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需要远行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590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听说过英文“Gap Year”吗?在当今欧美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中,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间隔年”,也称“空档年”。具体而言就是指暂时中断学业,用一段较长的时间走出家门和校门,旅行、打工,或者参加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目的在于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一段宝贵经历。
  多数人会选择把间隔年放在高中毕业与升入大学之间,或者在大学毕业与工作之间。只要条件成熟,暂停大学课业去远行的人也为数不少。间隔年的时间也不一定非要一年,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义,即使三四个月,也可以把这段阅历视为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间隔年。
  西方社会相信,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需要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培养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的技能,增进对自我的了解,从而让他们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间隔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浪潮,间隔于社会或原有的生活,出走行路,更趋近于一种“认识自我”“寻找精神家园”或是“与他人交流”的修行方式。在中国,虽然间隔年概念引进较晚,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也不谋而合,历来文人墨客出走家乡寄情山水的传统,更是与间隔年的理念殊途同归。
  放诸于当下,间隔年在中国逐渐受到追捧,是因为它的提出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在于让千千万万的普通学生原本按部就班的应试教育下的人生,突然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在高考——就业的独木桥之外,又多了无数条阳关大道。
  如同“在路上”一样,间隔年的意义并不在于究竟去了哪儿,选择间隔年者也不会去计较间隔年后收获了多少金钱、名利或是其他可度量的物质财富。在急切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有一段时间的喘歇,平稳自然地感受生活,感受世界,将会对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你踏出足下的第一步,启动间隔年时,你已经开启了另一种人生的大门,迎来了丰富多彩的未来。
  青春意味着什么
  青春意味着什么,是烙印在个人生命成长史上的一段不可逃避的年龄,还是被文化塑造和许诺的一个罗兰·巴特意义上的神话?普遍地说,在个人叙述中,青春代表着年轻和朝气,它与成长的故事紧密相联,并存在于或残酷清冷或阳光灿烂的回忆中;在历史话语中,青春则代表着激情和希望,作为一种集体的命名被组织到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当中,从而完成了关于青春的整体叙事。
  青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被轻松说出口的词汇,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说,是20世纪中期才被现代艺术所表达和叙述的, 最初是跨掉的一代和愤怒的青年, “第一次”拥有了青春。他们分别在文学史上获得承认,青春的叙述也从此开始。随后,整个“六十年代”都成为荡漾着青春反叛与激情的空间。在美国,伴随着女权主义和民权运动出现了嬉皮士运动;在法国,这个拥有大革命传统的国度孕育出了20世纪最后的一次革命:“五月风暴”;在拉美,则有年轻的革命者切·瓦格拉天才式地从南美丛林中展开反抗殖民压迫的解放运动……这些声势浩大的运动,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在宗主国与殖民地等多层空间中共时性地展开,青年人与女性、黑人一起反抗父亲和男性、白人等宰制性力量,父权秩序遭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尽管这成为一次注定失败的逃离,但却给青春打上了革命的烙印。如果说青春是一次进入社会的成人礼,那么其间不仅充满了个人的顿挫,更蕴涵着激情的反叛。
  年轻的时候,青涩的岁月里,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羁的想法,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梦幻。无悔的青春造就无悔的人生、荒芜的青春造就荒芜的人生、壮丽的青春造就壮丽的人生、黯淡的青春造就黯淡的人生……这是规律,无可抗拒。
  当你不去冒险、不去旅行、不去谈一场恋爱,不尝试其他的生活,不去体验未知,而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那些到7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光明也好,暗淡也罢,设置成败得失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经历过,并且心灵永远年轻不老。
