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1
抽动障碍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如今的临床诊治中,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随着该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该疾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相比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该疾病的疗效更好,而且安全性也较高。为此,本文特对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疾病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此疾病的相关知识得到大范围普及。
一、引言
多发性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的、不自主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发生肌肉运动抽动,也可能会出现不自主抽动,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少数患者会持续至成年。
二、病因病机
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症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有关,特别是与气郁化火、情志不畅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关中医研究学者人为,该疾病以风痰内扰、抽掣乱动为标,以土虚木亢、五脏相关为本,发病位置直接与脾、肝密切相关,而且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另有研究学者表示,该疾病以身心失调为本,肝风为标。心主神明,心神失调则也会导致小儿的其情绪、性格特征发生变化,这也是诱发疾病的比例基础,而患儿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则是该疾病的外在表现。
三、辨证论治
直至如今,中医对该疾病的辨证分型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宣桂祺教授认为,该疾病的发病位置位于肝,发于心、脾、肾、肺。发于心、脾者,表现出人格思维障碍,发于肺者,表现出喉闻异声,发于肾者,表现为运动障碍,在肝侧抽动。结合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机、病因、疾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宣桂祺提出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将该疾病分为以下8种型,并进行论治:①外感型:多见于外感后,比如鼻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治疗时,应以解毒、清热、疏风为主,药方为银翘散加味;②肝亢风动性:多由六淫或五志化火引发,导致风阳翕张,治疗时,应以清肝泻火、熄风镇静为主,药方为泻青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③痰火扰神型:此类型疾病起病急骤,表现为性情急躁、鼓动痰热、肝火暴涨、上扰清窍,治疗时,应以平肝安神、清火涤痰为主,药方为礞石滚痰丸合涤痰汤加味;④脾虚肝亢型:长时间不得有效治疗,则致体弱,脾虚木旺则生风,治疗时,应以扶土抑木、以平肝亢为主,药方为钩藤异功散加减;⑤阴虚风动型:长时间抽动致火盛伤阴、阴血内耗而水不涵木,治疗时,应以滋水涵木、降火熄风为主,药方为三甲复脉汤加减;⑥瘀血内阻型:一般多有外伤史,治疗时,应以平肝祛风、活血祛瘀为主,药方为通窍活血汤加减;⑦阴虚火旺型:治疗时,应以益肾养阴降火、平息肝风为主,药方为镇肝熄风汤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四、非药物疗法
(一)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就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一,体针,在为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进行治疗时,可采用通元疗法为患儿治疗,该疗法主张采用针药结合,实证为主时,以针刺通督安神为则,取印堂穴、百會穴、人中穴、前顶穴和后顶穴等,配以大陵穴、内关穴和神门穴等穴位;虚证为主时,以中药为主,达到补益气血的功效。
第二,头针,《灵枢.卫气》中有所记载:“头为精明之府”。头部与五脏六腑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头针作为一种新兴的针刺疗法,能够促进脑部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促进营养因子表达。
第三,埋针,该针刺方法疼痛感少,起效快,且疗效持久。在患儿处于急性加重期时,采用该疗法,能够快速起效,同时,因为该疾病属于一种反复性发作的慢性疾病,埋针可以长时间对穴位造成刺激,进而刺激大脑的神经中枢,减轻抽动症状。
第四,脐针,脐部是人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部位,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脐针能够增强患儿免疫力,而且还具有抗衰老、抗氧化的作用。脐针主要就是在脐壁、脐谷和脐蕊三个区域进针,脐壁围绕在脐孔的边缘,脐蕊是脐中心向外凸出的瘢痕组织,脐谷位于二者之间,神阙穴有调和脏腑的作用,对其进行针刺,能够恢复人体经络气血,使机体平衡。
第五,埋线疗法,该疗法指的就是在特定部位埋入羊肠线,相比于埋针,埋线的刺激感更长,所以,该方法也更加适用于慢性以及顽固性抽动障碍患儿的治疗中,从而达到调节细胞因子、调控神经反射和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
(二)推拿及整脊治疗
推拿也是中医学中比较古老的治疗方法,有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推拿手法有利于调节外周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循环,利用补泻手法对中枢神经产生作用。抽动症状一般由肝风内动引起,据对患儿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患儿多在生活中有坐姿不良、骨骼发育异常等症状,而采用整脊疗法能够帮助患儿改善局部痉挛,调节经络气血。
