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说唱词话的文学形态与演述方式——以〈云门传〉为中心》的问答、评议与讨论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明代说唱词话的“幸存者”,《云门传》对研究说唱文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讲座中,吴真老师尝试破解了《云门传》文本中的几处特殊现象,对这部孤本词话所代表的曲艺传统及其在说唱文学演进史上的重要地位做了详尽阐发.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同学们从民间文学专业视角出发,围绕说唱文学体裁、孤本文献价值、说唱表演体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设计扶贫"是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一种重要理念与实践路径.乡民与设计者的"主—客"关系定位及其互惠相融原则,至为关键.苏州大学"看见大山"校地合作项目在反思"设计扶贫"的话语权力基础上,提出以中国式的"乡土"根性为依据,以国际前沿设计理念对接本土乡村建设、参与乡土体认、构建产业循环,进而产生扶贫效益的"乡土设计"理念,而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对主位观察、客位能动、主体回归的认识和讨论,则对我国"后设计扶贫"工作的展开具有启示价值.
版权资产经营管理意识和素质是围绕版权资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思维意识和操作能力,目前对编辑的各类能力培训中明显缺少版权资产经营管理意识的培养.本文从培养编辑版权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探析出版单位版权资产经营管理缺失的原因,指出应紧紧围绕版权资产的获取、确权、管理、处置、开发环节,增强编辑版权资产经营管理的整体流程意识,并且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管理机制、注重编辑培养、重视技术应用等利于提升编辑版权资产经营管理意识和素质的相关建议,以期助力出版版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百年乡建变迁"与"当代艺术转向"两条历史线索博弈平衡、交织叠合,引发并构建了中国艺术乡建二十年的基本问题、理论工具及行动目标.在现代性规约下,民族国家—精英艺术—城乡对峙的思维闭环,导致"启蒙"和"赋权"的他者化问题将本土艺术乡建行动拖入困境.中国艺术乡建之"中国",不止指代艺术乡建的物化空间和现场位置,更需表明文化特性所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以获得本土价值与意义的自主性;中国艺术乡建之"艺术乡建",既非规制一种知识精英和权力集团的话语阵地,亦非建构特殊的乡建识别形式或孤立的艺术行为过程.唯能明确"
因鼓腰形似蜂腰而得名蜂鼓,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的膜鸣乐器.其又以横置腹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壮族称岳鼓,瑶族称勐啯、如叨,毛南族称杖鼓.此外,还有腰鼓、瓦鼓之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专门鼓点,多与小锣、镲、铃等打击乐器合奏,主要为民间师公戏和师公舞伴奏.在南宁武鸣、邕宁等地的壮族,岳鼓是壮族八音的主奏乐器之一.
期刊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出版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从知识生产视角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编纂呈现出组织化和脱域化特点.民间文艺研究会、文化馆之间的合作及行政部门的支持是民间故事集成工作的组织保障.采录者在讲述活动文本化的过程中,互动式的即时性讲述从时空中抽离出来成为可以随时阅读的书面文本,地域性的声音文本经过书写文字及专业系统规训后成为可共享的文字文本.这种跨地域、跨语言、跨媒介的知识编码过程可称为"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脱域化"表现为再现故事讲述的口语化、互动状
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教育战略之一,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2035愿景目标实现的重要驱动.然而,区域教育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区域之间协调机制还不完善,难以适应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要,其本质在于“行政壁垒”在实践中依然较为明显.具体到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行政壁垒”主要表现在“央地”发展定位的错位、各地区之间不同诉求的差异、发展不均衡导致的资源区域配置难度加大等方面.根本上来说,解决行政壁垒需要突破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从“国家—区域—个体”3个方面建立层次分明的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
重大事件中谣言迅速传播,谣言认同是其内在动力.对处于谣言中的个体而言,他们悬置谣言的真假,紧急调用与谣言相关的民间常识,并形成谣言认同,包括对谣言的叙事认同和行为认同.具体而言,民众通过在地化叙事和日常生活实践实现谣言认同.更进一步来看,民众运用意义再生产强化谣言认同.意义再生产的逻辑为:生活世界失控—常识失效—常识再生产—意义世界建构—生活世界恢复.谣言实践具有身体治疗、心理疗救及人情互惠三重维度.谣言认同,体现民众认同民间话语参与重大公共事务、传播信息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强化了个体对民间话语体系的
孤本《云门传》补充了古代白话说唱文学的缺环,显现出明清直至现当代各类说唱体裁在文学形态与演述方式上的内在关联.《云门传》的九字句韵文文体在现存词话文献中虽为孤例,却是流行于明朝末期的道情鼓儿词的"幸存者".《云门传》独特的复调叙事模式是"念一回唱一回"道情表演传统的极致表现,也反映了"大道情"嵌套"小道情"的道教叙事惯性.《云门传》展现了明代北方"弹词"的使用语境,证实了道情"段儿书"在说唱词话演进至鼓词路线上的中转作用,并为考辨弹词、鼓词的起源和名实之辨等说唱文学史重要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社会的"规范共识"逐渐被社会转型所解构,植根于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续力面临威胁.结合案例来看,遗产化进程虽然使遗产项目得到了保护,但以社区外部力量为主导、以舞台展演和审美为镜像的保护策略并没有使其摆脱各自的传承困境,能够平衡多元行动方彼此利益和诉求的共识尚不完善,以致各利益攸关方对遗产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定多有争议.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下的展演问题,思忖遗产项目如何重塑基于社区的主体性及其主体间性,进而有可能在当代语境中搭建
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妈祖信俗属于外地神灵,但是经过历时性的发展,该信俗逐渐由闽入粤,并形成当地民众的主要民间信俗.从历史宏观视角来看,妈祖信俗在珠三角区域的发展传播经历了宋元时期传入、明代扎根以及清代盛行三个阶段.历史分析背后所呈现的是妈祖信俗的传播与落地,且将历史分析与珠三角妈祖信俗的地域性特征分析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一面窥视闽粤两地之间的经济、政治、族群的交往与融入的镜子.进一步地,当把视角聚焦在中山小榄地区的妈祖信俗与社区边界划分关系、地方化过程和现状发展时,我们能够思考宏观层面的信俗建构如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