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在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弊端。探讨运用探究式阅读来优化初中说明文教学的策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分层设立多元探究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精心设计探究题目,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正确指引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循路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说明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从现有的语文教育来看,说明文教学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歧视;教师也习惯把文体知识当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简单的解释和处理,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慈溪中学的任富强老师指出:说明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由概念性知识教学转变为程序性知识教学,着眼于科学精神和逻辑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于细处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善于从词语与概念的关系、组合与判断的关系、整体与推理的关系入手,迅速识别、准确选择、有效组合等信息加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真务实的精神。那么,如何运用探究式阅读来优化初中说明文教学呢?
一、分层设立多元探究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
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语文发展水平上各有差异,其成长环境和各自语文功底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所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能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设立多元目标,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在学习《苏州园林》时,笔者先出示不同的学习任务:
(1)为苏州园林作导游。
(2)为苏州园林设计一个广告。
(3)以赞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内容拟定一副对联。
(4)诉说自己最为难忘的一次旅行经历。
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题,结合文本,合作探究。当导游、做广告、对对联、述游历,学生兴味盎然。在汇报交流时,更是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枓:一是语文成绩落后、平时很少发言的A同学竟然自告奋勇地上台来,与另外两名同学合作边说边演,献上了一则极富创意的精彩广告——“集天下园林之妙,集江南山水之趣”;二是在为苏州园林做导游的时候,学生B不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而且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才情,语言优美、体态自然,台下学生一个个听得如痴如醉。讲着讲着,他还随手拿起语文课本,指着扉页上面苏州园林的一幅图画问下面的学生:请问在座的各位游客,谁能猜出这幅画上的苏州园林景点是什么朝代修建的?紧接着,他略顿了一顿,慢条斯理地启发道:这是我们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最常见的园林建筑嘛。《射雕英雄传》,大家记起来了吗,什么朝代?下面一片欢呼:宋朝。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样的说明文教学,笔者感慨良多:探究式教育下的说明文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开放、多元、不确定的,学生在说明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也能高涨,学生同样可以享受成功的体验。
二、精心设计题目,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阅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是主体与主体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共同参与和共创的过程。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少有对字词的品味和辨析,而这样的过程正是说明文教学所最需要的。如教《中国石拱桥》时,有学生对第九自然段中解释说明中国的石拱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光辉成就的“首先”一说提出了疑义,说应该是“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原因的说明中,“古今的差异”这一表述与以上三种明显不同。笔者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性学习,得知这与前面的三点确实不是并列关系,故此作者用“此外”点开,多么缜密的行文思路啊!
对于说明方法的教学,教师习惯上先讲解有关说明方法的基础知识,然后拿出单纯的例句让学生去辨认。这实际上框定了学生学习的范围,虽然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但无形中牵制了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往我们预想的答案上靠拢。学生要做的无非是些简单的对号入座的认知。这样的学习实际上是肤浅的、机械的,本质上讲也是被动的习得,有悖于阅读教学的本质。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说明方法,设计了下边这道题目:
探究下面几组说明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第一组:
①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②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④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
第二组:
①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③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三组:
①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②两个石拱之间由石砌桥墩把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的石桥叫做联拱石桥。
第一组探究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①②④项中使用列数字的方法明显,第③项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句中的“282年”是否属于列数字呢?有的学生认为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因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就是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某个特征。该句中的“282年”说明了赵州桥的历史悠久的特征,应属于列数字;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句没有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因为该句中的 “282年”只是一个纪年,它所指的只是具体的一年,而不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不符合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定义。我没有忙着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们继续拿出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接着就有学生拿出了更多的真凭实据:“桥长26.5米”“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石拱长达112.5米”“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这些数字是从量上说明的,是测量而得的,而“1961年”是纪年,是个具体的时间概念,而非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最后大家一致认同了后者。 第二组同样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分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时,学生们就该句是否使用了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展开探讨。在自主探究、比较分析②③句后学生们达成了如下共识:句①并没有喻体,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句①也没有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学生C分析说,举例应是以个别来说整体,而句①中提到了“这些石狮子”实际上是完全列举,这其实是在作诠释,最终笔者认同了学生C的意见。
