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点分析了当代前沿建筑师处理建筑表皮的惯用手法及其思想,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说明,以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表皮的认识,完善建筑表皮的艺术效果,从而传造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建筑表皮;高技派;仿生;文脉
[abstrac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processing architecture of the frontier skin commonly used the technique and its thought, and based on some examples we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for building skin, improve the building of the epidermis art effect, which mad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art form.
[key words] building skin; High branch sent; Bionic; context
中图分类号: 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被问到“20世纪的建筑经历的是怎样的时代”时应该怎样回答呢?也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混凝土的时代。”因为有柯布西耶这样的领袖指引出建筑的宣言,其《走向新建筑》这样像慷慨激昂还伴随着批判味的教科书的问世,在如今时代不多见了。他在书中将建筑划分为体量,表皮和平面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建筑的外在形象与结构(实体)在某种角度上都是建筑师内在思想逻辑关系的一种反映。
2当代西方建筑表皮的诸多现象
近一个时期,建筑表皮设计屡屡得到了建筑师们的关注。从国内的CCTV办公楼,2008年奥运会场馆到国外的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蓬皮杜文化中心,伊甸园等。建筑的表皮在这些建筑师的手里“表演”得淋漓尽致。建筑的表皮对于建筑本身来说有其功能的需要,它可以保护建筑的内部结构,可以围合内部的使用空间。而形形色色的建筑表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呢?
2.1高技派编织“结构的外衣”
金属结构框架,玻璃幕外墙面再加上裸露的管线结合戏谑的排风口,似乎这一切音符都是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为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定下的主旋律。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建筑的表皮的形象与大众对话。将传统建筑“内外翻转”,俗语说人皮包骨,这反叛传统建筑的处理手法,让人感觉建筑在这些建筑师的视角里成了“骨包皮”。
高技派建筑师运用当代先进的建筑材料为建筑营造手段,以求刻画一种虚幻的美。玻璃就是这些材料中的重要的功能与装饰要素,建筑师们利用纯熟的技术手法赋予其创造性,突出了玻璃透明与坚固的特性,使其成为审美符号。
在楼梯间,管道,扶梯等设备上常常运用绚烂夺目的色彩,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些原本都是些辅助设备,似乎在传统的建筑观里不占主流的要素却成了高技派建筑师想要表现的主角。例如,在伦敦劳埃德大厦(图1)设计当中,罗杰斯将建筑的管线全部暴露在室外,建筑的管线成了建筑里面的装饰,成了建筑表皮上带有韵律的分层线。
由此可见高技派建筑师,注重新技术的探索,关注艺术形式与技术的相互渗透结合。在他们的作品中,建筑表皮成了他们炫耀技术的舞台,高技派建筑师运用熟练的技术对传统的建筑形态进行反叛。法国建筑师克劳特佩澳特曾经说过精致缜密的工艺美是永恒的,而如今高技派建筑师正在续写这种美的华丽篇章。
2.2仿生大师的自然情愫
造型的动态美。在塞特拉斯机场铁路客运站(图2)的设计当中,卡拉特拉瓦为法国里昂的小镇又增添了一朵奇葩。同埃拉·沙里宁设计的模仿鸟类骨骼结构的建筑一样,卡拉特拉瓦对机场客运站的设计表现出有着潜在动态的流线型外观。动态体现在轮廓和结构部分组成的排列中。在客运站上层的入口处,V型混凝土拱座连接着四条钢拱的底端,它们的造型好似凌空而起的雄鹰一般欢迎着来往的旅客。
图1 图2
结构的骨感美。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卡拉特拉瓦,有着对待结构比单纯的建筑师更加敏感的触觉。同高技派建筑师技术之上的建筑观不同,卡拉特拉瓦对于结构构件的处理宛若雕塑大师在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而这样的结构构件的艺术作品的素材往往是植物的茎秆,动物的脊椎和人体的动态。这种例如,在加拿大多伦多BEC商业街(图3)的购物长廊设计中,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柱廊一反传统形态,它们由向外伸展的以形成棕榈树形态的支柱组成。这种对结构技术的谙熟而产生的建筑表皮艺术上的美丽,让大众流连忘返,让我欣喜若狂。
2.3符号专家手段下的表皮
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建筑表皮本身就有文化传承,意义沟通的功能。而擅长使用“信息手段”建筑师正在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来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20世纪媒体与信息改变了人们生活,建筑师们为了表达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他们将建筑的表皮信息化实现了建筑与外界真正的交流,这种交流既有动态的,又有静态的,有的将建筑表皮做成大屏幕,而有的将建筑表皮布满了文字。
