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在高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新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录取前学生了解高校的途径、对高校的整体期望水平、对高校的了解程度以及入学后学生对学校环境的期望与实际吻合情况。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对高校各方面的满意度均不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与高校双方心理契约的违背。为避免这种状况继续恶化,需要从学生和高校两方面来共同维护心理契约。
  [关键词]心理契约 高校 招生工作 心理期望
  [作者简介]胡忠光(1968- ),男,江西永新人,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李长庚(1963- ),男,江西吉水人,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吴子良(1985- ),男,江西永丰人,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江西 吉安 34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管理模式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YB16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8-0176-03
  
  高校招生工作历来都是全国各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但高校招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为指导,研究高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高校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高校和新生之间的不和谐,促进双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井冈山大学7个学院的新生作为被试(男生172人,女生114人;文史类专业143人,理工类专业133人,其他专业10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5份,有效问卷286份。
  2.研究工具为自编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高校环境期望指数(包括高校硬件环境维度和软件环境维度)、双方承诺指数,问卷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采用5等级记分。
  
  二、分析与结果
  
  1.录取前,学生了解所报高校的具体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录取前,了解所报高校的具体途径主要是通过高校网站和报纸杂志,分别占36%、14.3%,两者结合的占8.4%;通过高校网站和亲戚、朋友、同学介绍两者结合的占5.9%;通过亲戚、朋友、同学介绍的占5.9%。由此可见,考生了解所报高校情况的途径比较单一,信息比较缺乏,所以考生想要了解所报高校的真实情况比较困难。
  2.录取前,学生对所报高校的整体期望水平。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录取前对所报高校的期望水平非常高的占5.9%,较高的占29.7%,一般的占42.7%,较低的占15.4%,非常低的占6.3%。由此可见,学生对所报高校期望水平较高以上的占35.6%,这说明考生对高校充满了期待。
  3.录取前,学生对所报高校真实情况的了解程度。通过调查发现,录取前学生对所报高校真实情况的了解不多。对所报高校的了解程度如下:非常了解的占0.7%,了解的占11.2%,不确定的占31.1%,不了解的占40.9%,非常不了解的占16.1%。由此可见,对高校缺乏了解的占88.1%,这说明绝大多数考生是在对所报高校真实情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填报的志愿。
  4.学生入学后,对高校环境的期望与实际吻合的情况。本调查从高校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对学生对高校环境的期望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见表1和177页表2。
  


  由表1可见,大学新生对高校硬件环境的满意度(完全符合与比较符合之和)不理想。满意度较高的是校园环境,满意度为45.1%,对实验仪器设备和运动场所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19.2%、12.9%。这说明,学生在入学之前对高校硬件环境的期望很高,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情况与他们之前所想象的情况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导致他们对高校硬件环境的满意度降低。
   由表2可见,大学新生对高校软件环境的满意度(完全符合与比较符合之和)不理想。学生对高校软件环境较为满意的项目是:宿舍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质量、学生违纪管理、学生考试管理、教辅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满意度分别为47.2%、45.8%、39.2%、36.7%、36.4%;学生对高校软件环境满意度不满意的项目是:学生组织管理、评奖评先评优管理、社会实践管理,满意度分别为:24.8%、26.9%、29.8%。
  


  5.新生对高校承诺实现的认可度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新生对高校承诺实现的认可度不高。新生对高校承诺实现认可度较高的项目是:相信学校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好的,我相信学校很诚恳,学校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在制定与学生管理相关的规定和制度时学生可以发表意见,如果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学校有专门的机构维护学生的权利,认可度分别为:62.2%、46.5%、39.5%、38.8%、37.7%;新生对高校承诺实现认可度较低的项目是:尽管我尽职尽责学校还是违背了做出的承诺,学校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做出的承诺几乎都实现了,学校出现失误时会主动承担责任并及时予以解决,认可度分别为:21.6%、23.4%、24.1%。由此可见,新生对学校的态度、动机和出发点是比较认可的。
  新生在入学后,发觉学校的现实情况与他们之前所了解的情况不一致,从而产生挫折感与被欺骗感,导致他们对学校的不满,内心充满了失落,这种情绪很容易发展成对抗心理或者逆反心理。这种状况正是心理契约违背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与高校双方心理契约的违背。为避免这种状况继续恶化,应从学生和高校两个方面来修补已经被破坏了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的达成可以使大学生保持期望张力,激发进取动机。心理契约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基础,高校只有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和对其需求的有效满足,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望,才能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学生感到平等和尊重,增强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信任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增强与学校保持持久一致性的意愿。
  
