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主要方式。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有待进一步完善,故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经验,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多元文化 农林高校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1-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其具体含义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上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各农林类高校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社会文化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同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农林院校也进入了快速扩展时期,学科增设、专业增加、人数增多已成为三大显著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一)收获与失去并存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社会生活充满了竞争和压力,部分大学生认为实现价值要靠能力、靠拼搏,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能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融入团队并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为其自身判断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选择能力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收获的同时,大学生也容易被急功近利的思想所控制,过于看重社会实践对其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社会实践本来的目的,把其当作一项任务性、季节性工作来对待,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实效性和长效性相对来说较差。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微博、博客、微电影等新的记录、交流的形式也应运而生,伴随着高科技、快通讯而生活的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运用能力,能够较好的进行相关技术操作。这对于社会实践来说是一个机遇,意味着其可以通过更加先进、更加生动的方式来进行,对其类型的扩充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社会实践类型的选择上,农林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以调查为主、以赚钱为目的的社会实践类型成效及含金量大大降低,多元文化背景下更青睐的是帮扶特殊群体类社会实践和专业性、科技性、创新性较强的自然科学类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平衡考虑的同时要突出侧重点。
(三)创新与传统并存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科学文化已经在大学文化中形成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改革、推陈出新。如部分学校已创新社会实践老师、学生的考评推优机制、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社会实践目标机制和领导负责机制等。但是,在社会实践的创新过程中,部分农林类高校持观望态度,拒绝做排头兵和冲锋枪,有的甚至守着原来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排斥改革、抵触创新,这就导致社会实践创新动力不足、后劲不强,创新之风不能兴起。由此可知,创新不能光喊不行动,只要是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创新,农林类高校就要坚定的形成决策并贯彻落实下去。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研究
(一)结合信念教育从思想上引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念是“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疑的观念”。多元文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意识薄弱、精神空虚,导致其失去理想、失去方向、失去动力,不能很好的明白为什么要开展社会实践、怎样来开展社会实践。而农林类高校要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建立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较好的开展社会实践这就离不开信念教育。通过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坚定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信念并将其带入到社会实践中,其开展社会实践就会目标明确、动力十足,社会实践效果就会较明显,社会实践的精髓就能传承下去。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要借助农村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着为民服务、改善农村落后面貌、从基层做起的信念来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信念的支持下,在责任感的鞭策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会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会自发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因此社会实践的参与面得以扩大。
(二)通过“三自教育”从行动上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设计愿望强烈,渴望自己的观点被接受、被认可,农林类高校、二级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使其自己通过开拓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龙头企业、山区贫困学校、红色革命纪念地等)、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设计计划书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充分了解了实践单位并与实践单位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然后形成了一份合理的、科学的实践计划并做好了相关紧急预案,其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也明白了什么是社会实践、为什么要开展社会实践、怎样来开展社会实践。同时,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选择辨析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促进了其全面发展成才,实现了由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 (三)加大指导力度从效果上激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辨析能力、抗逆能力不强,他们渴望受到外界对他们的认同,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导致其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和打击,而往往面对这些打击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农林类高校为大学生配备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后应使指导老师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指导老师要密切关注负责学生,加强引导,不仅仅辅助、督促实践个人或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团队成员进行项目计划书、项目结题报告的撰写,同时,在活动开展偏离预期轨道时应给予协调,在团队成员遇到心理或情感问题时应给予帮助。在引导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当代大学生情感比较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的特点,放弃传统的说教式,选择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以朋友的身份来引导实践团队或个人。同时,对于积极性不高的个人或团队,可以通过话语鼓励、专用项目资金激励等形式来进行调动和引导。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其传授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特殊教育手段。但是要达到预期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正视现阶段社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面貌才会焕然一新、前景才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王萍.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刘建.独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思考[J].理论园地,2013,(1).
[3]于巍.对当前高校实践教育开展情况的分析[J].教改教法,2013,(1).
[4]赵海敬.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探究及建议[J].学校与社会,2013,(1).
[5]赵光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若干思考[J].特别关注,2012,(11).
[6]王方晴.论如何加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培养的积极作用[J].探索与实践,2013,(1).
[7]熊颜.农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
[8]蔡达君.如何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J].百家论坛,2012,(12).
[9]王慧.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2).
[10]张发钦.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育[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
[11]贺丽.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12]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
[13]刘焕秀.新时期大学生新的特点与期待[J].法制与社会,2009,(10).
