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一场企业家的自我革命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数成败交错的案例证明,股权激励是把双刃剑。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可以想到的诸多激励工具中,股权激励的长效作用可谓首屈一指。很多企业的股权激励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股改”改错了方向。那么,股权激励该如何定位呢?股改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解剖麻雀”,以一家企业的实际操作为例分析,厘清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痛点、难点与要点。

一家深陷经营困境的传统企业


  S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该公司正式员工有500余人,设两处生产基地,在四个中部省份设有区域销售公司,在1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销售门店,年营业收入约5亿元。近年来,该公司发展遇到瓶颈。主要表现为:
  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激烈,公司的销售规模一直停滞不前,难以实现有效突破,跨区域拓展更是步履维艰;
  食品属于传统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较苦,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师傅不愿意带徒弟,人才断层现象日益加剧,优秀店长奇缺;
  人浮于事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多人出工不出力,“跑冒滴漏”的事情层出不穷,利润率下滑严重,人均产出越来越低;
  公司主要为老板家族持股,管理方式粗放,员工职业化程度低。股东会一言堂,董事会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公司治理的概念;
  老板几乎是公司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模范“员工”,但他其实非常无助,不知道公司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破局。

“老板病了”引发内部角色错位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股权改革,套的不是上市公司或华为等大公司的股权激励模板。那样做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越套越深”。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对公司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尽职调查,内容涉及发展史、业务流程与布局、战略规划、公司治理、薪酬制度、考核制度、企业文化、资本运作等诸多方面,并与公司所有中高层及员工代表进行了一对一深度沟通研讨。
  在内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分析与标杆企业研究,公司发展停滞、员工士气低落的根源找到了:
  老板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产品上,对“人”这个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能动要素关注极少。企业内“管”与“压”的味道非常重,员工从内心深处对老板及管理者都很抵觸;
  员工在收入分配上吃大锅饭,大家的年终奖都跟公司整体效益挂钩,现在公司效益不好,年终奖大幅缩水,导致人心不稳、士气不振;
  公司发生过多起“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恶性现象,凡是能力强的人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捂得死死的,生怕别人偷学,砸了自己的饭碗;
  公司缺乏长远战略规划,也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几乎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晋升路径。对前途迷茫的员工来说,外部有机会就跳槽,没机会就混日子。
  在深度调研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该公司之所以陷入经营困境,根源不在于员工不努力,最主要的是“老板病了”,确切地说是老板自身角色错位。具体来讲,那就是“老板干了高管的事,高管干了中层的事,中层干了员工的事,导致员工无所事事,天天在想老板的事。”如此恶性循环,企业必然越来越糟。

股改,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平台


  所谓企业,就是将企业家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一群人的梦想,或者说是将一群平凡的人组织在一起干一件不平凡的事。为什么需要股权机制?要进行梦想的转化,就得用一套科学的机制正确引导员工的私心,从而实现公司的大业,也就是用众人之私成企业之公。
  对员工来讲,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其实没不重要,他们最关注的是这个企业是否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要么是收入,要么是权力,抑或是荣誉。
  所以,这家公司股改的方向应该是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平台,为员工搭建能够充分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员工有多大的能力,公司就提供多大的舞台,同时赋予配套的责权利。根据该公司的股改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搭建起四级经营性平台,自上而下依次为集团公司总部、事业部、分子公司、门店,为各层级的人才提供对应的舞台;
  针对公司100%家族控股过于集中的现状,可由集团层面家族控股70%、下属子公司由集团控股51%-80%不等的持股模式;
  启动资本运作等战略规划,明确职能定位,将“总部推动市场”的管理模式变更为“市场需求拉动总部”的服务模式;
  构建“师带徒”股权激励机制,通过师傅参股徒弟门店的方式,让师傅有机会分享到徒弟所创造的经营成果。

