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保健的意义就在于提高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包括益智、健脑、促进身体血液循环等方面,因此,高校体育保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当前高校在体育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探讨提高我国高校体育保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具体措施,使每位学生在都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入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国民身体水平。
【关键词】当代高校;体育保健;体育改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4-02
随着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也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保健当中,模式化、经验化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自身的发展,因此,要想全面推进当前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体育保健改革必不可少,体育保健与高校改革二者都应该将时代发展与自身改革相融合,转变体育保健的观念更是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注意从实践这个基础出发,处理好当前高校体育保健与全面教育的关系。本文将从当前高校体育保健发展的制约因素出发,提出几点改善意见,借以希望我国高校体育保健事业可以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上面运转,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1]。
1 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育对象的现状分析
就我国大学生而言,其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作为我国当前高校的体育类型之一,体育保健的任务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体育手段,使高校学生可以有效增强自身体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是保健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包含心理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面。因此,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其教育对象也不局限于生理上有疾病的学生当中,同时也将普通学生纳入了其中。据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心理上存有疾病在行动上导致无法正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纳入到保健课程教学的范围之内,这就表明了当前高校仍对这类学生正常参与体育活动及社会活动当中的康复保健课程的忽视。我们都懂得生理上的疾病需要进行治疗,但对心理上的疾病却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与体育相结合的治疗模式。但就当前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因不同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疾病屡见不鲜,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上升,他们并未得到及时疏导及治疗,进而加深病情。就也从另一方面间接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保健与心理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康复的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提升空间与力度都应该增强。
2 高校体育保健应该纳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这个范畴之内
长期以來,体育保障更像是以一种“休育休闲”的形象出现在高校体育这个体系当中。“休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其生产力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当前的民族文化和经济状况,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向自动化、信息化的转变过程当中,人民的生活理念及方式也随此发生了重大改变,与我国不同的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或者即将步入休闲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对于休闲保健不一样的理解。西方大多数体育爱好者对于它的理解,更趋向于是一种精神思想的态度,它不受时间、空间、外因及因内因的限制。而我国体育学者更倾向于将其命名为余暇,将时间作为其最主要的参考因素,体育保健它是作为一种人文思想去享受及追求的,这点就是我国同西方理解上的差别。体育保健其实是身体物质与活动的统一形态,也就是说,只有精神上抛开一切枷锁及负累,一切保健活动方可执行,因为身体的活动都需要由精神进行支配。在我国当前高校中,体育保健活动开展其实还远未达到学生自发组织的阶段,就一定程度上来讲,还存在很大的刻意效果。而反观我国当前生活实际,高校学生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已然超出当前体育课程的范围,呈现逐步扩宽的趋势。学生自身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更倾向于具有娱乐体质性质的保健方式,而这些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规格与目标又不是完全统一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与学生实际相联接,从实践的途径当中总结规律,并不断完善体育保障本身,找出一套既有利于体育教学,又可以同社会和学生发展相适应的高校体育模式[2]。
3 影响我国当前高校体育保健的因素
第一,高校决策者观念固守成规,没有及时转变。任何领域,决策者观念都对事情的走向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保健在思想上一直没有良好的认识,学生的体育保健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对高校学生相关的保健知识及理念的传授,致使体育保健理论严重落后于当前体育教学实践,高校学生的体育保健理论也与实践差距较大。由于体育保健知识是构成体育理论的重要成份之一,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基本保证,那么也自然而然会影响到高校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及相关实践能力。
第二,体育保健理论教学不规范无保障。因我高校体育保障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得保健知识重要途径所在。因此,高校理论教学实施的情况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保健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开设相关体育的理论课程且其教学时数的控制不应该是少于体育总教学数量的百分之十二。
第三,高校教师自身体育保键知识不够健全。高校学生获取体育保健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来源于教师传授。体育教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保健知识的传授:首先,透过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其次,在现今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将体育保健知识融入其中。当前,许多教师节不注重平时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致使他们在传授体育保健知识的途中,出现更新与储备不足的情况,如果教学课程中出现类似相关问题,那么则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影响了学生对于保健知识获取的力度。
第四,缺乏良好的学校氛围。人的学习与进步与氛围环境息息相关,高校学生对于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我国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体育知识的学习始终不够重视。当前,我国高校也应努力营造出和谐而良好的体育氛围,实行多种渠道并存的方针,加大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确保学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可以耳濡目染地学到相关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3]。 4 提高我国当前高校体育保健水平的措施及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本人认为提高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的水平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第一,不断完善与健全体育基础教育。加强学生各阶段的体育知识的传授,根据各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年龄特点,通过班会或者体育课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如运动损伤、医务监督、体育卫生相关基础常识的培训。这样做的目的,既能对学生平时运动过程当中的伤害事故进行预防,又可以为保健理论知识的教学铺垫必要基础,使高校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实现系统化。
