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基于中国哲学系统,语言优美,素材丰富,系统阐述了我国美学思想。全书以中国美学原理为经线,以多门类艺术作品、艺术理论为纬线,编织起中国美学宏大的知识网络。这是由一本名家撰写的通识读本,适合有较好阅读基础的高中生阅读。阅读《中国美学十五讲》,可以提升高中生审美品位、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阅读这本学术著作,核心要求在于理解,并能在理解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加以体认。这要求我们能够梳理全书纲目,做出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美学观点,理解书中所呈现的案例。阅读这本书,更高层级的要求是能运用相关美学原理,对具体作品进行赏析。
  本单元围绕“理解与运用中国美学原理,构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设计了通读、研读、统整三类任务,分别对应通读、难点重点阅读、迁移拓展运用三个学习层次。具体包括:(1)通读全书,完成摘评;(2)研习一个美学原则和一个人文话题;(3)策划中国艺术主题展;(4)撰写中国园林解说词;(5)撰写经典绘画鉴赏文章。
  一、通读全书,完成摘评
  1.通读全书。建议阅读《游鱼之乐》《逝者如斯》《骚人遗韵》《气化宇宙》《落花无言》《灵的空间》《四时之外》《以小见大》《大巧若拙》《华严境界》《饮之太和》《形神之间》等12章,在书中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2.在所画精彩语句中,选择部分做摘评:抄写原文,再写下你的感悟、评论。
  3.梳理所读章节,写出一份书中美学观点的大纲。
  二、研习一个美学原则和一个人文话题
  1.围绕一个美学原则,梳理该美学原则的内涵、形成原因(哲学基础)、具体理论以及相关案例等,可参照以下框架进行整理。
  2.围绕一个人文话题,如物我关系、精神超越、生命自由、故园之思、精神自珍、个性创新、人生境界、永恒之思、大巧若拙、淡泊少欲等,梳理该话题的相关观点、内涵、原因、意义、措施、美文、案例等,可参照以下框架进行整理。
  三、策划中国艺术主题展
  当地博物馆打算策划一个中国艺术主题展,你是该领域的专家,策展人计划聘请你为艺术总监,设计一个展览方案,需要你完成包括确定展览主题、选择合适展品、撰写展品文案三部分的工作。
  1.请你参考《中国美学十五讲》绘画作品汇总表,结合你的摘评笔记,在诸多美学原则(如枯槁之美)、风格流派(如花鸟画、山水画)、艺术家(如倪瓒、陈洪绶)或朝代(如元代风华)中选择一个为线索设定展览主题。
  2.精选展品。
  围绕该主题选择5件左右展品布置展厅,展品可以是《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提到的,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
  3.撰写文案。
  (1)为该展览确定一个展览标题,该标题将用于展览海报和展厅入口的前言展板。
  (2)为该展厅写一则500字左右的前言,解说该展览的缘起、总体内容(如艺术流派的总体特征、艺术家的生平及风格、某时代的艺术特征)等。
  (3)为每件展品写一份100字左右的解說词,帮助观众理解该作品的美学价值。
  将上述内容汇总,形成《________展览文案》。
  四、撰写中国园林解说词
  为缓解苏州园林的游客压力,也让全国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领略苏州园林之美,苏州市园林局新推出了虚拟苏州园林体验活动。园林局通过现代科技,开发了相关程序,将园林数字化,构成虚拟3D空间,体验者戴上VR眼镜,在家中即可进入虚拟园林参观。请你选择一处苏州园林,为该园林的整体及局部撰写解说词,让体验者在虚拟空间中行至该处,就能获得与之相关的精彩解说。
  具体要求:在网络上找到该园林的平面图,打印出来,在图片上用数字标注出需要解说的位置序号,针对所列位置的序号写出解说词。如果可能,给你的解说词附上相关图片。
  五、撰写经典绘画鉴赏文章
  元代王蒙的山水画《花溪渔隐图》是一幅名作,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对此画介绍如下:
  此图写霅溪风景。霅溪又称霅川,位在浙江省吴兴县之南,由苕溪、余不溪、宵溪前溪合流而成,往东北入太湖。此幅与王蒙《秋山草堂图》笔墨构图极为相近,二图同画一溪两岸,然山势则分别向左右不同方向绵延远去,所表现的一为春景,一为秋景。是幅用笔绵密而精工,设色雅淡宜人,幅左下角,桃花盛开,枝叶繁茂,隐者泛舟垂钓树下;沿溪溯上,柳岸花明,茅屋隐居山林之中。画幅中间所画垂柳一行,与元赵孟頫(1254—1322)所画《鹊华秋色图》中柳树同出一法。王蒙是赵孟頫外孙,王蒙绘画不论笔墨技法均受赵孟頫之影响,自然有其渊源。
  在了解《花溪渔隐图》的基本信息后,请你就该画作,运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相关美学原理,选取一个或多个鉴赏角度(美学原理),写一段400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对该图进行赏析。
  评价说明:学生应能从物我相融、生命体验、虚实相生、无色之色、山静日长等角度对画作进行分析,满分100分。学生如果不能有效运用中国美学原理对画作进行赏析,即所用原理与画作不匹配,不及格。学生如能运用一个美学原理进行赏析,分析合理,可在60分—80分区间评分。学生如能运用两个或多个美学原理针对该画作进行赏析,且使用原理准确,分析合理,思路清楚,语言典雅,得分可从80分起评直至满分。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是我们前人学习语文的重要经验。然而现实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脱节的,阅读和写作成了两张皮。下面笔者以初一统编教材上的《猫》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猫》是郑振铎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中的一篇。本文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中心事件“养猫”,作者叙写了家人、“我”和三只猫相处的故事,来观照社会现实,审视人性弱点。  一、叙事结构的巧妙设置  文章
