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略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拓展网络信息源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增强提升网络进步特性力度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加强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与渗透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认知能力,构建网络平台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提升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交互以拓宽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渠道,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行为引导与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 价值行为 网络认知
一、拓展网络信息源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对信息源进行扩展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中文信息源的增加。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对网民以及网络组织制作网页和创办网站进行鼓励,并有必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二是作为主流媒体以及政府部门,应当扮演好发布主流信息的角色。政府部门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强化信息的透明度与公开化,让信息能够为民所用,除了涉及到个人隐私以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从决策意图到决策落实的过程都应当对公众继续公开,从而在让政府行为更方便地在被民众监督的基础上对民众产生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而传统媒体在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的同时,在发展中要重视自身特色的打造以及受众的细化,通过提高节目质量来保持自身在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三是在高校中,师生要共同营造丰富、健康的网络文化。高校应将全部的课程资源放在校园网中供学生使用,同时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开展网上教学等,在推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引导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以及锻炼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等。第四,在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方面要以疏导为主并重视法治建设,而不能一味的采取关、堵等手段。在信息管理中要重视对网络立法以及法律实施的可行性做出研究,并对网络立法进行不断完善,通过法律的威慑力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
二、增强提升网络进步特性力度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
(一)推动网络技术进步为大学生创新行为提供支持
为了能够在通过突出网络进步性特征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推动网络技术进步方面:首先要重视推动网络技术的创新以及网络品牌的打造,从而让学生对创新的价值进行了解与认知。通过支持网络技术的创新,鼓励网民以及网络运营商对网络平台和网络工具进行创新来实现网络品牌的原创化,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奇知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提高创新的价值。其次要强化网络创新活力,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三是要对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进行维护,同时要推动网络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二)积极提供网络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
首先要提升网络创新层次,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以引导和服务学生创新活动为主,重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具备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平等、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身创新意识的形成。其次要重视调动大学生的成功欲望。大学生对网络平台以及网络工具的使用使网络的创新具有了巨大活力。在网络文化创新力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网页的设计,在网络中发表原创的小说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来推动网络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也能受到艺术带来的熏陶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调动大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大学生推动网络创新的动力与动机。尤其是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可以将他们从单纯的精神娱乐中解脱出来并引导他们投入到网络创新与创作当中。三是要强调网络创新的实践,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高校,应当开设网络实践课程与创新指导,并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举办各类网络技能与创新比赛,从而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三、加强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与渗透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认知能力
(一)注重主旋律文化内容导向性培养大学生认知理性
首先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道德的产生与运行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推动网络道德体系的完善。其次,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凸显出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网络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在这些文化中,不同民族、地区/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也存在着相同的一面,这一面就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基础,而将这些内容凸显出来,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并构建与世界行为准则和基本伦理相适应的网络道德取向。三是主旋律网络文化需要对网络中新型的道德标准做出反应。
(二)重视主旋律文化宣传形式的渗透性提升大学生认知情感
主旋律文化形式的渗透性就是要让主旋律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事实上,许多贴有主旋律文化与思想标签的德育教育网站和红色教育网站并不能很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甚至刻意的宣传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在网络文化的生产、消费以及传播等各个环节和交际、娱乐、学习等各个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用文化作用以及新闻材料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提升主旋律文化氛围的集聚性增强大学生认知体验
在主旋律网络文化宣传过程中的氛围塑造中,要重视集聚性的形成。集聚性氛围对大学生在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熏陶作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以及互动十分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如网络中的某个话题突然间可以成为被全球网民关注和评议的焦点,所以在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过程中,高校以及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对网络集聚效应的运用,通过对民意进行汇聚来完成对主旋律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要善于通过新闻网站来吸引网民对新闻事件开展评论,并通过利用知名论坛以及名人博客来讨论网民所关注的问题,从而对主流民意的传播进行引导以形成主流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四、构建网络平台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
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首先要求发挥出网络德育主题的作用。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要求、鼓励和支持主流网络网站建设能够适应大学生需求与兴趣,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网页和网站。而作为高校应当在校园网中建设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喜闻乐见的网络论坛和网络社团。作为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开设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来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和大学生探讨个体发展、社会热点等话题。同时政府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德育工作者都应当鼓励大学生创办能够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网络平台,从而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其次,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需要在设计网络平台和网络平台运作中渗透规则意识和道德元素。所融入的规则意识和到的元素并不一定是对网络中既有规则的强化和修正,而应当重视对品德和精神的发扬。第三,在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中,要体现出包容精神和宽容精神,应当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畅所欲言而不能排斥不同的意见以避免形成封闭环境。
五、提升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交互以拓宽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渠道
首先,进一步强化现实社会中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网络化的深度与广度,尤其是推动信用认证、身份认证的全国联网十分必要,这有利于使人们的需求通过网络得到满足。二是对网络在现实社会管理中的参与进行强化,构建网络民意长效机制,通过扩展民意渠道来为政府决策以及社会监督提供支持,从而让网络以及网络中的民意成为推动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要对网络社会的现实化与现实社会的网络化运行规则进行研究、完善与制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内容的融合需要运行规划甚至法律来作为规范,否则将会产生诸如网络暴力、诚信缺失等有害或者无序的事件,所以在当前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逐渐交融的情况下,应当强化运行规则、运行秩序以及法制建设,从而让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能够相互促进,并实现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时会永.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
[2]何明升,白淑英.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J].学术交流,2014.01.