在探究第三组的时候,学生D认为句①不是下定义,并且拿出自己的证据:句①中提到了“11个石拱”,这句是专门针对卢沟桥说的。他由此分析、归纳出作诠释与下定义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不同点:定义是针对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说的,诠释是针对某个事物说的。定义重在说明某类事物的共同点,而诠释重在说明个别对象的特殊性。他的精妙分析征服了全班同学,同时也折服了笔者。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能在学生有争议处精心设题,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质疑,“讲堂”就能真正变成 “学堂”,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自主解答,张显的是个性,收获的是真知,是创造力,说明文知识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强化。
三、正确指引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循路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成功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和课堂的正确引导。探究不是无目的的遐想、海市蜃楼般的幻觉,探究式教学法要求师生首先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设计和指引是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从问题的提出到过程的监控;方法的指导到结论的归结,教师始终是参与者,是评论员,甚至是主裁判。
以遂昌育才中学兰国祥老师的《看云识天气》片断教学为例。
教师出示文本片段:(甲)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乙)卷云,属于高云。它有时产生在能生成云的最高高度上,云底一般在4500至10000米。它由高空的细小冰晶组成,且冰晶比较稀疏,故云比较薄而透光良好,色泽洁白并具有冰晶的亮泽。
完成表格后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特点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目的,且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学生明白之后,兰老师马上让学生学以致用,出示一副日晕图,然后要求学生:1.请你为儿童读物中“日晕”的插图配一段文字。2.请你为中学科学教材中的“日晕”插图配一段文字介绍。
多么精彩的说明文语言的教学,不但很好地利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而且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教学说明文的通道。使说明文的教学不再单薄,不再处于只教文体知识的尴尬境地。
有了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和课堂的正确引导,探究教学的成功便有了保障。在此后的汇报表演中,学生们的发言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八仙过海,各有千秋。课堂成了学生彰显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
探究式教学寓快乐于发现、创造。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展示出学生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个性追求。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说明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从现有的语文教育来看,说明文教学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歧视;教师也习惯把文体知识当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简单的解释和处理,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慈溪中学的任富强老师指出:说明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由概念性知识教学转变为程序性知识教学,着眼于科学精神和逻辑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于细处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善于从词语与概念的关系、组合与判断的关系、整体与推理的关系入手,迅速识别、准确选择、有效组合等信息加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真务实的精神。那么,如何运用探究式阅读来优化初中说明文教学呢?
一、分层设立多元探究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
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语文发展水平上各有差异,其成长环境和各自语文功底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所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能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设立多元目标,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在学习《苏州园林》时,笔者先出示不同的学习任务:
(1)为苏州园林作导游。
(2)为苏州园林设计一个广告。
(3)以赞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内容拟定一副对联。
(4)诉说自己最为难忘的一次旅行经历。
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题,结合文本,合作探究。当导游、做广告、对对联、述游历,学生兴味盎然。在汇报交流时,更是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枓:一是语文成绩落后、平时很少发言的A同学竟然自告奋勇地上台来,与另外两名同学合作边说边演,献上了一则极富创意的精彩广告——“集天下园林之妙,集江南山水之趣”;二是在为苏州园林做导游的时候,学生B不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而且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才情,语言优美、体态自然,台下学生一个个听得如痴如醉。讲着讲着,他还随手拿起语文课本,指着扉页上面苏州园林的一幅图画问下面的学生:请问在座的各位游客,谁能猜出这幅画上的苏州园林景点是什么朝代修建的?紧接着,他略顿了一顿,慢条斯理地启发道:这是我们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最常见的园林建筑嘛。《射雕英雄传》,大家记起来了吗,什么朝代?下面一片欢呼:宋朝。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样的说明文教学,笔者感慨良多:探究式教育下的说明文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开放、多元、不确定的,学生在说明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也能高涨,学生同样可以享受成功的体验。
二、精心设计题目,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阅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是主体与主体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共同参与和共创的过程。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少有对字词的品味和辨析,而这样的过程正是说明文教学所最需要的。如教《中国石拱桥》时,有学生对第九自然段中解释说明中国的石拱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光辉成就的“首先”一说提出了疑义,说应该是“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原因的说明中,“古今的差异”这一表述与以上三种明显不同。笔者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开展探究性学习,得知这与前面的三点确实不是并列关系,故此作者用“此外”点开,多么缜密的行文思路啊!