  三、讨论
  
  1.心理契约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新生对学校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导致新生在入校后不久,产生心理落差,失落感加剧。有的新生可能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本来就对入学抱有不良的情绪,如果学校不注意改进学生对学校不满意的方面,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状况对学生、学校、家长而言,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的这种抵触情绪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今后的发展和前途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学生来说,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伤害,失去自信心,从而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对学生家长来说,会让家长认为学校的管理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学生退学情况的出现;对学校来说,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会导致社会对这所学校抱有偏见,从而客观上影响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总之,高校招生工作中如果出现心理契约的违背情况,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以及不良的影响,值得我们探讨原因以并找出解决对策。
  2.心理契约的违背在高校招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第一,宣传方面。有些高校宣传不实,不能全面、真实地介绍学校的情况,甚至做虚假宣传,宣传的内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乱承诺,不讲信誉。这种情况在一些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高校出现得相对较多。如一些学校在宣传时承诺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办学条件和完善的日常生活设施,可是当学生入学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情况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学校故意隐瞒自身的一些信息,使学生不能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第二,实际执行情况。学校真实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跟宣传时有很大的出入,学校管理水平比较低,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学生权利不能充分地实现,学校没有完全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和建议,学生管理不公平现象比较严重。
  3.高校招生工作中出现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当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高校就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最初的心理契约。因为从那时开始,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学生报考后就意味着已经认可了学校在宣传时各方面的信息,高校在正式寄送学生的录取通知书时,学校与学生的心理契约就已经建立了,双方都有责任去维护这个契约。如果新生入学后,感觉学校各方面情况与当初所了解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距离,可能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这就可能导致学生破坏这个约定。
  心理契约的违背是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表现为愤怒和失望,这种情绪源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所以,从心理契约违背的含义当中可以看出,新生对学校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心理契约的违背是一个主观性的体验,它是指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充分实现心理契约,而不论实际情况中心理契约的违背是否真的发生。心理契约的违背有两个根本原因:食言以及对心理契约的理解不一致。食言就是组织故意或者因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而没有兑现给个体的承诺。对心理契约理解的不一致是造成心理契约违背的主要原因,这是指双方对一个承诺是否存在或对承诺内容的理解不同。
  
