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人》的历史已经有几十年,他在美国大众文化中,除了是个家喻户晓的漫画英雄外,他的形象与故事无一不是大美国主义、美国文化特质以及全美国甚至全人类梦想原型的反映。
《超人》最初以漫画形式面世是偶然而必然的——偶然是指灵感,必然是指其时代意义。这是一位爱看紧张奇情漫画(当时流行的有G-Man、Doc Savge、Shadow和Operator 5等)的中学生杰瑞·西格尔(Jerry Siegel),因为一夜失眠而想出超人的故事,第二天交由他的同学乔·舒斯特(Joe Shuster)绘成漫画,超人便在这个偶然的机会下诞生。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有一个超人出来救国。现实生活中虽然并没有超人出现,但幻想世界里的超人却配合着那个时代应运而生。
超人成名之前也受到过冷落。大型报纸及杂志拒绝杰瑞和乔的稿件,编辑们认为读者不会接受这个荒诞神怪的人物。于是,超人也像当年的工人一样,无所事事了好多年。直到1938年,杰瑞和乔工作的“侦探漫画社”(Detecive Comic)要发行新的漫画杂志《动作漫画》(Action Comic),急需稿子,两人才把旧稿拿来试一试。当时的编辑对这部漫画并不抱太大信心,但仍以130美元的代价买下所有版权。这个数在当时来说并不少,谁知道这个会飞的家伙印在杂志上果然“飞”了起来。
第一期《动作漫画》于1938年6月出版,立即抢购一空,《超人》从此成为民间英雄。1939年,漫画在报纸上连载,并推出了单行本。1940年,电台推出了广播剧,派拉蒙又拍了17部卡通片,乔治·吕德(George Lowther)写了一本小说,又替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写了两集超人电影剧本。1952年,第一部《超人》电影面世,电影之后又有电视,甚至还推出过音乐剧。可见《超人》在高低层文化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直至今日,由华纳电影公司发行、法国制片的《超人大电影》(Superman-Popular Culture)更以过去没有的电影特技,刷新了超人的形象及它的神话,使这个流行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且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好莱坞制片人一直深信,把老片重拍是神圣的历史任务。理查德·唐纳1978年重拍《超人》时曾说:“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回想起美国往昔的美好。”说法很漂亮,但事实上,历史、教育的理由都不及经济、商业的理由来得真切。
1978版《超人》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当时科幻电影继灾难电影后开始大行其道,可以容许这类绝对超现实的超人出现。影片公映时,报纸广告的标题只强调“这个人会飞”,而没有提及超人的其他本领。这个广告是把一件多重公用的商品简化来宣传,但依然掌握了消费对象的心理,因为渴望飞翔是人类千百年来最原始的集体欲望(无论你自觉或不自觉)。《超人》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它能够洞察人情,能够使得人类多种心理欲望得到短暂实现。
不过,影片本身并不出众,失败之处在于其情节的不连贯。导演理查德·唐纳事后也承认,这部影片是由七个片段连接在一起的,每一段都风格迥异,可以分别独立发展成一部长片。并且结局对“拯救时空”的处理也缺乏逻辑,倒是男主角克里斯托弗·里弗迅速于大众间风靡,成为新的时代偶像。
“超人神话”深入民间是一件无可置疑的事,但后世一些心理学家以及大众文化评论家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却有许多反超人神话的说法。这些从心理层面来认识超人的反神话学说,都共同指出了一个事实:神话的背后是谎言。
之后,《超人》电影又拍摄了三部续集,但随着第四集的恶评如潮和男主角克里斯托弗·里弗意外坠马而造成的高位截瘫,《超人》电影只得暂停脚步。20世纪90年代,又推出了电视剧集《露易丝和克拉克:超人新冒险》,该版本也是经典之作,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由于强调了克拉克进入大城市工作以及和露易丝之间的感情故事,并以此作为故事主线,再加上新的拍摄手法和科幻成分,它的播出影响了很大一批观众。在中国,本剧的播放时间大概是1998~1999年,播放后受到广泛好评。不过,国内当时只引进了第一、二季,并不完整。之后也有过关于少年超人的剧集播出,但和成人版超人剧集是完全无法比拟的。
2006年,华纳电影公司推出了新的电影版《超人归来》,由“X战警系列”导演布莱恩·辛格执导,时长两个半小时,但幼稚的情节表现差强人意,致使华纳一直没敢推出续集。直至2013年,扎克·施耐德再为华纳拍摄《超人:钢铁之躯》,事情才有了好转。
时代变迁,超人电影一次次在视觉上进步,但它的原始和纯粹正在被吞噬。接下来,华纳还会推出“正义联盟”的首部集结之作《蝙蝠侠大战超人》,影片势必仍将延续《超人:钢铁之躯》的风格。至于成品如何,只待到时擦亮眼睛了。