  “间隔年”横空出世
  早在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就有贵族青年出国游学的风尚,但“Gap Year”这个概念正式出现,还是源自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浪潮。这个时期的美国,整个社会都充满了震荡与不安,先后发生了总统肯尼迪遇刺、种族人权运动、反越战等一系列事件,整个西方社会体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而在年轻人中催生出一批活跃的反主流文化群体——嬉皮士,又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在父母尤其是主流群体的眼里,他们绝对是叛逆分子:特立独行,崇尚自由,喜欢到处流浪。历史悠久而神秘的亚洲最令他们神往,于是许多年轻人先不管工作和学业,流浪着穿过欧亚大陆,来到印度或斯里兰卡,这段最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也成为了Gap Year的鼻祖。
  在这段时间里,西方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和平意义重大,开始鼓励青年人跨国旅行,以增进民间相互了解,于是Gap Year逐渐流行开来。1967年,英国官员布里斯托成立了一个教育信托基金,并把3个学生送到埃塞俄比亚参与援助项目,开创了将教育与旅行相结合的先河。从此Gap Year在人们眼中不再是叛逆的年轻人放逐自我或是享受生活,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如今在高中或者大学毕业时拥有一次Gap Year,已经成为西方许多青少年的“成人礼”。
  在间隔年期间,青年人离开自己国家去旅行,通常也会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青年人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以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还有一种“Career break”的说法,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的旅行,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总之,无论是学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经历更多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其实,只需要给一次“跳出来“的机会,或许就得到可支撑整个人生的幸福。   切·瓦格拉:间隔年“引爆”拉美革命
  说到间隔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拉丁美洲的革命家切·瓦格拉。早在“Gap Year”这个概念流行以前,他就认识到“行万里路”的重要。
  瓦格拉出生在阿根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51年,23岁的他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一天,他与好友突发奇想,决定去长途旅行。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办理好一年的休学手续,告别家人与女友,便与伙伴骑着摩托车上路了。
  他们从阿根廷出发,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拉丁美洲。路上,他们因摩托车损坏而露宿荒野,也曾在睡觉时不知不觉被货船运走,遇到火灾就充当临时的消防员。在经过秘鲁时,他们还在一个麻风病隔离村做了几个月的义工。瓦格拉很快意识到,拉丁美洲的现实远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遇到了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难的矿工、孤苦无依的孩童、恶疾缠身的病人……一路的见闻不断冲击着瓦格拉的心灵。这次旅行不再是单纯的青春冒险,而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结束学业后,瓦格拉放弃成为一名待遇优厚的医生,选择了艰辛的革命道路。
  如今,切·瓦格拉依然是许多年轻人的偶像。他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而他的这次旅行,也被拍成了电影《摩托日记》。
  古代圣贤 游学天下
  当“Gap Year”这个英文概念还没有诞生,哦不,应该说当英语还没有诞生,中国古代的有志青年们就开展了一项与之相似的活动——游学。古代的圣贤、达人的成就之路也多与游学有关。
