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1983年,随着马季先生的一声吆喝,我们更直接的感受到了相声艺术的魅力,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一个划时代的娱乐人物来了,他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尽的快乐和无穷的惊喜。今天,马季先生离我们而去,他走的是那么突然,甚至人们还没来得及悲伤,就已经被带到沉重的追忆中了,追忆他的相声,追忆他的为人,追忆他给我们带来笑声的那个时代……
“……你贵姓?”“姓马”“没‘四’!”“有‘四’三横一竖一拐弯儿,四个小点儿在下边儿”,“噢,这么找着了。那您叫什么呢?”,“马季”,“这没‘四’!”“一年四季的‘四’呀!”这是马季相声《“四”字歌》中的片断。马季的相声表演以“说”见长,叙述语言洋洋洒洒,富于变化。嘴皮子利索,功底深厚。师承于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等人,又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所创新。“舞台作风潇洒,表演亲切热情,语言幽默谐趣,动作舒展自如。真正作到了寓庄于谐,寓教于乐。”
学徒生涯成笑星
马季1934年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小时候家境贫寒,兄弟姐妹4人全靠母亲一人支撑。马季从小全家被迫流散各处求生,他则被托给远方亲戚,成为上海宏德织造厂的一名学徒,每天要为师傅端茶送水,伺候生活之外,他会在业余生活里围着店里唯一的一台收音机,反复听自己喜欢的相声节目。
织造厂后来在上海有名的永安公司设立了柜台,能说会道的马季做起了销售。在和顾客打交道的日子中,他不仅学会了上海话、广东话,也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解放后,马季考入了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成了一名学徒工。在这里,他再次找到了和生活与相声广泛接触的机会,当时的工人舞会或联欢活动,让马季如鱼得水,不是唱京剧就是模拟丑角表演,过足了表演的瘾。
1956年初,北京市举行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22岁的马季讲了一段讥讽以貌取人的相声,贴近现实的幽默让他获得了一等奖。同年他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所表演的《都不怨我》让相声大师侯宝林和刘宝瑞同时看中了他,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当时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都是马季的老师,侯宝林为责任老师。
1961年,戏曲、曲艺界规模浩大的挖掘传统遗产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整理传统相声80段,付印成书,就是曲艺界人人皆知的“四大本”。当时马季获得一套“四大本”,如饥似渴,反复阅读。因为深深地扎根于传统相声艺术,马季势头迅猛的创新活动才根深叶茂,历久不衰。
从1983年开始,马季连续三年主持春节联欢晚会,被称为“马主持”。1984年的春节晚会,没有特技,布景也简陋,然而马季的一个《宇宙牌香烟》的相声把全国人民逗乐。1986年全国十大笑星评选中他名列榜首。1988年为纪念他舞台生涯30年而举办了“马季相声作品演出会”。
广收弟子桃李满天下
相声界没有大学,没有文凭,靠什么承认你在行内的位置?就靠师承!
光拜了师,老师不带,你不学,那就是徒有虚名。姜昆的师父是马季。1977年元旦,姜昆新婚燕尔,5天后,马季对姜昆说:“我准备去湖南深入生活,你跟我一起去吧。”于是,马季带领他们一帮青年人到湖南桃源县深入生活。一干就是一个多月。马季突然决定留在那过春节,争取把相声写出来排好再回北京!思前想后,姜昆决定陪马季留了下来。又一个月后,姜昆在他的帮助下,创作出了他到说唱团的处女作《迎春花开》。在姜昆50多岁向文艺界汇报自己情况的时候,他由衷地对马季说:“老师,我姜昆没有给您丢脸!”
除了姜昆之外,马季还是冯巩、黄宏、唐杰中等相声界大腕们的老师。从侯宝林、刘宝瑞等老笑星,到姜昆等“小”笑星,马季在相声传承上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
几年前,马季曾经对相声现状发表感慨:“相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严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马季表示,现在在国际上相声的影响越来越大,可惜的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像样的相声学校和一流的相声教材。他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有规模的相声学校,大量地培养人才。”
第一个听众总是妻子
于波,一个东北姑娘,业余爱好唱歌。铁道兵文工团团长焦乃积听了她的歌后,决定立即吸收她到文工团干专业,可于波的母亲当时不同意,说姑娘离娘远了找婆家没人操心,焦团长当时打了包票:“姑娘找婆家的事,我包了!”
