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俊:让生机永留青纱帐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930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漫长的岁月里养活了无数中国人。或许正因为此,他经常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在高温下套袋授粉、收种,甚至忽略了自己严重的胃疾。2021年2月,他像往常一样往返于成都和海南的玉米基地,病情却急转直下。6月21日,这位毕生致力于玉米研究的农学博士走完了56年的人生。
  他是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玉米研究所所长陈文俊。
  为了中国水果玉米不再被“卡脖子”
  3年前,科研助理陈雪来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玉米研究所,开始与陈文俊共事。在她的印象中,陈文俊是一个“对科研特别严谨、特别认真的人”,并且对玉米有着“特别的情怀”。
  1985年,陈文俊进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便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工作。2013年,他被引进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任学校特种玉米研究所所长,开始主持水果玉米的培育工作。
  在我国的玉米市场上,水果玉米是重要的成员,而泰国、美国等地的水果玉米占据我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自主创新品种市场份额不足10%。为应对水果玉米“卡脖子”挑战,陈文俊以富含花青素的彩色水果玉米品种创新为突破口,采用杂交育种和多生态鉴定相结合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优质的水果玉米品种。为此,他长年累月泡在试验田和实验室里,观察记录、选择鉴定。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胃疾。
  2020年初,病情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但他说科研任务重,直到3月才匆匆前往医院检查。他婉拒了医生提出的入院治疗的建议,带着玉米种子前往凉山、广安等地开展科技扶贫,四处奔波安排玉米品种试验任务,3月20日才入院接受了胃部间质瘤手术。
  4月,因多次胃出血,陈文俊再次入院。入院的前一天,他来到崇州玉米基地指挥田间试验,交待种植、管理注意事项。月底,陈文俊再次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胃部手术。
  “手术之后,他在家休养了一个月,总是放心不下玉米地里的工作。”陈雪说,6至8月是玉米田间授粉、考种、收种的关键时期,陈文俊每天都会亲自安排,跟踪科研进展。
  选育核心材料,成都海南“两头跑”
  种业“卡脖子”,主要卡在亲本材料上。陈雪介绍,亲本材料(即指植物父本和母本)是最关键的核心材料,选育十分困难。为了选育出玉米优异亲本材料,陈文俊总是坚持“两头跑”:每年夏季,他一头扎进崇州的玉米基地,冒着高温套袋授粉、收种;到了冬季,又前往海南的玉米基地开展科研,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钻进钻出。
  2021年2月,陈文俊再次飞往海南基地开展选育工作。24日,从海南飞回成都后,又直接投入到科技成果评价准备工作中去,当天晚上,他与助理修改成果评价汇报PPT直到次日凌晨 1点,清晨6点又继续准备当天的资料。
  “手术之后,他的声音不再像以前那么洪亮,脸色也比较憔悴,但他自己很坚强。”陈雪说。
  2021年3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举行了一场高规格的成果鉴定会。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该校“高花青素水果玉米优异种质及品质创新和产业转化探索”成果进行评估鉴定。会上,接受专家答辩论证的正是陈文俊。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产业开发价值。据了解,由陈文俊主持选育出的黑甜玉8号已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黑甜玉13号已完成2021年国家品种审定申报。经科技查新,黑甜玉系列品种是目前国内首款富含高花青素的黑甜玉米品种,填补了国际市场上水果玉米不含花青素的空白。
  毕生跟玉米打交道,直到生命的最后
  2021年5月中旬,陈文俊进行术后常规复查,发现癌细胞发生扩散。
  5月26日早上,正在崇州玉米基地的学生陈昌行,收到了三条来自陈文俊的語音消息,内容是交待玉米基地的工作,“他的声音特别微弱。”陈昌行说,这是他最后一次接收到老师陈文俊的消息。后来,他从师母的口中得知,当天发完消息后的陈老师近乎休克。
  在陈昌行的记忆中,这位不苟言笑的老师总是随身携带笔和便利贴,以便在田间随时记录,对于工作总是严肃且执着,“他每天都在跟玉米打交道”。
  陈昌行记忆最深的是去年在海南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他和老师陈文俊将试种的黑甜玉8号、黑甜玉13号装袋扛回基地的经历,“我和陈老师每人都扛了两大袋,每袋有四五十斤重。陈老师瘦弱,但他还是一路坚持乘火车搬回海南的玉米基地研究。”
  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实现农业进步和农业发展的关键,陈昌行说,陈文俊不单单是一个只埋头搞科研的人,他还主动介入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目前,黑甜玉8号、黑甜玉13号已在成都、西昌以及海南三亚、云南西双版纳的乡村振兴与科技扶贫示范中,增收效益明显,亩产值可达8000-10000元。还与深圳农业科技促进中心签订了《高花青素水果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战略合作备忘录》,拟在粤港澳大湾新区和深圳特区加速推广成果;与重庆璧山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成成渝校地科技合作意向,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8月,崇州的玉米基地已经完成玉米授粉,刚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的陈昌行正在做玉米苞叶情况、植株抗倒抗病等方面的工作,这也是陈文俊生前定下的研究方向之一。在陈昌行的眼中,玉米地一片连着一片,凝聚着科研者们的心血,成了一片“波涛起伏,涌动蓬勃的生命”。 (本文图片由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提供)