  “游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应该是游学的“鼻祖”了。他年轻时曾游历中原,遍访名师,向师襄、苌弘、老子等人学习礼仪、音乐、哲学等许多领域的知识,很早就以渊博而闻名天下。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春申君的成长就是靠“游学博学”,春秋战国之所以形成诸子百家争鸣,那时的圣贤所创造的后人至今无法企及的文明高度,都与“游学”之风有着莫大的关联。汉末刘备虽家境贫寒,但依然15岁开始游学。有过这段经历,后来他虽以织席贩鞋为生,却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他在游学期间结识的师长同窗,如卢植、公孙瓒等人,在他后来的创业历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张之洞《劝学篇》中也提到“游学”的诸多益处:“游学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亲贵,尝见古之游历者矣。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历诸侯,归国而霸。赵武灵王微服游秦,归国而强。春秋战国最尚游学,贤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吴起、乐羊子,皆以游学闻。其余策士杂家,不能悉举。”
  游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传统,从汉唐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民国时期,陶行知、汪达之等教育家,始终致力于青少年的游学实践。他们创办的少年游学团,成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1917年暑假,毛泽东开始了他的第一次“长征”——从长沙徒步走到益阳。他和好朋友萧子升打扮成乞丐,分文不带便上路了。为了食宿,他们向农家乞讨,替店铺写招牌,结识了船夫、农民、商贩,还和寺院方丈谈经论道。一个多月下来,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到底层生活和真实国情。这几次游历,对毛泽东的人生道路和中国的命运,都影响深远。
  间隔年旅行:只为收获生命中的感动
  间隔年是许多迷茫繁忙的年轻人的希望,这场寻找自己的心灵之旅,是给自己青春的礼物,是让自己成长的契机。究竟如何真正开始自己的间隔年?我想应该从“开始”二字开始。
  《在路上》一书中,迪安对萨尔说:"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没有迪安的我们,引路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灵魂。听凭自己灵魂的声音,迈出脚步,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足迹,这或许正是寻路"间隔年"的意义所在。
  惠勒夫妇:背包旅行由此诞生
  《南美徒步游手册》问世于1921年,但是真正世界范围的旅游指南热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创造了“自助旅行圣经”——《孤独星球》丛书的英国人托尼·惠勒夫妇就是寻路间隔年的先驱。托尼生于英国,赶上了“嬉皮盛世”,他具有典型的嬉皮士特征:爱冒险,追求自由。1970年,在伦敦商学院读书的托尼·惠勒和未来的妻子莫琳在公园邂逅,一年后两人结婚。在托尼大学毕业那年,这两个追求“非主流”生活的青年计划了一场大胆的间隔年之旅。
  1972年10月,惠勒夫妇俩花了几十英镑买了辆二手车,颠簸着上路了。他们穿越欧亚大陆到达印度,再经过东南亚前往澳大利亚,整个旅行耗时6个月。一路上,二人尝试着用最省钱的方式旅行,甚至还替人开出租车以赚取路费。与此同时,为了纪念两人的爱情生活,他们记下了一路上的见闻和省钱经验,并将整个旅行经历撰写成书,取名为《便宜玩转亚洲》。这本书立刻引起轰动。西方青年无不憧憬着打起背包,如同惠勒夫妇一般简朴而自由地走遍世界。惠勒夫妇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很多人有着和他们相同的爱好和相似的经历,于是他们接着创办了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旅游指南出版社。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享受和平生活带来的宁静之余,开始思考自我价值和精神归宿。旅行的功能之一就是给一些迷茫的人一个缓冲的时间段,让他们思考一些问题,同时身处山水之中,多少会忘却一些私人情感,因为在大自然中,人是渺小的。于是,他们纷纷背起简单的私人行囊,带着问题独自上路。对于他们来说,旅行的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是旅行中的经历体验更是他们所关注的。无论是一个人独行还是众人结伴,背包客们的目的都不只是沿路看着风景,更重要的是尝试体会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环境。
  这些背包客往往将目的地选在人迹罕至的雪山、湖区或是边陲小镇。很多背包客在结束了一段旅行之后,会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与人们分享,这也让世界上很多极具特色的景致开始为人所熟悉,更让不同年龄的人们都爱上了这项活动。   如今,国外学生已经习惯了间隔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间隔年旅行的大学似乎就没有真正毕业。而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尝试独立旅游,成为这项风靡全球活动中的一分子。
  旅行可以让人集中地接触其他不同的人,这对于了解自己非常有益。旅行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间隔年可以让人更好地定位,也能对别人更加宽容。《迟到的间隔年》一书的作者孙东纯,在书中记叙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带着2.1万元人民币走出中国,行走了13个月,横跨亚洲,一路上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这段旅行后,孙东纯坦言:“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他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与大多数经历过间隔年的人一样,释放自己走出家门,采撷回芬芳满怀。