表皮与信息符号的一体化。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在1987年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时,将27000个铝制仿相机光圈形式构成的“快门”植入南面表皮的双层玻璃内。这些构件符号一方面具有阿拉伯传统文化的图案特征,注释阿拉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這些光电单元与计算机相连,利用空气气控调节阳光光线通过其表皮的量。“在这里,信息符号被置入建筑表皮内,成为建筑表皮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引自刘丛红,赵婉,《反叛与创新》)我们的视觉习惯,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建筑师伊博斯及其合作者在设计法国里尔美术馆(图4)的扩建工程中(1992- 1997),一方面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透明的玻璃幕墙与老馆庄重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利用新馆表皮上印有规则的镜面,将老馆建筑的形象反射于其表皮上,形成虚拟的符号信息,并随时间和外界气候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新馆建筑与老馆建筑间产生了有趣的联系。
图3 图4
2.4隐喻“诗人”传承文脉
建筑表皮本身就有文化传承,意义沟通的功能。建筑的隐喻是指人通过建筑本身所显示的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由于历史文化所积淀下来的因与一般让人容易理解,这其中包含宗教、文化史等方面。而如今建筑师也都纷纷运用表皮上的隐喻特征传达文化信息。
隐喻“史诗”。古典主义的隐喻手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古典主义的符号(包括装饰符号、结构符号、空间符号)来进行对历史文化的隐喻。在表皮上的反应,并非是将建筑物彻底的复古,而是将古典建筑的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元素糅和起来,创造一种古今结合、交融的建筑形象。例如,在格雷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市政大厦中,建筑运用隐喻主义手法表达历史文化内涵。这是一幢集办公、服务、展览于一体的公共建筑,建成于1982年,位于美国波特兰市中心,是一座近乎立方体的巨型大楼。
3结论
建筑表皮本来是建筑本身的一部分,对建筑表皮的关注使建筑师的目光从前一时期的现象学、符号学等回归到建筑本身。面对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巨大潜能,当今的建筑师不断表现出将其转换成新的建筑文化发展的动力,从以上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今后一段时期会涌现出更多的以表皮为特征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刘松茯,程世卓.理查德·罗杰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大师丛书系列编辑部.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陈菁.自然的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涛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生 所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建筑表皮;高技派;仿生;文脉
[abstrac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processing architecture of the frontier skin commonly used the technique and its thought, and based on some examples we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for building skin, improve the building of the epidermis art effect, which mad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art form.
[key words] building skin; High branch sent; Bionic; context
中图分类号: 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被问到“20世纪的建筑经历的是怎样的时代”时应该怎样回答呢?也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混凝土的时代。”因为有柯布西耶这样的领袖指引出建筑的宣言,其《走向新建筑》这样像慷慨激昂还伴随着批判味的教科书的问世,在如今时代不多见了。他在书中将建筑划分为体量,表皮和平面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建筑的外在形象与结构(实体)在某种角度上都是建筑师内在思想逻辑关系的一种反映。
2当代西方建筑表皮的诸多现象
近一个时期,建筑表皮设计屡屡得到了建筑师们的关注。从国内的CCTV办公楼,2008年奥运会场馆到国外的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蓬皮杜文化中心,伊甸园等。建筑的表皮在这些建筑师的手里“表演”得淋漓尽致。建筑的表皮对于建筑本身来说有其功能的需要,它可以保护建筑的内部结构,可以围合内部的使用空间。而形形色色的建筑表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呢?
