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每一位书画艺术家或艺术教育从业者,对潘天寿先生的敬仰都会由来已久,而我始于小学时代的图画课。我们那个时代的美术教育,不是“认知教育”和“启蒙教育”,而是技法教育。一知半解的老师,强迫学生去描摹毫不理解的绘画。先是“瓜”“果”“梨”“桃”,后是“梅”“兰”“竹”“菊”,因为不理解,必然很难成大器。然而,二十世纪初期的几位艺术大师的名号,却渐入脑海。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等。懵懵懂懂之间,对这些先生的作品仰慕之至。
后来从艺多年,依然对国画一知半解,不得要领。然而真正对潘天寿先生艺术精粹有所领悟,当从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时期开始。由于自认为对油画技法和教学理论谙熟于心,所以多方面查找资料,书写文章参与讨论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于是,借此机会,再次认识了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精粹与见地。他曾多次论述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油画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提出“中国画的基础和油画的基础,各有特点和长处,油画还是可以按照西洋的一套来训练……不必插入其他东西”。“油画在中国还很年轻,要解决民族化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求之过急”。这些对于油画教学和创作的论述,至今也具有指导意义。于是,对于潘天寿先生的理解,从陌生到逐渐清晰,情感也慢慢建立起来。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对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也逐步深入了解。如:主张艺术教学立于民族化之上,强调艺术家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强调“平淡、天真、自然”,反对做作、雕饰、过分华丽巧艳等等。这些思想极大的影响了艺术后辈。
基于上述认知,潘天寿先生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是熟悉的,可以沟通交流的。就像是善者,也像饱读诗书的先生,满腹经纶,具有当代艺术大师的风范。所以,我的创作以潘天寿先生的画作为背景,选择潘天寿先生的生活照为主要艺术参考图像。在绘制过程中,笔法流畅、一气呵成,毫无拖泥带水的工作感觉。在此过程中,总是感觉似乎在与长者进行交流与讨论,过程充满着愉悦和幸福。
后来从艺多年,依然对国画一知半解,不得要领。然而真正对潘天寿先生艺术精粹有所领悟,当从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时期开始。由于自认为对油画技法和教学理论谙熟于心,所以多方面查找资料,书写文章参与讨论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于是,借此机会,再次认识了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精粹与见地。他曾多次论述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油画教学的急功近利思想,提出“中国画的基础和油画的基础,各有特点和长处,油画还是可以按照西洋的一套来训练……不必插入其他东西”。“油画在中国还很年轻,要解决民族化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求之过急”。这些对于油画教学和创作的论述,至今也具有指导意义。于是,对于潘天寿先生的理解,从陌生到逐渐清晰,情感也慢慢建立起来。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对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也逐步深入了解。如:主张艺术教学立于民族化之上,强调艺术家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强调“平淡、天真、自然”,反对做作、雕饰、过分华丽巧艳等等。这些思想极大的影响了艺术后辈。
基于上述认知,潘天寿先生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是熟悉的,可以沟通交流的。就像是善者,也像饱读诗书的先生,满腹经纶,具有当代艺术大师的风范。所以,我的创作以潘天寿先生的画作为背景,选择潘天寿先生的生活照为主要艺术参考图像。在绘制过程中,笔法流畅、一气呵成,毫无拖泥带水的工作感觉。在此过程中,总是感觉似乎在与长者进行交流与讨论,过程充满着愉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