  匮乏生活,充足内心
  在刚毕业时,整个人都挺困惑的,总觉得自己还那么年轻,如果就这么毕业去工作,匆匆走完一生,人生会太过于平淡。也因此,想尝试不同的选择。由于我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当时团委也有云南基层服务的项目,我就报了名,去云南的基层待了一年。云南当地人民都比较好客,当地基层的领导也非常热情,当我们是自己家的孩子,带我们去家里吃饭。人生中第一次喝醉也是让当地的领导用白酒给灌的。淳朴、热情、善良,是当地人民给我的印象,与城市中所遇到的人截然不同。这段间隔年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了多样的世界。
  (何康海)
  流动中的音乐人生
  毕业后,我在加拿大生活过一段时间。回国后又去过杭州的西湖、南京、山东的青岛、四川的成都等地。在成都时,每晚要去演出,演完后会去夜市吃一个大叔做的腊肉炒饭,那是我至今为止吃到过的最好吃的炒饭。我一直认为去哪里怎么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途中的风景,那怕就是路过一片庸懒的草坪,都会有一种片刻的宁静,这对我而言已经足够。刚毕业后,我没有立刻开始工作。家里当然会有反对意见,尤其是我父亲。他一度认为我出国留学没学到东西,把时光和金钱浪费掉了。但在我一直的努力下,我父亲对我开始支持了。出去走走,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人和事得到的知识,那是在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教育。对我而言这其中更大的收获是我体会到了生活是什么,人是什么,亲情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因为这些对我的创作是绝对必要的。享受其中的每一份细微的感动是我最大的创作动力和收获。
  (梁晓雪)
  搭车去西藏
  也许是受纪录片《搭车去柏林》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孙俊就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和另外两名伙伴一起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酷的“叛逆”行动——从北京搭车去西藏。2011年5月,他们从北京出发,沿途搭车经过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从新疆进入阿里地区,最后到达拉萨。路上累计被拒589次,共顺利搭上43辆车。一路上,他们品尝了新疆哈密的甜瓜,与柯尔克孜族大叔交换玉石,在玛旁雍错湖边睡午觉,在大昭寺前晒太阳……所有记忆都终生难忘。回想起搭车受挫的经历,孙俊这样鼓励自己:其实怯懦只是因为自己不断强调而已,勇气是需要不断锻炼的!走到一半时也有要放弃的念头,这时要做的就是坚持继续走下去,因为除了走下去,我们无路可走。同样只能走下去,所以干脆就走得信心满满,走得雄赳赳气昂昂。
  自行车的长征
  想要更专注地体验在路上的感觉,自行车旅行是个好选择。2008年春天,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健颖等3位同学,就办理了休学手续,和另外5名已经毕业的师兄一起,上演了一场“远征骑行”。他们打着为奥运助威的旗号,骑自行车从希腊雅典出发,途经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回国,全程15000公里,历时5个多月,于2008年奥运会前夕抵达北京。他们认为脚下的这条路可以将自己带出目前慵懒而混沌的生活状态。“我们需要一次放逐,需要在路上寻找自己的方向。”
  间隔年打工:让自己更快成长
  打工旅行,顾名思义就是边打工边旅行。但是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还是有些区别,一般都是时间比较短的短期工作,目的是深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以获得更多体验或者为了节省和补贴旅行费用。
  王子“打工”记
  威廉王子作为英国王位的第二号继承人,肩上的担子可不轻,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他在高考结束后,专门为自己安排了为期一年的Gap Year。他先到中美洲的热带丛林里,接受了英国皇家陆军几个月的军事训练,然后到智利和非洲参加了各自为期10周的扶贫义工劳动。在此期间,从小生活优越的他,同其他的志愿者毫无分别,一起搬运木头、打桩、修路,还要打扫厕所。通过这一年,威廉王子迅速成长起来,获得了王室和民众的好评。
  和温文儒雅的哥哥不同,叛逆的哈里王子年少时常常惹是生非,一度被称为“混世魔王”。2003年中学毕业后,哈里王子在父亲的劝说下,到澳大利亚和非洲南部的小国莱索托度过了一年的间隔年。在莱索托时,他到一家艾滋孤儿医院做义工,照料残障儿童的衣食起居,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这次间隔年结束之后,哈里王子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他成立了一个旨在帮助非洲孤儿和残障儿童的慈善基金会,并亲自参与中国在莱索托的慈善中心援建工作,和当地黑人群众一起当起了“泥瓦匠”,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连一向挑剔的英国人都承认,通过间隔年,哈里王子已经变成了一个受人欢迎的“爱心王子”。
  打工旅行——一年实现一个梦想