对于说明方法的教学,教师习惯上先讲解有关说明方法的基础知识,然后拿出单纯的例句让学生去辨认。这实际上框定了学生学习的范围,虽然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但无形中牵制了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往我们预想的答案上靠拢。学生要做的无非是些简单的对号入座的认知。这样的学习实际上是肤浅的、机械的,本质上讲也是被动的习得,有悖于阅读教学的本质。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说明方法,设计了下边这道题目:
探究下面几组说明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第一组:
①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②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④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
第二组:
①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③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第三组:
①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②两个石拱之间由石砌桥墩把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的石桥叫做联拱石桥。
第一组探究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①②④项中使用列数字的方法明显,第③项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句中的“282年”是否属于列数字呢?有的学生认为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因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就是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某个特征。该句中的“282年”说明了赵州桥的历史悠久的特征,应属于列数字;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句没有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因为该句中的 “282年”只是一个纪年,它所指的只是具体的一年,而不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不符合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定义。我没有忙着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们继续拿出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接着就有学生拿出了更多的真凭实据:“桥长26.5米”“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石拱长达112.5米”“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这些数字是从量上说明的,是测量而得的,而“1961年”是纪年,是个具体的时间概念,而非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最后大家一致认同了后者。 第二组同样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分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时,学生们就该句是否使用了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展开探讨。在自主探究、比较分析②③句后学生们达成了如下共识:句①并没有喻体,这一句并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句①也没有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学生C分析说,举例应是以个别来说整体,而句①中提到了“这些石狮子”实际上是完全列举,这其实是在作诠释,最终笔者认同了学生C的意见。
在探究第三组的时候,学生D认为句①不是下定义,并且拿出自己的证据:句①中提到了“11个石拱”,这句是专门针对卢沟桥说的。他由此分析、归纳出作诠释与下定义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不同点:定义是针对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说的,诠释是针对某个事物说的。定义重在说明某类事物的共同点,而诠释重在说明个别对象的特殊性。他的精妙分析征服了全班同学,同时也折服了笔者。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能在学生有争议处精心设题,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现、质疑,“讲堂”就能真正变成 “学堂”,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自主解答,张显的是个性,收获的是真知,是创造力,说明文知识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强化。
三、正确指引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循路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成功有赖于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和课堂的正确引导。探究不是无目的的遐想、海市蜃楼般的幻觉,探究式教学法要求师生首先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设计和指引是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从问题的提出到过程的监控;方法的指导到结论的归结,教师始终是参与者,是评论员,甚至是主裁判。
以遂昌育才中学兰国祥老师的《看云识天气》片断教学为例。
教师出示文本片段:(甲)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乙)卷云,属于高云。它有时产生在能生成云的最高高度上,云底一般在4500至10000米。它由高空的细小冰晶组成,且冰晶比较稀疏,故云比较薄而透光良好,色泽洁白并具有冰晶的亮泽。
完成表格后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特点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目的,且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学生明白之后,兰老师马上让学生学以致用,出示一副日晕图,然后要求学生:1.请你为儿童读物中“日晕”的插图配一段文字。2.请你为中学科学教材中的“日晕”插图配一段文字介绍。
多么精彩的说明文语言的教学,不但很好地利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而且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教学说明文的通道。使说明文的教学不再单薄,不再处于只教文体知识的尴尬境地。
有了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和课堂的正确引导,探究教学的成功便有了保障。在此后的汇报表演中,学生们的发言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八仙过海,各有千秋。课堂成了学生彰显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
探究式教学寓快乐于发现、创造。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展示出学生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个性追求。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