2.1高技派编织“结构的外衣”
金属结构框架,玻璃幕外墙面再加上裸露的管线结合戏谑的排风口,似乎这一切音符都是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为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定下的主旋律。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建筑的表皮的形象与大众对话。将传统建筑“内外翻转”,俗语说人皮包骨,这反叛传统建筑的处理手法,让人感觉建筑在这些建筑师的视角里成了“骨包皮”。
高技派建筑师运用当代先进的建筑材料为建筑营造手段,以求刻画一种虚幻的美。玻璃就是这些材料中的重要的功能与装饰要素,建筑师们利用纯熟的技术手法赋予其创造性,突出了玻璃透明与坚固的特性,使其成为审美符号。
在楼梯间,管道,扶梯等设备上常常运用绚烂夺目的色彩,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些原本都是些辅助设备,似乎在传统的建筑观里不占主流的要素却成了高技派建筑师想要表现的主角。例如,在伦敦劳埃德大厦(图1)设计当中,罗杰斯将建筑的管线全部暴露在室外,建筑的管线成了建筑里面的装饰,成了建筑表皮上带有韵律的分层线。
由此可见高技派建筑师,注重新技术的探索,关注艺术形式与技术的相互渗透结合。在他们的作品中,建筑表皮成了他们炫耀技术的舞台,高技派建筑师运用熟练的技术对传统的建筑形态进行反叛。法国建筑师克劳特佩澳特曾经说过精致缜密的工艺美是永恒的,而如今高技派建筑师正在续写这种美的华丽篇章。
2.2仿生大师的自然情愫
造型的动态美。在塞特拉斯机场铁路客运站(图2)的设计当中,卡拉特拉瓦为法国里昂的小镇又增添了一朵奇葩。同埃拉·沙里宁设计的模仿鸟类骨骼结构的建筑一样,卡拉特拉瓦对机场客运站的设计表现出有着潜在动态的流线型外观。动态体现在轮廓和结构部分组成的排列中。在客运站上层的入口处,V型混凝土拱座连接着四条钢拱的底端,它们的造型好似凌空而起的雄鹰一般欢迎着来往的旅客。
图1 图2
结构的骨感美。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卡拉特拉瓦,有着对待结构比单纯的建筑师更加敏感的触觉。同高技派建筑师技术之上的建筑观不同,卡拉特拉瓦对于结构构件的处理宛若雕塑大师在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而这样的结构构件的艺术作品的素材往往是植物的茎秆,动物的脊椎和人体的动态。这种例如,在加拿大多伦多BEC商业街(图3)的购物长廊设计中,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柱廊一反传统形态,它们由向外伸展的以形成棕榈树形态的支柱组成。这种对结构技术的谙熟而产生的建筑表皮艺术上的美丽,让大众流连忘返,让我欣喜若狂。
2.3符号专家手段下的表皮
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建筑表皮本身就有文化传承,意义沟通的功能。而擅长使用“信息手段”建筑师正在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来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20世纪媒体与信息改变了人们生活,建筑师们为了表达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他们将建筑的表皮信息化实现了建筑与外界真正的交流,这种交流既有动态的,又有静态的,有的将建筑表皮做成大屏幕,而有的将建筑表皮布满了文字。
表皮与信息符号的一体化。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在1987年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时,将27000个铝制仿相机光圈形式构成的“快门”植入南面表皮的双层玻璃内。这些构件符号一方面具有阿拉伯传统文化的图案特征,注释阿拉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這些光电单元与计算机相连,利用空气气控调节阳光光线通过其表皮的量。“在这里,信息符号被置入建筑表皮内,成为建筑表皮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引自刘丛红,赵婉,《反叛与创新》)我们的视觉习惯,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建筑师伊博斯及其合作者在设计法国里尔美术馆(图4)的扩建工程中(1992- 1997),一方面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透明的玻璃幕墙与老馆庄重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利用新馆表皮上印有规则的镜面,将老馆建筑的形象反射于其表皮上,形成虚拟的符号信息,并随时间和外界气候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新馆建筑与老馆建筑间产生了有趣的联系。
图3 图4
2.4隐喻“诗人”传承文脉
建筑表皮本身就有文化传承,意义沟通的功能。建筑的隐喻是指人通过建筑本身所显示的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由于历史文化所积淀下来的因与一般让人容易理解,这其中包含宗教、文化史等方面。而如今建筑师也都纷纷运用表皮上的隐喻特征传达文化信息。
隐喻“史诗”。古典主义的隐喻手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古典主义的符号(包括装饰符号、结构符号、空间符号)来进行对历史文化的隐喻。在表皮上的反应,并非是将建筑物彻底的复古,而是将古典建筑的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元素糅和起来,创造一种古今结合、交融的建筑形象。例如,在格雷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市政大厦中,建筑运用隐喻主义手法表达历史文化内涵。这是一幢集办公、服务、展览于一体的公共建筑,建成于1982年,位于美国波特兰市中心,是一座近乎立方体的巨型大楼。
3结论
建筑表皮本来是建筑本身的一部分,对建筑表皮的关注使建筑师的目光从前一时期的现象学、符号学等回归到建筑本身。面对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巨大潜能,当今的建筑师不断表现出将其转换成新的建筑文化发展的动力,从以上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今后一段时期会涌现出更多的以表皮为特征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刘松茯,程世卓.理查德·罗杰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大师丛书系列编辑部.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陈菁.自然的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涛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生 所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