(三)耳穴治疗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有所记载“十二经脉,其精(是"精”)阳之气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为听”,这也就表示,耳部与人体全身脉络有很大的关联。在现代中医学研究中,众多医学家也提出了有关于耳部对脑部有刺激这一作用。所以,采用耳穴疗法为抽动障碍患儿治疗,能够达到调节脏腑功能、镇静安神、改善技能节能状态的作用。
(四)灸法
灸法具有温通功效,能够温通经脉。有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艾灸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从而发挥调整激素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变生物效应的功效。
在中医疗法中,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极大的特色,而且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在这其中,特别是埋针、耳穴、推拿和灸法等,在为患者治疗时,患者也不会感觉到疼痛,所以,患者对中医外治疗法的接受程度也很高。与此同时,采用中医外治疗法进行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内外同治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小结:抽动障碍这一疾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患儿的健康成长,导致其出现社交障碍,也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在该疾病的现阶段治疗中,依然以西医常规药物治疗为主,但根据临床统计结果表明,采用西药治疗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轻者乏力、恶心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精神综合征(比如:肌肉僵硬、运动障碍、意识不清等)不良反应。而在中医学中,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该疾病时能够取得非常明显的优势和不可取代的功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从不同理论层次对抽动障碍加以论治,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同时,中医外治疗法中的推拿、针灸等,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和穴位具有的特异性作用,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且安全性也较高,所以说,在抽动障碍的治疗中,应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疗法的作用。
抽动障碍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如今的临床诊治中,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随着该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该疾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相比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该疾病的疗效更好,而且安全性也较高。为此,本文特对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疾病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此疾病的相关知识得到大范围普及。
一、引言
多发性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的、不自主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发生肌肉运动抽动,也可能会出现不自主抽动,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少数患者会持续至成年。
二、病因病机
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症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有关,特别是与气郁化火、情志不畅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关中医研究学者人为,该疾病以风痰内扰、抽掣乱动为标,以土虚木亢、五脏相关为本,发病位置直接与脾、肝密切相关,而且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另有研究学者表示,该疾病以身心失调为本,肝风为标。心主神明,心神失调则也会导致小儿的其情绪、性格特征发生变化,这也是诱发疾病的比例基础,而患儿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则是该疾病的外在表现。
三、辨证论治
直至如今,中医对该疾病的辨证分型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宣桂祺教授认为,该疾病的发病位置位于肝,发于心、脾、肾、肺。发于心、脾者,表现出人格思维障碍,发于肺者,表现出喉闻异声,发于肾者,表现为运动障碍,在肝侧抽动。结合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机、病因、疾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宣桂祺提出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将该疾病分为以下8种型,并进行论治:①外感型:多见于外感后,比如鼻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治疗时,应以解毒、清热、疏风为主,药方为银翘散加味;②肝亢风动性:多由六淫或五志化火引发,导致风阳翕张,治疗时,应以清肝泻火、熄风镇静为主,药方为泻青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③痰火扰神型:此类型疾病起病急骤,表现为性情急躁、鼓动痰热、肝火暴涨、上扰清窍,治疗时,应以平肝安神、清火涤痰为主,药方为礞石滚痰丸合涤痰汤加味;④脾虚肝亢型:长时间不得有效治疗,则致体弱,脾虚木旺则生风,治疗时,应以扶土抑木、以平肝亢为主,药方为钩藤异功散加减;⑤阴虚风动型:长时间抽动致火盛伤阴、阴血内耗而水不涵木,治疗时,应以滋水涵木、降火熄风为主,药方为三甲复脉汤加减;⑥瘀血内阻型:一般多有外伤史,治疗时,应以平肝祛风、活血祛瘀为主,药方为通窍活血汤加减;⑦阴虚火旺型:治疗时,应以益肾养阴降火、平息肝风为主,药方为镇肝熄风汤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四、非药物疗法