  成长于大都市的“80后”吴非,用一年的时间,以打工旅行的方式,游走于新西兰的各个角落。他在刚出版的游记《打工旅行——一年实现一个梦想》中介绍了自己独特的间隔年经历,分享了名校毕业放弃高薪工作辞职出游的想法以及他在工作假期的趣闻和贴士。看完这本游记,你会惊奇地发现,怀揣200美元独闯新西兰,原来是人生中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吴非飞抵新西兰的时候,身上只有200多美金。200美金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活下来,心理上的适应难度比实际遇到的情况更加严酷。在为期一年的打工生涯中,吴非放下复旦高才生、国内高级白领的身段,当起了猎人的助手、临时演员……什么琐碎繁重的活计都做,只要能赚到钱;搭车出行、换宿、车上过夜,只要能以最小的成本到达下一站,什么方法都试。三餐可以简单到矿泉水面包。“简单的生活带给人的快乐是深刻的,因为简单而深刻;有些事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去干,如果不去做,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在新西兰这个纯净而又迥然不同的国度里,吴非用一年的时间,最终验证了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有很多种可能。   旅行归来的吴非现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早已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他认为,长期坚持同一份工作很难维持持久的动力和新鲜感,真正能让自己保持热情状态的活力来源于生活本身,丰富的生活与现实的工作绝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不断被人质疑放弃优越的生活与工作选择去新西兰打工旅行是否值得,但吴非认为:当你判断失去东西的价值将小于你即将获得的东西时就值得,问题在于你摆脱旧有生活的愿望有多大, “经历”只要在适当的时机来到你的面前,它就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交换生的心灵蜕化
  原本是统计精算专业的安芯在大学期间选修了新闻双学位,一半是精确理性的理科生,一半是文艺感性的文科女,这样的学科交织势必会擦出一些新鲜的灵感火光,而这点点星火真正被点燃,则源于2009年底安芯在美国加州的交换生学习经历。在半年的交换生生活中,安芯从德国好友那里接触到了“间隔年”。半年的海外生活不但使安芯结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让她见识到了每个人不同的思想与经历,也不断地接受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历史以及价值理念的冲击。这股多元文化的激流仿佛冲开了一扇门,让安芯不由自主地想走出去,探寻那个未闻未见的世界。她决定做一次“间隔年”义工旅行。
  安芯先后以主持人志愿者的身份走访四川震后小学,持续一个月探访广州八院的艾滋病人,参加了西藏神山志愿者活动,去往尼泊尔儿童之家、印度修女之家临终关怀医院。在这过程中,安芯不但很好地完成了义工的工作,还通过自己让一些弱者的声音被倾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当回忆起这次国际义工旅行中带给她最大影响的事物时,安芯说还是要归结为那些使她心灵一层层“蜕化”的人。
  在四川做义工的时候,安芯认识了在中国支教七年的台湾老师。她先后在大凉山、湖北阳新县、汶川县和青川县支教,她说对于台湾来说,少了她一个人不重要,但凭她自己的一点医学常识,也许就能够改变闭塞山村里一整家人的命运。另一位曾深深影响安芯的人是她在尼泊尔的儿童之家遇到的室友Egly。这位室友来自立陶宛,30岁出头,从23岁开始便把一年分为2部分,一半时间在挪威的酒店做清洁工作赚钱,另一半时间就到其他国家做义工。Egly经常带着孩子们穿越几个广场就为给他们买冰淇淋,她还自学数学,只为了能够辅导孩子们的功课,她还设想在尼泊尔取得长期居留权,然后创办一个儿童之家更好地照顾孩子们。在Egly身上,安芯体会到了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
  行走过这么多地方之后安芯反而觉得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走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是否通过旅行发现另一个自己。安芯说如果没有旅行,她可能不会发现自己除了统计精算外还很擅长摄影,甚至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让社会上一些弱势的群体受到关注和帮助。在旅途中看了别人的故事,更加懂得了要用理解、感受、包容、尊重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简单说就是“心灵的成长”。
  美景风情,任我实习
  2010年11月,广州女孩欧阳晓通过申请、面试等环节,成为了川滇交界处、泸沽湖边陌上花开国际青年旅行社的服务生,负责旅行社的前台接待,虽然没有工资,但可以包吃包住。在这里,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畅聊,还有大把的闲暇时间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间。更庆幸的是,她才来没几天,就赶上了当地的摩梭人过新年,摩梭人杀完年猪后,取走骨肉和内脏,再将空荡荡的猪皮缝起来挂在家里,象征富裕兴旺。因为学的是社会学专业,欧阳晓对这些民间习俗格外关注。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她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在这里,她还与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社会学教授交上了朋友,教授对欧阳晓的活泼聪慧印象深刻,答应如果欧阳晓去澳大利亚读研究生,一定收她做学生,欧阳晓还没有大学毕业,却已经是第四次来到泸沽湖边享受这份无薪资的工作。