七步股改定方案,环环相扣抓人心

第一步,分平台持股,避免大锅饭。


  比拿多少股份更重要的是,员工在哪个平台拿股份。在设计持股平台时,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关者有其股”。也就是说,员工的努力能够影响到哪个平台的收益,就拿哪个平台的股份。这种激励是最直接的,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锅饭。
  具体到该公司,集团总部的高管与骨干人才在总部层面持股,事业部人员在各自的事业部持股,区域公司负责人在所在的区域公司持股,店长及核心店员在各自门店持股。同时,为避免各自为政,事业部负责人、区域公司负责人、店长等各平台的一把手采用本平台与上级平台双重持股模式。为统一管理公司各平台的激励股,每个平台都会设计一个员工持股平台,股份的授予、收益结算、变更等事宜都通过该平台办理。

第二步,先虚股后实股,稳定有序推进。


  由于虚拟股的出资比实股少得多,所以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在首次激励时,虚拟股比实股更容易获得员工的青睐。所谓虚拟股,就是将股权的一部分收益权让渡给激励对象,但不进行股权的工商变更,类似于晋商票号的“顶身股”。具体到该公司,集团公司层面采用期股模式,激励对象既可以享受分红权,也可以享受增值权。事业部、区域、门店等平台由于规模扩张有限,增值收益不明显,所以给予激励对象的是只具有分红权的干股。   在公司准备启动上市计划时,所有激励对象都有机会将其持有的虚拟股转为拟上市公司的实股,但需要通过虚股激励期内的业绩考核。届时,该部分实股将由拟上市公司的持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第三步,激励对岗不对人,股随岗动。


  为纠正该公司人浮于事的歪风,股权激励采用对岗不对人的原则。按照岗位职责及预期贡献确定激励额度,竞聘上岗。岗位股授予数量根据岗位价值评估确定,但股份的最终收益将根据持股人的实际业绩考评而定。除岗位股外,公司还预留一部分机动股,用于那些未来岗位升迁或业绩贡献突出人员的额外激励。要让那些有潜力的核心员工既能吃到碗里的,还能惦记着锅里的,从而更加努力地投身工作之中。
  合理拉大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分红就要让那些拿不到红利的人“眼红”。对那些原本想搭便车的人来说,由于本次股权的数量和收益都与岗位和贡献挂钩,他们根本没有空子可钻,只能老老实实地革自己偷懒的命。

第四步,规划五年激励期,逐步释放股权收益。


  作为一种长效激励工具,股权既有激励的成分,也有锁定的成分。针对该公司能人流失严重的现象,设计了由授予期、锁定期、解锁期三个时间段构成的五年激励期。在锁定期内,激励对象所持的股份不能进行交易,只能在年度结算时领取红利。若激励对象中途离职,则未结算的收益自动归零。股权解锁时,也是分期解锁。同时,当股权快要解锁完毕时,将启动第二轮的股权激励。
  从留人的角度来讲,激励对象可以短期看年度分红,中期看内部增值,长期看上市溢价。只要肯努力,激励对象在公司待的时间越长,个人的股权收益越多。借助于长期股权机制,个人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利益共同体到事业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

第五步,合理确定内部股价,让员工既投钱又出力。


  股权激励不是分企业的资产,而是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对于该公司,以经营业绩为导向,总股本与注册资本脱钩,虚拟股股价与公司净资产脱钩,采用市销率与市盈率加权平均的方式确定了公司价值、公司总股本与内部股价。
  无数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无恒产者必无恒心。拿股必出资,钱投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免费给的股权是没人会珍惜的。因此,該公司合理的股权出资区间,出资额大约为激励对象股权激励前个人年度薪酬总收入的50%-100%之间,既让员工拿得出,也拿得有“心疼”的感觉。而在虚拟股转实股的环节,则设计了比外部投资人优惠很多的内部购股价格,让既出钱又出力的股东实实在在地占到了“便宜”。