(一)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就是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一,体针,在为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进行治疗时,可采用通元疗法为患儿治疗,该疗法主张采用针药结合,实证为主时,以针刺通督安神为则,取印堂穴、百會穴、人中穴、前顶穴和后顶穴等,配以大陵穴、内关穴和神门穴等穴位;虚证为主时,以中药为主,达到补益气血的功效。
第二,头针,《灵枢.卫气》中有所记载:“头为精明之府”。头部与五脏六腑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头针作为一种新兴的针刺疗法,能够促进脑部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促进营养因子表达。
第三,埋针,该针刺方法疼痛感少,起效快,且疗效持久。在患儿处于急性加重期时,采用该疗法,能够快速起效,同时,因为该疾病属于一种反复性发作的慢性疾病,埋针可以长时间对穴位造成刺激,进而刺激大脑的神经中枢,减轻抽动症状。
第四,脐针,脐部是人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部位,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脐针能够增强患儿免疫力,而且还具有抗衰老、抗氧化的作用。脐针主要就是在脐壁、脐谷和脐蕊三个区域进针,脐壁围绕在脐孔的边缘,脐蕊是脐中心向外凸出的瘢痕组织,脐谷位于二者之间,神阙穴有调和脏腑的作用,对其进行针刺,能够恢复人体经络气血,使机体平衡。
第五,埋线疗法,该疗法指的就是在特定部位埋入羊肠线,相比于埋针,埋线的刺激感更长,所以,该方法也更加适用于慢性以及顽固性抽动障碍患儿的治疗中,从而达到调节细胞因子、调控神经反射和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
(二)推拿及整脊治疗
推拿也是中医学中比较古老的治疗方法,有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推拿手法有利于调节外周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血液循环,利用补泻手法对中枢神经产生作用。抽动症状一般由肝风内动引起,据对患儿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患儿多在生活中有坐姿不良、骨骼发育异常等症状,而采用整脊疗法能够帮助患儿改善局部痉挛,调节经络气血。
(三)耳穴治疗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有所记载“十二经脉,其精(是"精”)阳之气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为听”,这也就表示,耳部与人体全身脉络有很大的关联。在现代中医学研究中,众多医学家也提出了有关于耳部对脑部有刺激这一作用。所以,采用耳穴疗法为抽动障碍患儿治疗,能够达到调节脏腑功能、镇静安神、改善技能节能状态的作用。
(四)灸法
灸法具有温通功效,能够温通经脉。有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艾灸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从而发挥调整激素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变生物效应的功效。
在中医疗法中,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极大的特色,而且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在这其中,特别是埋针、耳穴、推拿和灸法等,在为患者治疗时,患者也不会感觉到疼痛,所以,患者对中医外治疗法的接受程度也很高。与此同时,采用中医外治疗法进行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内外同治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小结:抽动障碍这一疾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患儿的健康成长,导致其出现社交障碍,也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在该疾病的现阶段治疗中,依然以西医常规药物治疗为主,但根据临床统计结果表明,采用西药治疗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轻者乏力、恶心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精神综合征(比如:肌肉僵硬、运动障碍、意识不清等)不良反应。而在中医学中,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该疾病时能够取得非常明显的优势和不可取代的功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从不同理论层次对抽动障碍加以论治,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同时,中医外治疗法中的推拿、针灸等,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和穴位具有的特异性作用,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且安全性也较高,所以说,在抽动障碍的治疗中,应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疗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