  荒野志愿者
  同样是驻扎在远方,河北少年思贤的生活却远不如欧阳晓那样惬意。他把自己的间隔年选定在青藏公路附近的荒野中。这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一个志愿者项目,思贤平时住在楚玛尔河东岸的一个保护站里,他每天的工作是: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它们来到公路旁,他就和同伴一起拉起一条横幅提示来往车辆:“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大部分司机都会遵守,并停车向志愿者们招手示意。有时军车通过,全车的军人都会向他们敬礼。高原的生活相当艰苦,风吹日晒、饮食难咽不说,有时还会经历藏羚羊被撞死的惨剧。然而思贤却认识到,这段经历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那荒野的气息、生命的感动,还有青藏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是在书本和电视上绝对无法体会到的。
  间隔年的方式
  除了常见的进行长途旅行和参加义工组织,度过间隔年的方式还有许多,比如可以边打工边旅行。许多人选择到异国农场、青年旅社、工艺品小店做做短工,闲暇时到周边旅游,或者在异地工作一段时间再接着远行,一饱眼福的同时还能赚点外快。
  在中国,许多学生选择了支教——去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当老师,甚至有人感叹:没有参加过支教,就不是完整的大学生活!这样的支教期限通常在半年以上,很多大学都规定,在西部地区支教一年后,可以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
  应征入伍,也成为了中国在校生参军的新起点,国家也制定了相应政策,对于退役后回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学校会适当减免学费,就业时还能在某些岗位上享受优先录取。
  间隔年的这个概念是如此吸引我们,但是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开始这一段旅程呢?除了上面列举的一些方式,还有海外实习、国际志愿者、海外实习工作以及海外游学等几种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走出国门去发现世界。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单单依靠一些非政府机构提供的志愿者机会或者实习机会可能也要花费一笔不菲的费用,而且安全方面也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现在出现了不少新形式的间隔年计划,结合了志愿者、实习以及游学的形式来让青年人们可以更加全面而且放心地进行自己的间隔年。EF英孚海外部已经在世界各地实践着这样的项目,他们和一些慈善机构合作,希望可以推出更多志愿者、义工以及实习的项目。EF英孚海外游学中国总部总经理姜楠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发现自己发现世界,但是如果仅靠自己安排这么长时间的旅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让很多人却步。”她表示“间隔年是给自己的一份礼物。我们希望可以降低‘梦想’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进行这样的旅行。”姜楠说,“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回来后的成长和改变,这坚定了我们希望更多迷茫的孩子们实践这一项目的决心。”
  结语: 当你已经上路,你也许还并不清楚,这“间隔”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自愿还是跟风、是逃避还是休整。如果你只是为了离开而离开,“出去走走”很可能并不是明智之举,间隔过之后,面对的困难一样没有减少。而且,你可能会发现,你真正需要的还是面对当下。不是所有的人都要通过“间隔”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于是,在我们这里,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实践着的“间隔年”,要么是被描述成“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的勇气之举,要么就是一种听起来美好的托词和借口。前者鼓励你勇敢放下现在,不问缘由,好像放下了,生活就会改变。出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年轻人想要有一场直抵心灵的“间隔”计划,很是难得,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勇气。但是,勇气有时来自于某个契机,比如《转山》,让书豪决定放下安逸的生活骑行去西藏的是哥哥书伟的意外去世。比如电影《最后一周》,主人公Ben因为被告知患上了绝症,他决定不结婚了,放下美丽的未婚妻,一直向西而去……书豪和Ben的勇气和契机更像是一种启示,不是你想要就会有的,当然,有时你也不会想要。当他们毅然上路时,他们的勇气势不可挡,而这样的勇气不可能来自“现在不去做,以后会后悔”的鼓励。
