受教育了。那天是线路“找细”,以迎接铁路局轨检车季度检查。先是走了五六公里线路,到了作业点,工长让我扒砟,就是手持钢叉,把钢轨枕木连接处的道砟扒松,将钢轨抬至标准尺寸,让其他工友用道锤将其砸实。仅仅扒了一会儿,手心就肿起了血泡,我咬牙坚持着。到了中午,十几个工友席地坐在线路较宽的路肩上,拿出一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着几根咸菜、半块腐乳,喝口凉水,就是一顿午餐。秋天的大兴安岭野外,太阳虽是亮亮的,但秋风吹在身上却是透心的凉,我不禁打起冷颤。工区的老师傅看我这副模样,纷纷对我说:“你现在就觉得苦了?告诉你,现在是大兴安岭野外作业最好的时候。夏天太阳暴晒不说,到了冬天整治线路冻害的时候,那才真的叫劲呢!这里入冬以后,线路就会冻起一个又一个大包,为了保证列车平顺运行,要把大包周边的道砟枕木钢轨抬成一个顺坡。那个时候,天气冷得能把鼻尖冻白,道砟冻得比钢轨还硬,到那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叫高寒禁区,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林区铁路工人的革命精神!”
很快,我就知道了工区工友说的都是真话。大兴安岭长冬无夏,自从盘古开天地,此处一直人迹罕至,直到铁道兵挺进林区。这儿的冬天,户外温度多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最冷时,体感温度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严寒天气造成的喝水吃菜、野外作业的困难可以想见。加之又是在人烟稀少的林区新建铁路,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生活工作条件肯定难上加难。但是,就在这样极其严酷的自然条件与作业环境中,可敬的加格达奇铁路人实现了连续安全一千天、两千天、三千天、四千天的全路最佳成绩,创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业绩。
1976年初,我在加格达奇工务段技术室驻勤。那年春节刚过,便跟着工程师许泓与主任、领工员吴义福到沿线进行春检。我们三人从线路最南端的嫩江站开始,一米一米地步行检查线路,他俩负责鉴定,我执笔记录。只见他俩走在轨道中间凹凸磕脚的石砟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线路上每一根枕木、每一个配件、每一处道床,边走、边看、边喊:“K几(公里)几米至几米,失效枕木多少根,失效轨距杆多少根,磨损钢轨几根……”到了站线,还要弯腰测量每组道岔尺寸,确定要不要修理或更换。中午我们就在线路旁边,啃点干粮,喝口凉水,有时为了赶进度,连这最简单的午饭都不吃。就这样,每天一走就是十几公里。那时养路工区条件都很简陋,多数没有伙食点,工长就从家拿来一点土豆炖豆角或白菜炒粉条,外加几个馒头或窝头,就是我们三人的晚餐。对付吃口饭后,马上就得整理当天检查的数据,核实汇总,形成报告。周边有林场居民点的工区还能接上电,有的中间工区连电都没有,我们就在油灯下,瞪着眼睛,连查带写。走到大一点的工区,我们可以躺在工友炕上歇一晚上,有的工区炕小,睡不下我们三人,我就躺在工区的办公桌上,盖着不算干净的公用被褥凑合一宿。第二天凌晨起来,继续一丝不苟地检查。这一趟春检下来,对我来说,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铁路人的精神。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加格达奇工务段将先天不足、环境恶劣的线路,维修管理得棒棒的,在我的记忆中,从未发生过行车事故,线路质量无论是静态验收还是动态检测,始终保持全优。
二
老铁路人都知道,列车的制动系统是关系运行安全的关键设备,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但在林区铁路,白天装满木材的列车运行到技术作业站时多在半夜。处于风口的林海车站,冬天深夜的气温比白天更冷,严寒加上大风,列车制动系统里的胶质垫圈冻得失去弹性,风管接头常常出现漏泄。为了及时处理故障,保证列车正常运行,林海列检所的工人在严寒漆黑的夜里,把维修必需的小胶皮圈含在嘴里,大一点的活塞垫揣在紧贴胸前的棉袄里,有时低头弯腰蹲在列车风管下,有时干脆躺在站场残留的冰雪上,用力解开漏泄的风管,换上被嘴、被胸温暖着的胶垫,迅速恢复制动功能,确保列车正点出发。林区列检工人这种“口含胶皮圈,胸暖活塞垫”爬冰卧雪保安全的精神,经过总结宣传,得到了广泛传播。