[3]陈树文,郑士鹏.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2.0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BKS010)
作者简介:张朝霞(1974-),女,河南沁阳人,信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环境 价值行为 网络认知
一、拓展网络信息源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对信息源进行扩展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中文信息源的增加。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对网民以及网络组织制作网页和创办网站进行鼓励,并有必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二是作为主流媒体以及政府部门,应当扮演好发布主流信息的角色。政府部门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强化信息的透明度与公开化,让信息能够为民所用,除了涉及到个人隐私以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从决策意图到决策落实的过程都应当对公众继续公开,从而在让政府行为更方便地在被民众监督的基础上对民众产生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而传统媒体在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的同时,在发展中要重视自身特色的打造以及受众的细化,通过提高节目质量来保持自身在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三是在高校中,师生要共同营造丰富、健康的网络文化。高校应将全部的课程资源放在校园网中供学生使用,同时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开展网上教学等,在推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引导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以及锻炼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等。第四,在网络文化信息的管理方面要以疏导为主并重视法治建设,而不能一味的采取关、堵等手段。在信息管理中要重视对网络立法以及法律实施的可行性做出研究,并对网络立法进行不断完善,通过法律的威慑力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
二、增强提升网络进步特性力度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
(一)推动网络技术进步为大学生创新行为提供支持
为了能够在通过突出网络进步性特征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推动网络技术进步方面:首先要重视推动网络技术的创新以及网络品牌的打造,从而让学生对创新的价值进行了解与认知。通过支持网络技术的创新,鼓励网民以及网络运营商对网络平台和网络工具进行创新来实现网络品牌的原创化,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奇知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提高创新的价值。其次要强化网络创新活力,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三是要对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进行维护,同时要推动网络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二)积极提供网络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
首先要提升网络创新层次,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以引导和服务学生创新活动为主,重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具备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平等、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身创新意识的形成。其次要重视调动大学生的成功欲望。大学生对网络平台以及网络工具的使用使网络的创新具有了巨大活力。在网络文化创新力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网页的设计,在网络中发表原创的小说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来推动网络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也能受到艺术带来的熏陶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调动大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大学生推动网络创新的动力与动机。尤其是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可以将他们从单纯的精神娱乐中解脱出来并引导他们投入到网络创新与创作当中。三是要强调网络创新的实践,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高校,应当开设网络实践课程与创新指导,并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举办各类网络技能与创新比赛,从而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三、加强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与渗透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认知能力
(一)注重主旋律文化内容导向性培养大学生认知理性
首先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道德的产生与运行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推动网络道德体系的完善。其次,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凸显出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网络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在这些文化中,不同民族、地区/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也存在着相同的一面,这一面就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基础,而将这些内容凸显出来,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并构建与世界行为准则和基本伦理相适应的网络道德取向。三是主旋律网络文化需要对网络中新型的道德标准做出反应。
(二)重视主旋律文化宣传形式的渗透性提升大学生认知情感
主旋律文化形式的渗透性就是要让主旋律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事实上,许多贴有主旋律文化与思想标签的德育教育网站和红色教育网站并不能很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甚至刻意的宣传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在网络文化的生产、消费以及传播等各个环节和交际、娱乐、学习等各个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用文化作用以及新闻材料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提升主旋律文化氛围的集聚性增强大学生认知体验
在主旋律网络文化宣传过程中的氛围塑造中,要重视集聚性的形成。集聚性氛围对大学生在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熏陶作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以及互动十分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如网络中的某个话题突然间可以成为被全球网民关注和评议的焦点,所以在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过程中,高校以及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对网络集聚效应的运用,通过对民意进行汇聚来完成对主旋律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要善于通过新闻网站来吸引网民对新闻事件开展评论,并通过利用知名论坛以及名人博客来讨论网民所关注的问题,从而对主流民意的传播进行引导以形成主流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四、构建网络平台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
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首先要求发挥出网络德育主题的作用。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要求、鼓励和支持主流网络网站建设能够适应大学生需求与兴趣,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网页和网站。而作为高校应当在校园网中建设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喜闻乐见的网络论坛和网络社团。作为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开设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来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和大学生探讨个体发展、社会热点等话题。同时政府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德育工作者都应当鼓励大学生创办能够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网络平台,从而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其次,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需要在设计网络平台和网络平台运作中渗透规则意识和道德元素。所融入的规则意识和到的元素并不一定是对网络中既有规则的强化和修正,而应当重视对品德和精神的发扬。第三,在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中,要体现出包容精神和宽容精神,应当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畅所欲言而不能排斥不同的意见以避免形成封闭环境。
五、提升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交互以拓宽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渠道
首先,进一步强化现实社会中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网络化的深度与广度,尤其是推动信用认证、身份认证的全国联网十分必要,这有利于使人们的需求通过网络得到满足。二是对网络在现实社会管理中的参与进行强化,构建网络民意长效机制,通过扩展民意渠道来为政府决策以及社会监督提供支持,从而让网络以及网络中的民意成为推动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要对网络社会的现实化与现实社会的网络化运行规则进行研究、完善与制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内容的融合需要运行规划甚至法律来作为规范,否则将会产生诸如网络暴力、诚信缺失等有害或者无序的事件,所以在当前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逐渐交融的情况下,应当强化运行规则、运行秩序以及法制建设,从而让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能够相互促进,并实现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时会永.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
[2]何明升,白淑英.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J].学术交流,2014.01.
[3]陈树文,郑士鹏.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2.0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BKS010)
作者简介:张朝霞(1974-),女,河南沁阳人,信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