  如果我们真的没有这样的勇气,我们就是懦弱的,我们的生命就是没有光彩的吗?假如这个问题的答案太难,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你没有在心底把自己解放,即使立马动身去做了,你离开或者离不开,“间隔”或者“不间隔”,束缚都在那里。,或者你天生喜欢稳定,或者你的生活本身每天都在给你各种各样的可能……总之,你没有“间隔”,但你的人生也不是真的“没有了值得回忆的部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力,每一种成长都是绚烂的风景。“抛弃”是一种勇气,“承担”也是一种勇气。最重要的是对于美好的信念从不改变。
其他文献
凉志在一个夏末的午后,收到了邮局寄来的盒子。他的女儿15岁了,吵着要看里面是什么。不过,盒子里的东西让她大失所望。里面是一台很旧的复读机,上面整齐地码着四盒卡式录音带,每一张封面上都有不同的地址。一张白色的卡片静静地躺着,隽秀的笔迹写着:  如果有时间,让我的声音带你去完成一次旅行吧。  凉志有些意外,决定试一试,这究竟会是一段怎样的旅程。  第一盒:滨江大道,8点  我是凉夏。我叫你爸爸,你会不
期刊
练一门绝活走天下,从此天下众人迷恋哥的传说已不鲜见。但这天下越来越挤,传说越来越多,谁能那么容易就迷恋谁呢?所以,《星跳水立方》为明星们指了一条新路子——玩跨界!能说能唱能演,那都过时了,既然要玩跨界,那就玩个心跳,去跳水吧!各种素颜无刘海,各种秀身材秀体能,观众饱了眼福,狠狠满足了猎奇心,“走边边”的二线明星们也赚足了眼球。  要说通过节目赚眼球,“素颜女神”王丽坤绝对是赚到了,自从看了《星跳水
期刊
你想当战神吗?别土了,如今“站神”才是王道!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观众们追捧轻松时尚的明星脱口秀,也为打出“纯艺术”招牌的音乐盛典飙泪不止,更对疯魔怪咖们爱不自已。“芒果”很强势,“荔枝”玩反击。继《中国好声音》这副“草根音乐”的好牌打出手后,江苏卫视推出的首个益智攻擂节目《一站到底》如一匹黑马,冲突老套的节目模式,以答题节目的升级版驰骋而来。  《一站到底》采用攻擂的方式,每期有10位守擂者
期刊
公元2012至2013年,内地综艺之地纷争四起,天下高手皆慕名而来。所为宝剑秘籍乎?非也,所为美人乎?非也。高手关乎之事,综艺“论剑”是也。所论何“剑”?争夺收视、打造精品节目为“剑”也。当年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决战华山之巅七天七夜,“五绝”慨叹世间人才凋零,而当今,内地综艺倒是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景致,“论剑”一争高低之事更是紧要。  高手跃跃欲试,谁能荣登“五绝”之榜?看,最终《我是歌手
期刊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好奇,带着青春的叛逆,带着希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开往重庆的火车,只为去倾听一曲巴山夜雨。  小时候,因为一句“双喜临门”的谜语,我知道了重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从读了李义山的《夜雨寄北》,去大西南倾听“巴山夜雨”成了我的一个梦想。也许和重庆有缘,没有刻意地去寻找,也没有等待其他机会,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签到了重庆。  心向往之,我赶在报到前两周来到了重庆,因
期刊
学生时代的我们,经常都会出现把古诗词背串这种情况。最近看到网上有一些串烧诗词,实在是有趣得很,这些串烧诗词,着实能让人笑掉大牙啊!
期刊
虽然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让主持人张绍刚成了观众口中的“毒蝎心肠”,但这档节目也着实因为毒舌老张而火了起来。有人说他“又冷又毒”,有人说他的直接干脆很有美国范儿。  不管你的小心脏是否接受得了老张的毒舌,但这个节目的确还是受到了关注,而他说的话还是值得职场“菜鸟”细细琢磨的。比如,面对让boss们又爱又恨的美女求职者娇娇的“嗲”,张绍刚就说了,作为一个要进入职场的女性来说,咱能不嗲就不嗲;面对让b
期刊
很久以前,朴素是种美德,只爱学习不爱打扮的女孩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于是,女孩子们在那样的纯真年代里乖乖长大,穿着肥大的校服、梳着简单的马尾,偶尔翻出书包里的小镜子照一下也觉得臭美的确是件不合时宜的事情。  现在呢?课间拿出手机自拍几张萌照,刷刷微博晒晒心情早都成了校园时尚达人们的必修课,但是这些和香港超人气博主——刚刚初中毕业的Zoe Suen相比,简直太入门级。说到时尚博主,你印象中的她们是什么
期刊
时常关注流行趋势的你如果细心留意,你会发现,无论你打开任何一本时尚杂志翻看时下最流行服饰,都会赫然地看见小时候妈妈穿过的连衣裙竟成了这一季的主角,或者是你高中时代常穿的衬衫,都成为各大magazine热荐的best buy。也许,它们早已经被遗忘或者被压在岁月的箱底。于是,在你翻箱倒柜的同时,决定不再轻易抛弃那些其实还很新但只是暂时感觉过时的衣服,以复古的名义,再次赋予它们时尚的定义。  事实上,
期刊
行走江湖,若不练就一手绝活儿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从江湖来的。正所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说的就是《百变大咖秀》。“一起百变摇摇,摇摇摇摇。百变大咖秀,秒杀全宇宙的秀。”这简直是2013年最红的神曲之一了。玩腻了超女快男的小把戏,芒果台把魔爪伸向了艺人界。如果你以为只有草根才有一夜蹿红的美遇,那你就out了,现在流行的是明星摇身变成大明星!  《百变大咖秀》一经播出就赚足了观众的眼球。主持人何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