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译者无疑是翻译过程的主体,是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本文通过对主体间性研究的讨论来突显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一.引言
早期的翻译主体研究仅仅局限于译者的情况,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翻译家的文化地位以及翻译主体意识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取得了很大发展,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感点评式的研究向自觉理论化的方向过度。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目前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仍然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二.翻译主体的确立
在谈论翻译主体间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谁是翻译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西方哲学自十七世纪的笛卡尔开始就鲜明地把人的主体性问题提了出来,历经康德推进,黑格尔发展,到胡塞尔盛极而衰,转向主体间性的研究。[1]412 译者一直生活在原文作者的阴影之中,努力使自己做“隐形人”,处于“一仆二主”的地位,介于于光中所说的“神人之间”[2]6,地位极其尴尬。于是在翻译理论界翻译主体性的问题就成为翻译理论研究关注的新课题。
但是,对于谁是翻译主体呢?许钧将这一问题鲜明地提了出来,他说:“从目前我们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资料看,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大致有四种答案: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2]10 杨武能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亦即作家,翻译家和讀者;许钧区分了狭义的翻译主体和广义的翻译主体,前者指译者,后者泛指作者、译者和读者。[2]9-11 查明建认为,谁是翻译主体,那要看人们对“翻译”一词的不同理解,他接着说:“考虑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本文赞同后一种理解。”[3]21袁莉在《关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的构想》一文中认为,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陈大亮在《谁是翻译主体》一文中认为:“首先,主体是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主体,主体与人并不划等号,只有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实践、认识和审美主体。”[4]4
三.主体间性的出场
在研究主体间性之前,我们对于主体性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作者中心论的主体性研究 (2)文本中心论的主体性研究 (3)译者中心论的主体性研究。以上三种研究都属于狭隘的主体性研究。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者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5]2但他所说的“主体性的黄昏”并非指无主体的存在,而强调暗示要避免狭隘的个体主义的主体性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历史趋势。那么什么是翻译的主体间性呢?翻译面对的是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不对称交流,这是一种时空错位的交往类型,即作者与译者的非共时性沟通。翻译属于人文科学,其本质是“理解”,这种活动指向由符号构成的语言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所以,“翻译的主体间性除了指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至少还包括以下几点:1)翻译的学科性质是主体间性的;2)翻译的方法论是主体间性的;3)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了一种主体间性。”[4]6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应该从主主体间性的角度去研究主体性。
四 重视译者的主体性
原作者、译者、读者、接受环境(包括原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规范)等因素之间相互指涉相互制约从而促成翻译活动的整体性,而译者主体性在其中无疑是处于中心地位的。谭载喜认为,“翻译应该以译者为中心。鲁滨逊在其代表作之一《轮到了译者》中强调,在原作者与目标文本读者的对话链上,译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中心作用。而在与原作者与目标读者之间的双向对话中,译者作为中心,其注意力应从作者向目标读者倾斜,他应从各个方面去影响目标读者。”[6]247 因此可以把译者作为中心主体,把原作者和读者当作影响制约中心的边缘主体。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他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译者身上,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文化背景或科学技术水准的冲突自不待言。译者必定要考察译语社会的需要,译语社会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对译品产生不同的反响。”[7]11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译者自身的因素,诸如他的认识图式、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等。总体上说,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所有主体中强调译者主体性是理所当然的。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离不开主体间性这个大环境。主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共同主体性。但在各个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重视起主导作用的译者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Dallmayr, Fred.R. Twilight of Subjectivity. Massachusetts University, 1981.
[2] 陈大亮. 谁是翻译主体. 中国翻译, 2004(3).
[3] 查明建. 论译者主体性. 中国翻译, 2003(1).
[4] 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 青岛出版社, 1999.
[5] 刘云虹. 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6] 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7]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 中国翻译, 2003(1).
辽宁科技学院外语系 侯丽凤
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一.引言
早期的翻译主体研究仅仅局限于译者的情况,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翻译家的文化地位以及翻译主体意识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取得了很大发展,从无序到有序,从随感点评式的研究向自觉理论化的方向过度。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目前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仍然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
二.翻译主体的确立
在谈论翻译主体间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谁是翻译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西方哲学自十七世纪的笛卡尔开始就鲜明地把人的主体性问题提了出来,历经康德推进,黑格尔发展,到胡塞尔盛极而衰,转向主体间性的研究。[1]412 译者一直生活在原文作者的阴影之中,努力使自己做“隐形人”,处于“一仆二主”的地位,介于于光中所说的“神人之间”[2]6,地位极其尴尬。于是在翻译理论界翻译主体性的问题就成为翻译理论研究关注的新课题。
但是,对于谁是翻译主体呢?许钧将这一问题鲜明地提了出来,他说:“从目前我们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资料看,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大致有四种答案: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2]10 杨武能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亦即作家,翻译家和讀者;许钧区分了狭义的翻译主体和广义的翻译主体,前者指译者,后者泛指作者、译者和读者。[2]9-11 查明建认为,谁是翻译主体,那要看人们对“翻译”一词的不同理解,他接着说:“考虑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各因素间的相关性,本文赞同后一种理解。”[3]21袁莉在《关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的构想》一文中认为,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陈大亮在《谁是翻译主体》一文中认为:“首先,主体是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主体,主体与人并不划等号,只有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实践、认识和审美主体。”[4]4
三.主体间性的出场
在研究主体间性之前,我们对于主体性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作者中心论的主体性研究 (2)文本中心论的主体性研究 (3)译者中心论的主体性研究。以上三种研究都属于狭隘的主体性研究。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者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5]2但他所说的“主体性的黄昏”并非指无主体的存在,而强调暗示要避免狭隘的个体主义的主体性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历史趋势。那么什么是翻译的主体间性呢?翻译面对的是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不对称交流,这是一种时空错位的交往类型,即作者与译者的非共时性沟通。翻译属于人文科学,其本质是“理解”,这种活动指向由符号构成的语言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所以,“翻译的主体间性除了指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至少还包括以下几点:1)翻译的学科性质是主体间性的;2)翻译的方法论是主体间性的;3)译者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了一种主体间性。”[4]6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应该从主主体间性的角度去研究主体性。
四 重视译者的主体性
原作者、译者、读者、接受环境(包括原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规范)等因素之间相互指涉相互制约从而促成翻译活动的整体性,而译者主体性在其中无疑是处于中心地位的。谭载喜认为,“翻译应该以译者为中心。鲁滨逊在其代表作之一《轮到了译者》中强调,在原作者与目标文本读者的对话链上,译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中心作用。而在与原作者与目标读者之间的双向对话中,译者作为中心,其注意力应从作者向目标读者倾斜,他应从各个方面去影响目标读者。”[6]247 因此可以把译者作为中心主体,把原作者和读者当作影响制约中心的边缘主体。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为了达到翻译目的,他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译者身上,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文化背景或科学技术水准的冲突自不待言。译者必定要考察译语社会的需要,译语社会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对译品产生不同的反响。”[7]11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译者自身的因素,诸如他的认识图式、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等。总体上说,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所有主体中强调译者主体性是理所当然的。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离不开主体间性这个大环境。主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共同主体性。但在各个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重视起主导作用的译者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Dallmayr, Fred.R. Twilight of Subjectivity. Massachusetts University, 1981.
[2] 陈大亮. 谁是翻译主体. 中国翻译, 2004(3).
[3] 查明建. 论译者主体性. 中国翻译, 2003(1).
[4] 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 青岛出版社, 1999.
[5] 刘云虹. 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6] 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7]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 中国翻译, 2003(1).
辽宁科技学院外语系 侯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