期刊
布局至此形成中炮对左马盘河的常见局面,此着黑方起右横车是左马盘河应对中炮最为复杂的变着。
期刊
活动课是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热点。笔者认为活动课是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科的特點,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教师为活动主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提升核心素养的一种课型。  笔者观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活动课往往被运用于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教学内容的语文主题教学中,如苏教版七年级《我爱文学》,人教版七年级《天下国家》、八年级的《以和为贵》等等。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我们却难觅活动课的身影
期刊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游记散文,文章精悍,游踪为序,移步換景,水清、石奇、树幽、鱼乐,看似美不胜收,但只有真正解读了文中这些“景语”的文字密码,才能准确把握文中真正所要表达的“人悲”之情。  笔者执教该篇时,巧妙借助“五品”美景,知人论世,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抓住了潭虽“小”,却“景”多、“情”深、“意”大的特点,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潭小“景”多  品
期刊
一、从文字之趣到景物之美  为什么学生怕文言文?首先是“言”的障碍,倘若“梳言”的过程有趣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也就可以减轻些。于《小石潭记》而言,所写景物都各尽其妙,却又简练成文,意境深远,令人拍案叫绝。如课文的教学从常态的“梳言”开始,那么“梳言”之初,就要紧扣景物特点,唯有这样,才是“这一篇”的教学。  《小石潭记》描绘的景物可在“梳言”过程中就罗列板书出来:  这里有两个字——“
期刊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应深度解读文本,并根据文体特点巧妙设计阅读任务,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接下来,笔者将以统编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例,就如何深度解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谈几点浅见。  一、抓关键词句,一线串珠,建构课堂有层次、有深度的学习任务链  关键词句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教师可以通过聚焦关键词句来设计学习任务链。在本文的课堂
期刊
一、中学语文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学语文教材缺少专项成语内容。目前,多数中学语文教材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成语教学内容。多数成语教学仅仅是被融合在阅读内容之中。二是成语教学方法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仅仅把成语教学视为简单的词语教学,对成语只进行语义解释,而忽视成语的延伸意义和时代特征。在成语教学方法上,教师以讲授法为主,呈现单一化的倾向。另外,教师忽视对学生情感层面的教育,而在成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的因素
期刊
一、文章立意的主动提炼  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作文就不会有好的主题立意;但同样的素材又不是所有作文都能用、都可以用好的,所以选材技巧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比方说,很多学生搜索枯肠得到的一些素材,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可能勉强能接受,却被老师认定“选材过于陈旧”,相信一些学生对这种评价司空见惯。殊不知陈旧的选材同样可以具有崭新的立意。以一次习作训练为例:我布置学生以《那一天,我与_________相遇》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身临其境,真正走进作者内心。可见,让学生充分读书是何其重要。  但是,有时为了赶进度,很多语文老师不惜牺牲学生“读”的时间,常常以一目十行浏览或干脆“听老师讲”来代替。新授课文尚且如此,评讲阅读题,更是以报答案、对答案为本,快速完成。作为一线教师,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平时的新授课,还是习题评讲课,我从没有
期刊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情节曲折多变,数次巧妙地运用了“拼贴画”的艺术手法,通过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屡次施展伎俩,屡次事与愿违,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又悲从中来,于文字中感受到穷人命运的悲怆和无奈。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集中反映和再现。在欧·亨利的笔下,苏贝的生活遭遇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个阶层的生活现状。小说中的戏剧冲突一环扣一环,这种反转的戏剧效果,让读者笑中有泪,回味无穷。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