嫩林铁路交付运营时,设备简陋,很多中间站用的是干线淘汰的臂板信号机,由于未能通电,每次开通信号,都须将油灯挂在需要显示的信号灯镜的后面。夏天好说,冬天风大铁凉,扳道员臂挎点亮的油灯,走过近百米积雪的站台,顶着大风,抓着冰冷的铁杆,爬上高高的信号灯柱,将一盏盏油灯挂好。有个扳道员曾对我说,有次爬到一半,一只手套滑掉了,但是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他硬是裸手抓着信号铁柱,将油灯挂好,保证了信号正常显示,等下到地面上一看,手心的肉皮被冰铁粘掉一块,这时才感到钻心的疼。冬运期间,我经常去加格达奇车站开会调研,知道调车工人不仅需要面对作业的风险,还须克服严寒的困扰。他们在外作业,不允许穿棉大衣,只能套上一件小棉袄,腰间系一根带子,冷风嗖嗖地从领子、袖口往里钻,一会儿就冻透了。每次上班都得带上两双棉鞋,一双供在外作业时穿,另一双放在火炉边烘热备穿,一单作业完成回屋间休时,赶紧将被冰雪打湿冻透的棉鞋换下。每每问到这些,这些工友都很淡定地说:“这是林区铁路职工的责任。如果我们怕冻怕苦怕危险,列车不能准时编解,林区的‘木龙’就不能按图运行,全局运输秩序也会打乱。”
在嫩林铁路沿线,很多车站名称都是铁路建设者的创造发明,有的命名为奋发、图强,有的命名为苍山、险峰、雄关、凌云、宏图、长缨……这些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车站名称,既反映了白手起家的艰辛,更寄寓了林区铁路人热爱边疆的豪情。
在这些小站的铁路人中间,有个杰出代表,就是一个人坚持在奋发站区兴办综合教学点的丁桂芹。丁老师所在的奋发站区,远离城镇,有十几户车务、工务与电务职工,从老线调入时,拖家带口,将就着住在简陋的站区家属房。大人可以克服生活工作上的困难,但是十几个适龄学童,由于距离设有学校的地区很远,没有办法每天坐火车上学,学校也未建学生宿舍,只得辍学在家。当时二十多岁的丁桂芹作为家属随丈夫迁住在奋发,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无学可上,心疼不已。在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她自告奋勇担任代课老师,一个人带领十几个孩子,将一间土坯房改造成教室,自己动手制作黑板,用砖头木板搭成课桌椅,因陋就简建起了奋发站区综合教学点。没有老师前来任教,丁桂芹就一人兼任校长、管理员,并承担了一至五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等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一个不大的教室里,丁老师将不同年龄的学生分成五个年级组,进行分时段的复式教学。例如,先让二、三年级学生分别做数学作业,四年级学生预习语文教材,五年级学生在室外体育活动,自己给一年级学生上汉语拼音课,一个学时后再轮换。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与复杂的教学任务,丁老师不僅没有撂过挑子,还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她自己制作了拼音识字卡片等教学用具,带领学生架起单杠、双杠、篮球架、乒乓球台,课余时间排练大合唱、舞蹈等节目,师生们还自己开荒种地,到车站清扫卫生,去线路拔草扒砂,硬是把这样一个简陋的教学点搞得生机勃勃,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后来,在各级组织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中间小站的家属陆续搬到大地区,中心学校的学生宿舍相继投入使用,奋发综合教学点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丁桂芹的感人事迹和她所代表的林区铁路人的奉献精神,却始终铭刻在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心中。 三
我在大兴安岭生活工作了十六年,让我最感温暖的是林区铁路人的纯朴大气与积极乐观,切身感受到职工之间团结互助、携手并进的和谐氛围。我刚进林区铁路的时候,上道作业,工区工友看我身单力薄,都把重活揽在自己身上,只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轻活。逢年过节,单位同事怕我孤独,争着让我到家吃饭,把仅有的黑木耳、鸡蛋、花生米和一点冻猪肉都拿出来招待。1976年春节前,工务段吴义福主任的妻子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一口肥猪宰杀了,特意把科室的几个单身职工叫到家里,请大家吃了一顿东北有名的杀猪菜。我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吃着新鲜的猪肉酸菜炖粉条,尝着喷香的炒猪肝、蒜泥血肠,那个开心热闹的情景至今难忘。那一顿大餐,加上送给邻居朋友的,消耗了他家的半扇猪肉,但吴嫂眉头都不皱一下,这就是林区铁路人的豪爽。