作者简介:
谭卉(1982-),女,湖南长沙市人,硕士研究生,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荣梓娴(1992-),女,湖南株洲市人,本科,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多元文化 农林高校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1-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其具体含义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上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各农林类高校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社会文化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同时,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农林院校也进入了快速扩展时期,学科增设、专业增加、人数增多已成为三大显著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一)收获与失去并存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社会生活充满了竞争和压力,部分大学生认为实现价值要靠能力、靠拼搏,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能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融入团队并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为其自身判断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选择能力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收获的同时,大学生也容易被急功近利的思想所控制,过于看重社会实践对其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社会实践本来的目的,把其当作一项任务性、季节性工作来对待,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实效性和长效性相对来说较差。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微博、博客、微电影等新的记录、交流的形式也应运而生,伴随着高科技、快通讯而生活的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运用能力,能够较好的进行相关技术操作。这对于社会实践来说是一个机遇,意味着其可以通过更加先进、更加生动的方式来进行,对其类型的扩充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社会实践类型的选择上,农林类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以调查为主、以赚钱为目的的社会实践类型成效及含金量大大降低,多元文化背景下更青睐的是帮扶特殊群体类社会实践和专业性、科技性、创新性较强的自然科学类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平衡考虑的同时要突出侧重点。
(三)创新与传统并存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科学文化已经在大学文化中形成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改革、推陈出新。如部分学校已创新社会实践老师、学生的考评推优机制、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社会实践目标机制和领导负责机制等。但是,在社会实践的创新过程中,部分农林类高校持观望态度,拒绝做排头兵和冲锋枪,有的甚至守着原来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排斥改革、抵触创新,这就导致社会实践创新动力不足、后劲不强,创新之风不能兴起。由此可知,创新不能光喊不行动,只要是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创新,农林类高校就要坚定的形成决策并贯彻落实下去。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研究
(一)结合信念教育从思想上引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念是“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疑的观念”。多元文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意识薄弱、精神空虚,导致其失去理想、失去方向、失去动力,不能很好的明白为什么要开展社会实践、怎样来开展社会实践。而农林类高校要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建立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较好的开展社会实践这就离不开信念教育。通过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坚定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信念并将其带入到社会实践中,其开展社会实践就会目标明确、动力十足,社会实践效果就会较明显,社会实践的精髓就能传承下去。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要借助农村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着为民服务、改善农村落后面貌、从基层做起的信念来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信念的支持下,在责任感的鞭策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会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会自发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因此社会实践的参与面得以扩大。
(二)通过“三自教育”从行动上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设计愿望强烈,渴望自己的观点被接受、被认可,农林类高校、二级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使其自己通过开拓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龙头企业、山区贫困学校、红色革命纪念地等)、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设计计划书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充分了解了实践单位并与实践单位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然后形成了一份合理的、科学的实践计划并做好了相关紧急预案,其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也明白了什么是社会实践、为什么要开展社会实践、怎样来开展社会实践。同时,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选择辨析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促进了其全面发展成才,实现了由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 (三)加大指导力度从效果上激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辨析能力、抗逆能力不强,他们渴望受到外界对他们的认同,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导致其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和打击,而往往面对这些打击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农林类高校为大学生配备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后应使指导老师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指导老师要密切关注负责学生,加强引导,不仅仅辅助、督促实践个人或团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团队成员进行项目计划书、项目结题报告的撰写,同时,在活动开展偏离预期轨道时应给予协调,在团队成员遇到心理或情感问题时应给予帮助。在引导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当代大学生情感比较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的特点,放弃传统的说教式,选择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以朋友的身份来引导实践团队或个人。同时,对于积极性不高的个人或团队,可以通过话语鼓励、专用项目资金激励等形式来进行调动和引导。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其传授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特殊教育手段。但是要达到预期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正视现阶段社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面貌才会焕然一新、前景才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王萍.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刘建.独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思考[J].理论园地,2013,(1).
[3]于巍.对当前高校实践教育开展情况的分析[J].教改教法,2013,(1).
[4]赵海敬.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探究及建议[J].学校与社会,2013,(1).
[5]赵光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若干思考[J].特别关注,2012,(11).
[6]王方晴.论如何加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培养的积极作用[J].探索与实践,2013,(1).
[7]熊颜.农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
[8]蔡达君.如何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性[J].百家论坛,2012,(12).
[9]王慧.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2).
[10]张发钦.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育[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
[11]贺丽.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12]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
[13]刘焕秀.新时期大学生新的特点与期待[J].法制与社会,2009,(10).
作者简介:
谭卉(1982-),女,湖南长沙市人,硕士研究生,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荣梓娴(1992-),女,湖南株洲市人,本科,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