  四、避免心理契约违背的解决策略
  
  1.学校方面。第一,学校招生宣传方面。心理契约是以组织与成员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心理契约的关键是明确双方的需求。在建立心理契约的起点(即高校招生)时,特别是进行招生宣传时,应最大限度地使这种需求明确化。高校应把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条件、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的流向和表现等信息明确公示,对学校的目前状况和发展前景作实事求是的介绍。同时,在了解生源的成绩、简历和原学校的评价之外,还应了解其潜在的专业期望和学习兴趣,以实现个人—专业、个体—组织之间的匹配,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这一环节就像签订经济契约那样,签订“心灵的契约”。这种契约越公开、越具体,今后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被破坏的可能性就越小。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未来的选择、对前途的选择,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而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大多是基于来自高校招生宣传中所掌握的信息。因此,高校发布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全面,要用真实的信息说服人。信息一旦失真,就可能误导考生,导致考生做出不当的选择。
  另外,因为学生了解所报高校的途径主要是网站和报纸杂志,所以学校的招生宣传在这两方面要加大完全力度,特别是学校网站的宣传。
  第二,在学校实际执行方面。正确、充分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体现自我价值,满足高级需要,必须让学生在心理契约中对学校的潜在期望得到满足。如创造一种支持性的学习、发展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高校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得到了公正的对待。除此之外,为了运用心理契约有效管理学生,高校还需要通过一些信号向学生表达这种期望,即在学习型组织中,学生努力是一种期望的行为,是被鼓励的行为,让学生感到努力学习是自己的一种目标性行为。高校对学生期望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在校表现。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学校的重视,得到组织所表现出来的高期望值,这种积极的心理契约关系会帮助他们不断地增强自信心,并积极努力去实现预期目标;如果学生得到的是学校表现出的低期望值及不信任,那他们将体会到的是失信的心理契约关系及重大的挫折感,并且会通过避开可能导致更大失败的环境以极力防止自我遭到更多的伤害,这势必带来低水平的学习绩效。为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该正确、充分地表达对学生的期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水平、期望和学校的愿景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结合专业发展和自身特点设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
  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契约层面的沟通。尽管心理契约是一种隐含的协议,但是沟通能够帮助高校和学生更加了解双方的期望和义务。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管理方的高校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对学生的期望能得到较好的表达,而义务的承担却受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或“弱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更多地被赋予义务,而很少有表达期望的权利与机会。作为心理契约双方的高校与学生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高校与学生都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期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心理契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双方期望的变化等情况进行修订,因此,沟通更加必不可少,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将学校的期望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同时了解学生的期望,以促进双方满意的心理契约的构建。当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或情绪不高时,应及时进行沟通和心理契约的必要修订。因为这时的学生可能对高校产生了一定的不满,心理契约出现了裂痕,但可能仍然对高校怀有信心,而及时的沟通能够发现问题所在,使学生重新建立对高校的信任,弥合心理契约的裂痕。
  2.学生方面。因为心理契约的形成是双方努力达成的结果,所以不仅学生对高校有心理期望,而且高校对学生也有心理期望。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做到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责任,履行好属于学生自己的心理契约,做到不让学校失望。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方面。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尊重学校和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态度不端正的情况。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责任在学生自己。因此,学生在思想上要端正态度,并体现在行为上,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第二,学习方面。校园里时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如考试作弊,课堂上吃东西、聊天、睡觉,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每个大学生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学校也才会给予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学生应该杜绝一切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纠正错误的学习思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三,生活方面。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上存在一些陋习,如乱丢垃圾,肆意践踏草坪,自行车乱停放;涂划、损坏、藏匿、盗窃图书馆藏书;宿舍内卫生脏乱,违规用电,噪声扰人;酗酒吸烟、赌博、斗殴等恶劣行为;沉溺网游,通宵上网;语言粗俗,在公共场合穿着不雅,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参加会议、观赏演出、听报告会等活动不关机,交头接耳,随意进出等。这些问题也是违背心理契约的体现,所以作为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社会的规章制度和文明礼仪,杜绝生活陋习,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大学生。
  总之,在高校招生工作中,需要建立和维护心理契约,主要责任在高校,但大学生也有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共同维护心理契约。
  
  [参考文献]
  [1]丁健.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综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0(3).
  [2]盛宏寿.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心理契约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5,19(8).
  [3]申来津.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J].教育研究,2003(9).
  [4]蔡德章,高献忠.心理契约理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出现了一种新的派别的歌剧,最大的特点便是有了一种新的演唱方法——美声唱法,该唱法自身便是具有一套独特的训练系统。在上世纪时流传至我国,对我国的声乐教育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分析,简介了现阶段的教育现状、高校声乐教育教学关于美声唱法的实际运用、如何借鉴与融合美声唱法,最后根据当下的世界格局发表了自身看法。  【关键词】美声唱法;
[摘要]就业教育作为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高职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拓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关键词]就业教育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效能  [作者简介]邵阳(1968- ),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副主任,讲师,硕士
针对某电厂300 MW亚临界机组某次启动阶段,机组转速2 950 r/min时TV-GV切换过程中汽轮机转速波动导致切阀时间过长的现象,通过分析高中压缸联合启动转速和切阀控制逻辑,结合
从电站锅炉制造角度,对DL/T 438-2009《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中的硬度规定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建议对DL/T 438-2009中的规范性附录C增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