到分局机关不久,我参与了分局先进典型材料的撰稿工作。为了把讲稿写得生动一些,我们进行了实地走访。碧水公寓位于大兴安岭气温最低的林碧支线尽头,那是一幢不大的平房,有十几间宿舍和一个食堂。时值春末夏初,院子里种着菜,养着鸡。我们与正在公寓休息的一线职工座谈,他们都说这里是分局管内条件最差的公寓,但又是服务最好的地方。不管什么时候退乘,进门都有热饭热水热面孔。有时机车需要立即折返,公寓人员就把饭菜送到车头。这里长年只有白菜土豆大头菜(北京叫包心菜),食堂工人就自己渍酸菜、腌咸菜,粗粮细做,土菜精做,尽量让大家吃好休息好。乘务员们都说,到了碧水公寓,就像到了自己的家。有个机车乘务员提起一件令他特受感动的事情:那年过完春节,阴历二月初二,他出乘来到碧水车站后,调度命令他驾驶机车立即折返。中午时分,他正在机车头等待命令,只见碧水公寓的两位大嫂抱着棉被裹着的饭盒前来送饭。他打开一看,里面是肥嫩嫩、油汪汪的半盒猪头肉和几个馒头。公寓大嫂说:“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我们请你吃猪头。”他问:“这是哪儿弄来的?”一位大嫂说:“这是我们一位同事从家里拿来的冻猪头,本来是他家自己留着慢慢吃的,想到今天这个日子,一定要让乘务员像在家一样吃到猪头肉,他就主动拿来让大家分享了。”这真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我们听得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上世纪70年代,林区食品供应相当紧缺,每人每月只有七斤细粮、四两豆油,三个月吃不到肉是经常事。职工食堂的工作人员就想方设法以当地最多见的土豆、豆腐为原料,切成丝、片、块、泥等不同形状,采取煎炒烹炸蒸等不同方式,做出了各有一百道菜的“土豆宴”“豆腐宴”。冬天見不到绿叶菜,各单位就鼓励职工利用工作职场、办公房间的窗台,用木盒装土,种起了蒜苗。我初到分局机关的那几年,一到冬天,办公室里满眼绿色,满屋蒜香。割一茬蒜苗,放几个鸡蛋,就可以炒上一盘好菜、包上一顿饺子。铁路职工的自强自立,加上各级组织的关怀与支持,林区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铁路沿线建成了贯通电力线,缺水地区打出了深水井,分局还专门给缺土站区送去几十节火车厢的黑土,就地扣上塑料大棚,小站职工也可以用上电器,喝上净水,吃到品种多样的新鲜蔬菜。特别是持续开展的“安全线、生活线、文化线”建设,使铁路面貌日新月异,林区铁路人的精神风貌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与传承。
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林区铁路人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在上级的关怀支持下,热爱运动的分局职工于1977年建成了火车头体育场;1984年,可以容纳两千人的分局体育馆投入使用。在这些林区少见的运动场地,无论早晚,总是跃动着人们锻炼的矫健身影。为了满足职工群众参与运动、观赏比赛的心愿,分局还经常组织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藤球等各种比赛。1989年,在加格达奇分局体育馆举行了一场历史性的中朝铁路男子篮球友谊赛,我坐在观众席上,看着精彩的比赛,听着如潮的欢声,想到我们边远分局的运动员能够代表中国铁路与国外同行比赛,不禁深感自豪。
自从来到北京工作以后,我已经很久没有再回加格达奇,但是林区铁路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深深地知道,加格达奇分局所取得的一切成绩,林区铁路人所展现的精神风采,是我们党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与广大党员率先垂范的结果,也是我党领导下中国铁路的一个缩影。今天,我写下这些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表达蓄积已久的对于林区铁路人的敬佩之心,并以此纪念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