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介入,给教师以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新课标下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教学策略,并对实施的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通过探索与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在生活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从而使他们学会思考。
关键词:思考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在基本活动经验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备知识技能、掌握思想方法、积累有关经验,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度、阶梯度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度,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具备“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比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这一节的时候,我在讲授了比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做化简比例的习题方法。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先给出了一個最简单的例子,1:2=2:4,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掌握的知识来探究这个简单的式子里面都是包含哪些知识点?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更多的结论。
二、创设情境,营造学生思考氛围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去测量,然后用周长去除以直径。学生没有“从头思考”,肯定存在为什么要用周长去除以直径的疑问。我在上课伊始,先带领同学们做了一个手工,将一个圆从圆心引出半径到圆上平均分开,做成七彩拼盘的形式,然后沿着对半折剪开,再顺着半径剪开。这样做出一个锯齿状的彩条。学生们兴致高涨,积极认真的做起了手工。我继续引导学生:“大家把这两个彩条再拼接一次,看看像什么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实践,得出拼接后的彩条像是一个长方形。这时候,我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践与自我思考,会想到与直径或半径有关,通过长方形周长推论出圆的周长公式。有的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他们实际测量了长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提出:“为什么我测了以后不是3倍多,为什么数学家就能得到这么准确的值。”
三、知识融于生活,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教师要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背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讲解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习题时,我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星期天咱们学校组织老师们去学习,我们学校有男老师25人,女老师是男老师的2倍。大家帮我算一下,咱们学校有几个女老师啊?”同学们听到是比较熟悉的身边事情,融入到生活中的知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立刻情绪高涨的算出了结果。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纯的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计算了,更有一种感受数学兴趣的情感在里面。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创新思考方法,拓展数学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如在学习列方程这一节的时候,有一道题是小明今年比去年长高了8cm,小明现在152cm,去年多高?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方程,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先让学生们列出普通的算式152-8=144cm。大家对这个式子一目了然,接着我让学生们写成144+8=152cm的形式,启发学生们现在题目让求的是144cm对吗?这是去年的身高。在这道题目中,我们把未知的数字看成x,那么就成了x+8=152cm。通过列式子得出方程,学生换了思考的角度,对于思维的空间也随之扩大。
三、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功的地方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加以回归生活的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思考能力和思维空间都得到了开发。
(二)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培养的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在基本活动经验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备课中过多的注重教师的引导提出问题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水平多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周全,不能顾及到程度稍差的学生的接受及思考能力。课堂时间安排的过于紧凑,给学生自主消化知识的时间较少,没有充分掌握自己班学生的学习程度。
如何让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在课堂上得到答案,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以后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娄阿凤.《知其“度”而行之——关注问题学生发展的建议》[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2年
[2]景碧秀.《如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J],剑南文学, 2011年04期
关键词:思考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在基本活动经验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备知识技能、掌握思想方法、积累有关经验,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度、阶梯度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度,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具备“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比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这一节的时候,我在讲授了比的基本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做化简比例的习题方法。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先给出了一個最简单的例子,1:2=2:4,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掌握的知识来探究这个简单的式子里面都是包含哪些知识点?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更多的结论。
二、创设情境,营造学生思考氛围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思考氛围。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去测量,然后用周长去除以直径。学生没有“从头思考”,肯定存在为什么要用周长去除以直径的疑问。我在上课伊始,先带领同学们做了一个手工,将一个圆从圆心引出半径到圆上平均分开,做成七彩拼盘的形式,然后沿着对半折剪开,再顺着半径剪开。这样做出一个锯齿状的彩条。学生们兴致高涨,积极认真的做起了手工。我继续引导学生:“大家把这两个彩条再拼接一次,看看像什么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实践,得出拼接后的彩条像是一个长方形。这时候,我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践与自我思考,会想到与直径或半径有关,通过长方形周长推论出圆的周长公式。有的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他们实际测量了长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提出:“为什么我测了以后不是3倍多,为什么数学家就能得到这么准确的值。”
三、知识融于生活,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教师要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背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讲解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习题时,我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星期天咱们学校组织老师们去学习,我们学校有男老师25人,女老师是男老师的2倍。大家帮我算一下,咱们学校有几个女老师啊?”同学们听到是比较熟悉的身边事情,融入到生活中的知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立刻情绪高涨的算出了结果。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纯的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计算了,更有一种感受数学兴趣的情感在里面。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创新思考方法,拓展数学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如在学习列方程这一节的时候,有一道题是小明今年比去年长高了8cm,小明现在152cm,去年多高?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方程,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先让学生们列出普通的算式152-8=144cm。大家对这个式子一目了然,接着我让学生们写成144+8=152cm的形式,启发学生们现在题目让求的是144cm对吗?这是去年的身高。在这道题目中,我们把未知的数字看成x,那么就成了x+8=152cm。通过列式子得出方程,学生换了思考的角度,对于思维的空间也随之扩大。
三、数学思考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功的地方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加以回归生活的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思考能力和思维空间都得到了开发。
(二)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培养的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在基本活动经验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备课中过多的注重教师的引导提出问题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水平多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周全,不能顾及到程度稍差的学生的接受及思考能力。课堂时间安排的过于紧凑,给学生自主消化知识的时间较少,没有充分掌握自己班学生的学习程度。
如何让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在课堂上得到答案,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以后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娄阿凤.《知其“度”而行之——关注问题学生发展的建议》[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2年
[2]景碧秀.《如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J],剑南文学, 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