《超人》最初以漫画形式面世是偶然而必然的——偶然是指灵感,必然是指其时代意义。这是一位爱看紧张奇情漫画(当时流行的有G-Man、Doc Savge、Shadow和Operator 5等)的中学生杰瑞·西格尔(Jerry Siegel),因为一夜失眠而想出超人的故事,第二天交由他的同学乔·舒斯特(Joe Shuster)绘成漫画,超人便在这个偶然的机会下诞生。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有一个超人出来救国。现实生活中虽然并没有超人出现,但幻想世界里的超人却配合着那个时代应运而生。
超人成名之前也受到过冷落。大型报纸及杂志拒绝杰瑞和乔的稿件,编辑们认为读者不会接受这个荒诞神怪的人物。于是,超人也像当年的工人一样,无所事事了好多年。直到1938年,杰瑞和乔工作的“侦探漫画社”(Detecive Comic)要发行新的漫画杂志《动作漫画》(Action Comic),急需稿子,两人才把旧稿拿来试一试。当时的编辑对这部漫画并不抱太大信心,但仍以130美元的代价买下所有版权。这个数在当时来说并不少,谁知道这个会飞的家伙印在杂志上果然“飞”了起来。
第一期《动作漫画》于1938年6月出版,立即抢购一空,《超人》从此成为民间英雄。1939年,漫画在报纸上连载,并推出了单行本。1940年,电台推出了广播剧,派拉蒙又拍了17部卡通片,乔治·吕德(George Lowther)写了一本小说,又替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写了两集超人电影剧本。1952年,第一部《超人》电影面世,电影之后又有电视,甚至还推出过音乐剧。可见《超人》在高低层文化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直至今日,由华纳电影公司发行、法国制片的《超人大电影》(Superman-Popular Culture)更以过去没有的电影特技,刷新了超人的形象及它的神话,使这个流行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且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好莱坞制片人一直深信,把老片重拍是神圣的历史任务。理查德·唐纳1978年重拍《超人》时曾说:“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回想起美国往昔的美好。”说法很漂亮,但事实上,历史、教育的理由都不及经济、商业的理由来得真切。
1978版《超人》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当时科幻电影继灾难电影后开始大行其道,可以容许这类绝对超现实的超人出现。影片公映时,报纸广告的标题只强调“这个人会飞”,而没有提及超人的其他本领。这个广告是把一件多重公用的商品简化来宣传,但依然掌握了消费对象的心理,因为渴望飞翔是人类千百年来最原始的集体欲望(无论你自觉或不自觉)。《超人》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它能够洞察人情,能够使得人类多种心理欲望得到短暂实现。
不过,影片本身并不出众,失败之处在于其情节的不连贯。导演理查德·唐纳事后也承认,这部影片是由七个片段连接在一起的,每一段都风格迥异,可以分别独立发展成一部长片。并且结局对“拯救时空”的处理也缺乏逻辑,倒是男主角克里斯托弗·里弗迅速于大众间风靡,成为新的时代偶像。
“超人神话”深入民间是一件无可置疑的事,但后世一些心理学家以及大众文化评论家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却有许多反超人神话的说法。这些从心理层面来认识超人的反神话学说,都共同指出了一个事实:神话的背后是谎言。
之后,《超人》电影又拍摄了三部续集,但随着第四集的恶评如潮和男主角克里斯托弗·里弗意外坠马而造成的高位截瘫,《超人》电影只得暂停脚步。20世纪90年代,又推出了电视剧集《露易丝和克拉克:超人新冒险》,该版本也是经典之作,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由于强调了克拉克进入大城市工作以及和露易丝之间的感情故事,并以此作为故事主线,再加上新的拍摄手法和科幻成分,它的播出影响了很大一批观众。在中国,本剧的播放时间大概是1998~1999年,播放后受到广泛好评。不过,国内当时只引进了第一、二季,并不完整。之后也有过关于少年超人的剧集播出,但和成人版超人剧集是完全无法比拟的。
2006年,华纳电影公司推出了新的电影版《超人归来》,由“X战警系列”导演布莱恩·辛格执导,时长两个半小时,但幼稚的情节表现差强人意,致使华纳一直没敢推出续集。直至2013年,扎克·施耐德再为华纳拍摄《超人:钢铁之躯》,事情才有了好转。
时代变迁,超人电影一次次在视觉上进步,但它的原始和纯粹正在被吞噬。接下来,华纳还会推出“正义联盟”的首部集结之作《蝙蝠侠大战超人》,影片势必仍将延续《超人:钢铁之躯》的风格。至于成品如何,只待到时擦亮眼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