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后发生椎体前缘骨吸收(anterior boneloss,ABL)的影响因素以及ABL对CDA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2008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单节段Prestige-LP人工颈椎间盘CDA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围术期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颈椎曲度、C2~7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角度、节段ROM以及上、下终板长度;记录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ABL、假体下沉、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以及异位骨化.采用单因素分析ABL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BL独立影响因素.将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ABL进行分组,比较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指标差异.结果 15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ABL 94例(60.6%,ABL组)、未发生ABL 61例(39.4%,无ABL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骨密度(T值)、术前血钙、术前血磷、术前ALP、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BMI是CDA术后发生ABL的影响因素(P<0.05).临床疗效评价显示,两组术后JOA评分、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显示,术前无ABL组颈椎曲度明显大于ABL组(t=-2.402,P=0.018);末次随访时ABL组节段ROM大于无ABL组,上、下终板长度小于无AB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5例(3.2%)发生假体下沉,ABL组3例、无ABL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67例(43.2%)发生异位骨化,ABL组32例、无ABL组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08,P=0.004);其中,高等级异位骨化26例(ABL组13例、无ABL组13例).29例(18.7%)发生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ABL组15例、无ABL组1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90,P=0.276).结论 CDA术后ABL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术后12个月内达稳定且不再进展,年龄和BMI是ABL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ABL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可能对手术节段假体活动功能的保留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