第二,我高各高校必須给予足够重视。我国各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于保健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积极抓好各项工作。大力改革当前体育教学的模式,将体育实践教学同体育理论教学相剥离,开设相关保健的选修课程,并增加一定的学分,并可以在选修的过程当中,增加相关子课程的开发,比如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与运动等相关方向的知识,形成系统化、深度化的体育保健模式。与此同时,还应重视这些选修课程教师的配备,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体育实践及理论水平。一般而言,培训的方式可采用这几个方面:首先,组织内部培训。组织高校体育教师当中的佼佼者及行业内的专家对课程教师实现相关岗前培训。第二,采用走出去的模式,让高校教师多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最新体育保健知识。除此之外,还可运用网络传播、专题讲座、广播、校园橱窗等途径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相关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4]。
第三,加强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材建设。知识的学习终归还是离不开教材的指导,高校应该为学生配备一些高质量、高水准的体育保健教材。在对当前的体育课程进行建设的时候,将传授技能、知识与社会要解决的康复、健康等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充公体现体育保健的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真正满足学生所需,真正将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做到完美体现。
第四,社会环境的支持。大学生也生活在特定的社会范围之中,社会环境因素自然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当前我国各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体育宣传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但它们主要的方向更偏于实践层面,涉及的范围基本局限于体育产业化、体育竞赛等方面,没有对相关理论知识给予足够重视,而对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可想而知。就当前我国实践情况而言,互联网相关产业及媒体运营在不断增强,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特性,发挥计算机网络、电视、传统纸媒体等手段,对体育保健相关知识进行加大力宣传,增强宣传力度,为当代大学生的保健理论水平发展营造出良好氛围[5]。
第五,完善高校体育保健教学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我国体育保健朝着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前行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之一。笔者认为,评价标准应该从健康意识及教育的养成两个方向入手,结合学生康复处理方式、自身身体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于高校来说,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更重要的则是让学生体验到收获与乐趣,激怒他们的学习和体验热情,并为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改善,我国高校的体育事业改革也仍要继续发扬、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除了基础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评制度及保健课程设置之外,还应将学校体育保健与社会体育活动相结合,反观高校当前体育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与完善,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要充分结合市场,以需求为导向,随变化来求发展,并积极学习借鉴西方体育强国其体育模式的成功之处,只有如此,我国高校的保健体育才能得到长远发展,成为社会主流,全面提高学生乃至全国人民的身体及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3).
[2]在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中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运动,2011(10).
[3]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2).
[4]陈鑫朋,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 [期刊论文]-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5]雷慧,谭薪莉,李伟峰,周红宏.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体育学刊,2010(6).
【关键词】当代高校;体育保健;体育改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4-02
随着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也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保健当中,模式化、经验化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自身的发展,因此,要想全面推进当前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体育保健改革必不可少,体育保健与高校改革二者都应该将时代发展与自身改革相融合,转变体育保健的观念更是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注意从实践这个基础出发,处理好当前高校体育保健与全面教育的关系。本文将从当前高校体育保健发展的制约因素出发,提出几点改善意见,借以希望我国高校体育保健事业可以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上面运转,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1]。
1 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育对象的现状分析
就我国大学生而言,其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作为我国当前高校的体育类型之一,体育保健的任务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体育手段,使高校学生可以有效增强自身体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是保健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包含心理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方面。因此,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其教育对象也不局限于生理上有疾病的学生当中,同时也将普通学生纳入了其中。据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心理上存有疾病在行动上导致无法正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纳入到保健课程教学的范围之内,这就表明了当前高校仍对这类学生正常参与体育活动及社会活动当中的康复保健课程的忽视。我们都懂得生理上的疾病需要进行治疗,但对心理上的疾病却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与体育相结合的治疗模式。但就当前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因不同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疾病屡见不鲜,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上升,他们并未得到及时疏导及治疗,进而加深病情。就也从另一方面间接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保健与心理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康复的培养力度还远远不够,提升空间与力度都应该增强。
2 高校体育保健应该纳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这个范畴之内
长期以來,体育保障更像是以一种“休育休闲”的形象出现在高校体育这个体系当中。“休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其生产力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当前的民族文化和经济状况,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向自动化、信息化的转变过程当中,人民的生活理念及方式也随此发生了重大改变,与我国不同的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或者即将步入休闲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对于休闲保健不一样的理解。西方大多数体育爱好者对于它的理解,更趋向于是一种精神思想的态度,它不受时间、空间、外因及因内因的限制。而我国体育学者更倾向于将其命名为余暇,将时间作为其最主要的参考因素,体育保健它是作为一种人文思想去享受及追求的,这点就是我国同西方理解上的差别。体育保健其实是身体物质与活动的统一形态,也就是说,只有精神上抛开一切枷锁及负累,一切保健活动方可执行,因为身体的活动都需要由精神进行支配。在我国当前高校中,体育保健活动开展其实还远未达到学生自发组织的阶段,就一定程度上来讲,还存在很大的刻意效果。而反观我国当前生活实际,高校学生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已然超出当前体育课程的范围,呈现逐步扩宽的趋势。学生自身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更倾向于具有娱乐体质性质的保健方式,而这些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规格与目标又不是完全统一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与学生实际相联接,从实践的途径当中总结规律,并不断完善体育保障本身,找出一套既有利于体育教学,又可以同社会和学生发展相适应的高校体育模式[2]。