1967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焦团长见到了于波,对她说:“小于,我知道你还没有男朋友,我给你介绍一个。”当于波听到“马季”的名字时,一下子笑出声来:“焦团长,您开什么玩笑,我十几岁就从广播里听他说相声,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找着对象?他是不是50多岁的老头呀?”可于波还是看在焦团长的面上去赴了约。一见面,果然印象不佳,他那么黑,又那么胖,个子也不算高,穿了件白衬衣,人显得更黑更胖了,再加上一般人对说相声的成见——滑、耍贫嘴、登不了大雅之堂。几句寒暄以后,于波站起来准备告辞,马季却对她说,我刚挨过批斗……于波的心一下子被拽了回来:这马季,还挺真诚。过了几天,马季去找于波,真没想到是带她去看大字报。
有意思,谁谈朋友,不都是竭力显示优点,即使拐弯抹角也得自我表现一番,马季就是怪,要把自己的“问题”让于波看看。于波怀着好奇,跟马季来到广播文工团。一进院,就看到几面墙的大字报——辱骂、污蔑、上纲上线、揭老底、编丑闻……于波仔仔细细地看着,她竟被这些“罪行”吸引住了。于波当时只有24岁,别看年轻,却是个有心计的姑娘,她透过“罪行”看到了马季身上的好。再看看大字报前的他:笑眯眯的眼睛,浅浅的酒窝,憨厚幽默的神态,不黑,不胖,也不矮,一下子,变得光彩照人!就这样他们走到了一起。
平时,马季不在家里,于波会觉得冷清,马季在家时,她又觉得太热闹了。有一次,于波和马季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已经是晚上12点30分了,马季忽然对于波说:“今天在飞机上,我想了一个段子,你帮我听听,行不行?”于波总是马季创作相声后的第一个听众、第一个读者、第一个把关的人。有时,马季已经躺下了,忽然又爬起来,伏案疾书,写着写着,几个小时很快过去了。于波这一段正赶上进录音棚录制音乐节目,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十几天来也未好好休息,正睡得香甜。马季推醒她:“醒醒,我有要事商量。”于波明白这“要事”指什么,她假装睡得死死的。马季也真够绝的,你不醒我也照样念,于波不得不爬起来。不一会儿,于波就给马季指点上了,马季还真当回事,边听边记,边改边念……
儿子上小学被人叫“小马季”
马东是马季的独子,小马东出生不久,马季就把他寄养在别人家了。父子二人有一次一起接受采访,马季提到了这件事。“儿子都几岁了,我才回到了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儿子。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到了他寄养的家,一进门就看到他在桌子下面淘气。那家阿姨喊他:“小马东,你看谁来了?’马东从桌子下面爬出来,特别郑重地给我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大声说:‘叔叔好!’听到这话当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父亲对儿子的成长记忆深刻,但是马东却说自己童年的“苦恼”很多。“父亲是名人,同学们都知道,上小学的时候被人叫‘小马季’的时间多过叫马东。在外人看来可能有很多优越的东西,但是身在其中你就会发现‘烦恼’很多,有人会莫名其妙地喜欢你,反正小时候的那种心态我现在也说不好。”
马季说,他一直不赞成马东说相声,“我干了一辈子相声,相声这门艺术有它独特的地方,不是谁有说相声的愿望或者经过努力就能说好,爸爸说得好,儿子也不见得能够说好。”马东小时候,经常有姜昆等人到家里来,“我们在这边研究相声,有时候马东也偷听,让我发现了就会把他撵出去。我希望他能培养出自己的爱好,不要受我的影响太多。”
果然,马东并没有对相声产生多少兴趣,18岁赴澳大利亚留学学习计算机。但是一次看到了胡瓜主持的脱口秀节目,突然意识到这种工作是如此迷人。马季说:“当时马东跟我透露了这个想法,但是我没当真,年轻人嘛,想法总会变的。没想到他坚持下来了,还做得有模有样。”
27岁马东回国后又跑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感受艺术氛围。1999年,恰逢湖南卫视招聘主持人,马东去了,而且很快成了《有话好说》的主持人。后来马东又来到中央电视台主持《挑战主持人》,一干就是四年。
儿子做主持人,马季时刻关注,“他的节目我每期都要看,我还经常找崔永元这样的主持人帮忙指点一下。”马季说他觉得马东主持的闪光点在节目结尾,每期都很精彩。有时候发现节目有些闹,他就会给马东打电话,儿子很能听取他的意见。
2006年12月24日上午,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将欢笑撒给人间的大师。故人已乘黄鹤去,尚留欢笑在人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相声大师,一生给中国人带来了无数欢笑的马老先生,如今可以含笑九泉。