第六步,采用“1+N”持股模式,让每个平台都有人扛大梁。


  不患寡而患不均,但股权却万万不能均分,均股制可谓是最差的持股模式。岗位有高低,能力有大小,股权数量的分配也应该有所差异,而且是要给出科学合理的分配依据,并有技巧地授予。
  根据该公司多层次、多平台持股的框架设计,对于下属小平台,采用了“1+N”的持股模式,即每个小平台的激励股中,除了预留部分之外,剩余激励股中的50%授予平台第一责任人,50%授予平台现有团队成员。在股权收益上,让第一责任人有了当“小老板”的感觉。这样的股权激励机制也形象地称之为“小老板合作计划”。
  激励如喂鹰,不能太饱,饱之必去。在计算出个人的激励总额后,其激励额度必须分批授予。

第七步,推行动态机制和“师带徒”机制,让有潜力的员工彻底动起来。


  一个静态的方案,不管设计得多么科学,都是不完美的。激励对象产生躺在股份上睡觉的满足感,这是股权激励的大忌。股权激励培养的是既出钱又出力的股东,而不是只出钱不出力的股民。
  为了让公司的员工动起来,在机制设计上,几乎每年的窗口期都会对激励对象的持股数量进行动态调整。激励对象不管是跨平台调整职务,还是晋升或降级,其持股平台或股权数量都会随之调整,不给持股人任何钻空子的机会。
  不仅让有能力的员工自己动起来,还要让他带出能干的徒弟来。当徒弟有能力开新店时,师傅就可以在徒弟的新店中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师傅培养的徒弟越多,自己持有的股份也越多,当然收益也越多。

老板病了,不要给员工吃药


  表面来看,员工是最不听话的,你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你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去干。其实,员工是最听话的,公司的奖金考核导向何方,员工就朝哪个方向努力。很多时候,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原因都在老板。老板病了,给员工吃药,那是没有用的。总结S公司股改的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股改的核心不在于如何改造员工,而在于如何改造老板。在以个人能力为中心的企业内,老板就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以老板个人的好恶作参照,企业必然会陷入“好人驱逐能人”的尴尬境地。
  二是,股改的难点在于针对企业的业务特点设计出多层级的持股平台,让不同能力等级的人都能够在属于自己的平台上当家作主,找到“当老板”的感觉,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吃大锅饭。
  三是,股改的要点在于如何让方案动起来。不管设计时考虑得多么周全,都难免存在纰漏,但我们又不能因噎废食或坐以待毙。以动态的操作手法,不断修订完善,才能让激励方案越来越接近事实。
  概而言之,股权激励的推行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分配,而是一场老板的自我革命,是老板自身角色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平台的转型升级。抓住了人心,就抓住了股改的真谛。
其他文献
常规分层压裂酸化技术在第一层施工前就将管柱中所有封隔器坐封,施工中只能对顶封隔器以上管柱施加平衡压力,顶封隔器之下管柱无法加平衡压力,若施工出现异常高压将可能致使
AAK的经验表明,创造可扩展的、可持续的发展举措,以创新来实现社会影响和追求利润的平衡,是一条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行路径  对传统的、追求利润的公司来说,朝着加强社会影响转型会带来巨大的矛盾。大多时候,公司主要通过特别策划的、小规模的慈善行动做点好事,属于比较廉价的履行社会责任方式。事实上,如果公司试图升级相关举措来实现更大影响,都可能引发尴尬的讨论,即这种“温暖的光芒”对公司到底
提到股权激励,我相信大家定是不陌生,尤其上市公司的同仁更是不用说,或多或少都有接触,即使不是直接参与也是间接参与。每家公司激励方案的设计可谓五花八门,指标的设定更是包罗万象。那么大量的外籍员工参与境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情况,大家有遇到过吗?我猜应该不多。目前国内市场,大多数是境内员工参与境外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且法律法规健全,而境外员工参与境内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的公司屈指可数。  2018年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