其他文献
轨道交通与城市共兴,为人民而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成都轨道集团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攻坚,聚焦市民乘客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问题,秉持“以客为尊,用心服务”的民生情怀,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地铁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管理闭环,着力健全民生实事办理机制  完善制度流程。成都轨道集团党委将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作为意
期刊
受访专家  陈可石 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教授、中营都市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建筑文化人物。汶川灾后重建全球最佳范例——水磨镇总设计师,中国唯一建在海上的歌剧院——“日月贝”珠海歌剧院的建筑方案主创设计师,中国最美户外小镇——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总设计师,甘南(敦煌)文博会主场馆总设计师。  街巷,是很多人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如果要回答“什么是美丽宜居城市”,或许你会想起茂密的林荫道,品
期刊
天晴、下雨、彩虹……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总能间或带着成都的标签上榜热搜,引发全国讨论。  更有意思的是,成都把不是日常的非常变成了日常,还成为了城市的标签。全球唯一的超大城市自然禀赋——推窗可见连绵的海拔5000米雪山,成为一年上百次的习以为常,也和天晴、下雨、彩虹一道,时时被推上热搜,甚至国家生态环境部部长专门点赞。  成都的红,越来越热烈。在中国,似乎没有哪一座城市因为习以为常的生活,时常热搜霸
期刊
朱克力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成都新经济战略顾问。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国家发改委重大问题软科学研究,荣获中国发展研究奖、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等国家级奖励。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伴随技术革命演进,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持续调整。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已成为企业发展
期刊
如今,地震预警技术越来越成熟、接受范围越来越广。这正是我国地震预警科技的开拓者、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13年来不断超越的梦想:"下次灾害,中国有预警。"截至目前,王暾团队的预警系统已连续成功预警63次破坏性地震。王暾感慨,是成都这片培育科技创新的沃土,为顺利、高效地推动这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成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期刊
在非可耕地,在荒漠、戈壁甚至太空等特殊的空间,人工打造一个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这不只是科幻电影里的想象——在设施农业科学家们看来,依靠植物工厂就能实现。  通过模拟植物所需的光照、温度、营养等要素,摆脱自然的束缚,在完全工厂化的条件下进行植物生产……植物工厂这项颠覆性技术,一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杨其长的梦想。  这位设施农业领域学术带头人,不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植物“光配方”思想
期刊
7月8日,成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成都坚定践行新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会上,多位社科专家和市级部门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  百年初心铸辉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教
期刊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成都正携手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同时,成都的目标是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布局  全域创新体系。优化“两区一城多点”创新空间布局,“一城”是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极核引领,“两区”是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为重要战略承载,“多点”指若干产业功能区
期刊
当杰西睁开眼时,只看到夜空一颗淡蓝色的星在闪烁。吹来一阵微风,掺杂着腥味,他感到左手手背和左肩都在发疼。他支起身子,借着路灯微弱的光,发现左手背血肉模糊,他用右手扯开衣领,看到左肩正在滴血,鲜血顺着脖颈流进胸脯。套在皮鞋里的脚,忘了穿袜子,此刻已冻得麻木。他在路边一堆沙子上坐下来,想让脚恢复知觉,在这过程中,他的大脑逐渐清醒。  他被几个朋友拉进宾馆,他们打牌,他则坐在床沿观看。有两个男人因矛盾打
期刊
背街小巷,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市民生活的场所。作为城市的血肉和“里子”,它们有故事、有文化,还有各自的传奇。  近年来,成都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旧城更新,深入推进背街小巷品质提升,让文化记忆“活在当下”。老旧街巷历经新脉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环境更好、生活便利、业态丰富……市民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2021年,在“城市更新”之路上,成都加速奔跑。  “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