(据《文化艺术报》)
“……你贵姓?”“姓马”“没‘四’!”“有‘四’三横一竖一拐弯儿,四个小点儿在下边儿”,“噢,这么找着了。那您叫什么呢?”,“马季”,“这没‘四’!”“一年四季的‘四’呀!”这是马季相声《“四”字歌》中的片断。马季的相声表演以“说”见长,叙述语言洋洋洒洒,富于变化。嘴皮子利索,功底深厚。师承于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等人,又结合自身的特点,有所创新。“舞台作风潇洒,表演亲切热情,语言幽默谐趣,动作舒展自如。真正作到了寓庄于谐,寓教于乐。”
学徒生涯成笑星
马季1934年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小时候家境贫寒,兄弟姐妹4人全靠母亲一人支撑。马季从小全家被迫流散各处求生,他则被托给远方亲戚,成为上海宏德织造厂的一名学徒,每天要为师傅端茶送水,伺候生活之外,他会在业余生活里围着店里唯一的一台收音机,反复听自己喜欢的相声节目。
织造厂后来在上海有名的永安公司设立了柜台,能说会道的马季做起了销售。在和顾客打交道的日子中,他不仅学会了上海话、广东话,也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口才。
解放后,马季考入了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成了一名学徒工。在这里,他再次找到了和生活与相声广泛接触的机会,当时的工人舞会或联欢活动,让马季如鱼得水,不是唱京剧就是模拟丑角表演,过足了表演的瘾。
1956年初,北京市举行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22岁的马季讲了一段讥讽以貌取人的相声,贴近现实的幽默让他获得了一等奖。同年他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所表演的《都不怨我》让相声大师侯宝林和刘宝瑞同时看中了他,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当时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都是马季的老师,侯宝林为责任老师。
1961年,戏曲、曲艺界规模浩大的挖掘传统遗产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整理传统相声80段,付印成书,就是曲艺界人人皆知的“四大本”。当时马季获得一套“四大本”,如饥似渴,反复阅读。因为深深地扎根于传统相声艺术,马季势头迅猛的创新活动才根深叶茂,历久不衰。
从1983年开始,马季连续三年主持春节联欢晚会,被称为“马主持”。1984年的春节晚会,没有特技,布景也简陋,然而马季的一个《宇宙牌香烟》的相声把全国人民逗乐。1986年全国十大笑星评选中他名列榜首。1988年为纪念他舞台生涯30年而举办了“马季相声作品演出会”。
广收弟子桃李满天下
相声界没有大学,没有文凭,靠什么承认你在行内的位置?就靠师承!
光拜了师,老师不带,你不学,那就是徒有虚名。姜昆的师父是马季。1977年元旦,姜昆新婚燕尔,5天后,马季对姜昆说:“我准备去湖南深入生活,你跟我一起去吧。”于是,马季带领他们一帮青年人到湖南桃源县深入生活。一干就是一个多月。马季突然决定留在那过春节,争取把相声写出来排好再回北京!思前想后,姜昆决定陪马季留了下来。又一个月后,姜昆在他的帮助下,创作出了他到说唱团的处女作《迎春花开》。在姜昆50多岁向文艺界汇报自己情况的时候,他由衷地对马季说:“老师,我姜昆没有给您丢脸!”
除了姜昆之外,马季还是冯巩、黄宏、唐杰中等相声界大腕们的老师。从侯宝林、刘宝瑞等老笑星,到姜昆等“小”笑星,马季在相声传承上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
几年前,马季曾经对相声现状发表感慨:“相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严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马季表示,现在在国际上相声的影响越来越大,可惜的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像样的相声学校和一流的相声教材。他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有规模的相声学校,大量地培养人才。”
第一个听众总是妻子
于波,一个东北姑娘,业余爱好唱歌。铁道兵文工团团长焦乃积听了她的歌后,决定立即吸收她到文工团干专业,可于波的母亲当时不同意,说姑娘离娘远了找婆家没人操心,焦团长当时打了包票:“姑娘找婆家的事,我包了!”