3 影响我国当前高校体育保健的因素
第一,高校决策者观念固守成规,没有及时转变。任何领域,决策者观念都对事情的走向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保健在思想上一直没有良好的认识,学生的体育保健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对高校学生相关的保健知识及理念的传授,致使体育保健理论严重落后于当前体育教学实践,高校学生的体育保健理论也与实践差距较大。由于体育保健知识是构成体育理论的重要成份之一,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基本保证,那么也自然而然会影响到高校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及相关实践能力。
第二,体育保健理论教学不规范无保障。因我高校体育保障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得保健知识重要途径所在。因此,高校理论教学实施的情况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保健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开设相关体育的理论课程且其教学时数的控制不应该是少于体育总教学数量的百分之十二。
第三,高校教师自身体育保键知识不够健全。高校学生获取体育保健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来源于教师传授。体育教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保健知识的传授:首先,透过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其次,在现今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将体育保健知识融入其中。当前,许多教师节不注重平时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致使他们在传授体育保健知识的途中,出现更新与储备不足的情况,如果教学课程中出现类似相关问题,那么则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影响了学生对于保健知识获取的力度。
第四,缺乏良好的学校氛围。人的学习与进步与氛围环境息息相关,高校学生对于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我国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体育知识的学习始终不够重视。当前,我国高校也应努力营造出和谐而良好的体育氛围,实行多种渠道并存的方针,加大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确保学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可以耳濡目染地学到相关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3]。 4 提高我国当前高校体育保健水平的措施及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本人认为提高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的水平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第一,不断完善与健全体育基础教育。加强学生各阶段的体育知识的传授,根据各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年龄特点,通过班会或者体育课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如运动损伤、医务监督、体育卫生相关基础常识的培训。这样做的目的,既能对学生平时运动过程当中的伤害事故进行预防,又可以为保健理论知识的教学铺垫必要基础,使高校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实现系统化。
第二,我高各高校必須给予足够重视。我国各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于保健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积极抓好各项工作。大力改革当前体育教学的模式,将体育实践教学同体育理论教学相剥离,开设相关保健的选修课程,并增加一定的学分,并可以在选修的过程当中,增加相关子课程的开发,比如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与运动等相关方向的知识,形成系统化、深度化的体育保健模式。与此同时,还应重视这些选修课程教师的配备,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体育实践及理论水平。一般而言,培训的方式可采用这几个方面:首先,组织内部培训。组织高校体育教师当中的佼佼者及行业内的专家对课程教师实现相关岗前培训。第二,采用走出去的模式,让高校教师多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最新体育保健知识。除此之外,还可运用网络传播、专题讲座、广播、校园橱窗等途径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相关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4]。
第三,加强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材建设。知识的学习终归还是离不开教材的指导,高校应该为学生配备一些高质量、高水准的体育保健教材。在对当前的体育课程进行建设的时候,将传授技能、知识与社会要解决的康复、健康等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充公体现体育保健的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真正满足学生所需,真正将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做到完美体现。
第四,社会环境的支持。大学生也生活在特定的社会范围之中,社会环境因素自然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当前我国各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体育宣传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但它们主要的方向更偏于实践层面,涉及的范围基本局限于体育产业化、体育竞赛等方面,没有对相关理论知识给予足够重视,而对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可想而知。就当前我国实践情况而言,互联网相关产业及媒体运营在不断增强,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特性,发挥计算机网络、电视、传统纸媒体等手段,对体育保健相关知识进行加大力宣传,增强宣传力度,为当代大学生的保健理论水平发展营造出良好氛围[5]。
第五,完善高校体育保健教学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我国体育保健朝着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前行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之一。笔者认为,评价标准应该从健康意识及教育的养成两个方向入手,结合学生康复处理方式、自身身体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于高校来说,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更重要的则是让学生体验到收获与乐趣,激怒他们的学习和体验热情,并为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改善,我国高校的体育事业改革也仍要继续发扬、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除了基础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评制度及保健课程设置之外,还应将学校体育保健与社会体育活动相结合,反观高校当前体育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与完善,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要充分结合市场,以需求为导向,随变化来求发展,并积极学习借鉴西方体育强国其体育模式的成功之处,只有如此,我国高校的保健体育才能得到长远发展,成为社会主流,全面提高学生乃至全国人民的身体及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3).
[2]在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中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运动,2011(10).
[3]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2).
[4]陈鑫朋,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 [期刊论文]-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5]雷慧,谭薪莉,李伟峰,周红宏.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体育学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