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的实现方式及其对儒经的依立

来源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o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可用“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一语来概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镕裁》《章句》《附会》等篇体现出的篇章整体和谐理论;二、《声律》篇论述的声律和谐理论。篇章整体和谐有六种实现方式:“改韵从调,节文辞气”“字句章篇,交相为用”“规范本体,剪截浮词”“首尾周密,表里一体”“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献可替否,以裁阙中”。声律和谐理论以“和”来标示“调律”的目的,并对声律和谐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但其实现方式并不具体细致。《文心》的艺术和谐观是对《周易》《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和”“
其他文献
寨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修筑的时间、空间皆与区域的战争形势有着较大关系。清代四川省由于多次大规模战乱,迫使乡民修筑了数以千计的寨堡。寨堡的命名主要可分为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因人文社会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水文、土石、植物等,后者包括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寨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寨堡的选址、用材、作用、历史、精神等内容。
应用性新媒体文学批评是一种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伴生的文学批评类型,这一类型文学批评的参与者囊括了理论批评者与草根批评者,然而虽然有理论批评者的存在,但是理论的声音并不在场。这一类型的文学批评以“爽”为核心,重在感受。文学批评依托的工具和使用符号的变化、文学批评者所处的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处理文学批评“不及物”现象的需要共同呼唤着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标准的出现。如果说理论批评标准设定的目的是为了给文学文本创作提供方向,那么应用性新媒体文学批评标准主要侧重于规范文学批评行为,同时又能够使批评主体主动介入新媒体场域中
简述了历史气候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及关键问题、发展态势与近期研究热点。历史气候是一个由地理学、气象学、历史学及其分支与相邻学科交叉而来的学科领域,其研究对象为气候的历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气候重建、时空规律检测与诊断,以及影响分析与适应等;历史气候研究正呈现出区域尺度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深度结合,以及气候变化重建、时空规律揭示和影响适应研究间的深度交叉的态势。
宋代诗学及其诗声理论影响着宋代乐学的理论发展与成就,并形成互联互通,较突出的理论是“声词相从”说、“乐为诗作”说和“声转机萌”说。这一融通来自于对先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诗乐合一观念的解释与发扬。“声词相从”说追求声意相谐,最高境界是“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乐为诗作”说强调乐为诗流、志本声用,并批判了宋代诗学与乐学上流行的“声依永”之观念;“声转机萌”说要求声韵要转换、歌诵需转喉等。这些理论是先秦诗乐合一观念的发展,特别是这一观念在宋代诗词曲乐中声律或声音等技巧层面上的具化。
我国沿边开放型经济体制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沿边与沿海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特点,我国沿边开放型经济与沿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差异,其开放型经济体制构建路径也存在巨大差异。本文论述了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与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差别,并提出沿边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与路径选择。
西学东渐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传统教育被新式教育取代,西方分科教学观念促进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传统文化典籍进入大学课堂。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文心雕龙》从传统四部分类法中的集部“诗文评”变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文学理论课程。学者为授课而编写的课程讲义兼具教学讲义与学术著作二重性,在“龙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奠定了《文心雕龙》的经典地位。
艺术与美的纠葛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达通为代表的艺术即美派与以丹托为代表的艺术非美派针锋相对,共同揭示了这场纠葛的复杂性。如果放弃美并不影响艺术话语的正常运行,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考虑避免使用美这个充满歧义的概念。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美学和当代艺术领域,美都没有占据中心位置。如果我们基于中国美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实践的现实,一种不以美为中心的艺术理论或许可以建立起来。
历史昭示我们,海洋关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己任,带领中国人民结束了百年有海无防的局面,实现了向海兴国、依海富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正在向建设海洋强国挺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必然能够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
文章探析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特征兼有、宗教氛围浓厚,还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分裂势力活动猖獗的西藏地区,开展维护国家统一、实现社会制度变革、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改造和形成治藏方略的成功历程,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在西藏地方的传播,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其主要内容、实现方法、基本路径、重要标志,旨在厘清史实脉络,彰显其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基于调查研究发现,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从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到生态乡村的环境治理实践中,积极引导和激励公众参与到乡村环境治理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的环境治理工作模式,公众参与初显成效。同时,因公众参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出现了村民参与内部动力不足、“搭便车”现象等难题。应借鉴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精髓,关注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内外奖酬、满足感等因素对激励过程的影响,从目标驱动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监督反馈机制等方面系统完善激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