1967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焦团长见到了于波,对她说:“小于,我知道你还没有男朋友,我给你介绍一个。”当于波听到“马季”的名字时,一下子笑出声来:“焦团长,您开什么玩笑,我十几岁就从广播里听他说相声,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找着对象?他是不是50多岁的老头呀?”可于波还是看在焦团长的面上去赴了约。一见面,果然印象不佳,他那么黑,又那么胖,个子也不算高,穿了件白衬衣,人显得更黑更胖了,再加上一般人对说相声的成见——滑、耍贫嘴、登不了大雅之堂。几句寒暄以后,于波站起来准备告辞,马季却对她说,我刚挨过批斗……于波的心一下子被拽了回来:这马季,还挺真诚。过了几天,马季去找于波,真没想到是带她去看大字报。
有意思,谁谈朋友,不都是竭力显示优点,即使拐弯抹角也得自我表现一番,马季就是怪,要把自己的“问题”让于波看看。于波怀着好奇,跟马季来到广播文工团。一进院,就看到几面墙的大字报——辱骂、污蔑、上纲上线、揭老底、编丑闻……于波仔仔细细地看着,她竟被这些“罪行”吸引住了。于波当时只有24岁,别看年轻,却是个有心计的姑娘,她透过“罪行”看到了马季身上的好。再看看大字报前的他:笑眯眯的眼睛,浅浅的酒窝,憨厚幽默的神态,不黑,不胖,也不矮,一下子,变得光彩照人!就这样他们走到了一起。
平时,马季不在家里,于波会觉得冷清,马季在家时,她又觉得太热闹了。有一次,于波和马季送走最后一拨客人已经是晚上12点30分了,马季忽然对于波说:“今天在飞机上,我想了一个段子,你帮我听听,行不行?”于波总是马季创作相声后的第一个听众、第一个读者、第一个把关的人。有时,马季已经躺下了,忽然又爬起来,伏案疾书,写着写着,几个小时很快过去了。于波这一段正赶上进录音棚录制音乐节目,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十几天来也未好好休息,正睡得香甜。马季推醒她:“醒醒,我有要事商量。”于波明白这“要事”指什么,她假装睡得死死的。马季也真够绝的,你不醒我也照样念,于波不得不爬起来。不一会儿,于波就给马季指点上了,马季还真当回事,边听边记,边改边念……
儿子上小学被人叫“小马季”
马东是马季的独子,小马东出生不久,马季就把他寄养在别人家了。父子二人有一次一起接受采访,马季提到了这件事。“儿子都几岁了,我才回到了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儿子。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到了他寄养的家,一进门就看到他在桌子下面淘气。那家阿姨喊他:“小马东,你看谁来了?’马东从桌子下面爬出来,特别郑重地给我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大声说:‘叔叔好!’听到这话当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父亲对儿子的成长记忆深刻,但是马东却说自己童年的“苦恼”很多。“父亲是名人,同学们都知道,上小学的时候被人叫‘小马季’的时间多过叫马东。在外人看来可能有很多优越的东西,但是身在其中你就会发现‘烦恼’很多,有人会莫名其妙地喜欢你,反正小时候的那种心态我现在也说不好。”
马季说,他一直不赞成马东说相声,“我干了一辈子相声,相声这门艺术有它独特的地方,不是谁有说相声的愿望或者经过努力就能说好,爸爸说得好,儿子也不见得能够说好。”马东小时候,经常有姜昆等人到家里来,“我们在这边研究相声,有时候马东也偷听,让我发现了就会把他撵出去。我希望他能培养出自己的爱好,不要受我的影响太多。”
果然,马东并没有对相声产生多少兴趣,18岁赴澳大利亚留学学习计算机。但是一次看到了胡瓜主持的脱口秀节目,突然意识到这种工作是如此迷人。马季说:“当时马东跟我透露了这个想法,但是我没当真,年轻人嘛,想法总会变的。没想到他坚持下来了,还做得有模有样。”
27岁马东回国后又跑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感受艺术氛围。1999年,恰逢湖南卫视招聘主持人,马东去了,而且很快成了《有话好说》的主持人。后来马东又来到中央电视台主持《挑战主持人》,一干就是四年。
儿子做主持人,马季时刻关注,“他的节目我每期都要看,我还经常找崔永元这样的主持人帮忙指点一下。”马季说他觉得马东主持的闪光点在节目结尾,每期都很精彩。有时候发现节目有些闹,他就会给马东打电话,儿子很能听取他的意见。
2006年12月24日上午,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将欢笑撒给人间的大师。故人已乘黄鹤去,尚留欢笑在人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相声大师,一生给中国人带来了无数欢笑的马老先生,如今可以含笑九泉。
(据《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