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导”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y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地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显而易见,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堂上如何导?导什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四点认识。
  
  一、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环境,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无论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还是创新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自主自愿地参与。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建构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替代的。因此,教师要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猜测、发现真理,这比机械模仿、记忆那些不理解其来源、意义和相互联系的命题更容易使学生获得自身数学素质。同时,在学生进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会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奥秘与魅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并怀着兴趣、快乐、参与、好奇的积极情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所以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尊重与鼓励学生,优化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常常自顾自地沿着自己预先设置的教学思路走,当学生的回答不是他原先设想的情况时,他不是去思索学生的回答是否有理或有创意,而是想方设法将学生诱导(甚至是将学生强行拉入)到自己事先铺设的思想轨道上来,对于学生的错误要么严厉批评,要么置之不理,却不诊断学生的思路,思考其中合理的成分,错失了许多教育的良机。进一步说,这是一种教师本位主义的主观体现。因为教师思想上没有考虑到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备课的时候仅仅是为了自己度身设计了使出自己十八般武艺的场景,却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复杂多变的教学实际去“备人”。
  案例1、在不等式复习课上,有一道题:已知a,b是正实数,0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错误?通过师生互动,大家逐步悟出:两次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必须满足两次取等号的条件,要同时成立,而同时取到等号的条件太苛刻,所以我们必须尽量避免两次使用基本不等式。为此,调整思路,由x+1-x=1想到
  当且仅当a(1-x)=bx,即:时取等号。
  可见,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的过程,是探索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才能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引导猜想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数学条件的数学原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的似真推断,它既有逻辑的成分,又有非逻辑的成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很大程度的假定性。这样的假定性命题是否正确,尚需通过验证和论证。虽然数学猜想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它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这样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上的许多创造就是以猜想为前提的,可见,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对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很难直接取得成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猜想的策略。
  案例2:设an=(n+4)2n-1,问是否存在等差数列{bn},使得对于一切自然数n,有
  成立
  分析:要学生直接找出解此题的方法,一般是困难的。因此,先“退”到简单的情况,即把一般问题特殊化,以求发现解题途径。
  因此:n=0时,a0=2,b1=2:
  n=1时,a1=5,则b1+b2=5,即b2=3:
  n=2时,a2=12,则b1+2b2+b3=12,即b3=4。猜想:bn=n+1再证明。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猜想、探索应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就是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找到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追求以难题作为杀手锏来难学生,而应在解题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引导解后反思,发展创新思维
  
  反思是指在考察自己解决问题活动的经历中,对已有解法和结论,通过激发个人的智慧,重构自己的理解,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对问题的创造性地理解和解决,往往是反思活动的思维产物。特别是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语言的特殊性、活动的探索性等特征,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对象和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地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坚持反思性学习,才可能洞察到数学对象和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如案例1,当学生做出后,问题不应该结束了事,还应拓展视野,研究该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解决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于是笔者引导让大家展开讨论,很快得出了其他的解法。
  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从反思错误,到拓展解题思路,最后得出了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学生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让学生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常此以往,逐渐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并懂得如何学数学,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总之,只有遵循现代教学原则,并在数学命题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教学创新,从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着眼和入手,朝着向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努力。
  (作者单位:414012湖南省岳阳长炼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经常考查有关河流径流变化特点的知识内容,尤其是有关河流汛期的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曾多次出现,且试题多以图表形式呈现,如(2002年全国卷一)3~6题,(2005年地理广东卷)10~11题。而教材对该知识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做深入分析,又加上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所以导致对该类试题判断失误较多,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河流汛期的总结如下:  什么是汛期?  
期刊
【摘要】高考文科实行综合的模式对文科综合教学提出新要求。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和谐的合作观、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熟悉相邻学科知识;建立协同教学机制,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  【关键词】文科综合协同教学教师素质集体备课文科综合能力  随着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推广,文科综合的协同教学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本文拟从文科综合协同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的角度作一粗浅分析。    一、
期刊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难,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若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及时给他们排忧解难,打开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就能大大地激励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    一、善于察觉学生疑难,及时帮助解决    中学数学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但同学们往往对基本概念不感兴趣,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把数学中各种定义
期刊
在做生物概率计算时,往往会碰到一些不好直接求或者是直接求比较繁琐的概率问题,这时,如果我们采取逆向思维,用排除法把其它情况排除掉,即“所求概率=1-其它情况概率”的方法,就好求多了。例如:  例1:从理论上计算,若一杂合的高茎豌豆连续自交n代,在子代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多少?  解析:子代要么是纯合体,要么就是杂合体,所以,子代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  解析:两个孩子中出现白化病的概率,包括了两个孩
期刊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唤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致关重要。在历史课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一、导语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导语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
期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新课导入要遵循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原则。导入方法主要有:    一、新颖的故事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要注意趣味性。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 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或激发起他们强烈
期刊
一、关于“垂径定理”    人民版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在“第二十四章《圆》”中,对“垂径定理”的探究做了如下安排。   图1  1、P86:思考,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于E。  (1)图1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弦?为什么?  2、通过对哪个问题的探究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面对着新的教材、新的挑战必须具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争取做到新中求变,变中探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能力,只有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断探求新的教法,才能使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新教材、新思想、激发兴趣、发散性思维  初中数学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内容难易适中,直观易懂,
期刊
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仅靠几册教材,难以使学生弄明白,因此课外阅读显得尤其重要。    一、继续课内阅读,巩固课内阅读的成果    对任何一篇课文的理解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一般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学习,才可能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而这反复,多次的功用,就要通过课外阅读的形式来获得。课外阅读就起了促进课内阅读、强化课内阅读的作用。    二、扩大阅读领域,发展阅读能力    这是课外阅读的又一个作用。扩大阅读
期刊
青少年时期,正值一个人的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目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多变,加之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致使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表现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等特点。这样,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提出疑问,对教师讲述的某些观点提出相反的看法,我们把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称为“逆向”提问。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向”提问?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并积极寻找教学对策,以最佳的方法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