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名画记看“六法”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hengzyok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代名画记》中,关于谢赫所提出的“气韵”尤其强调。“气韵”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形似”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载体,“气韵”与“形似”二者相辅相成,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关键词】:气韵;形似;创作
  张彦远,字爱宾,出生于名门望族之家,凭借其家庭传统的深厚积累及自身刻苦专研,成为唐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历代名画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中第一部系统而完备的专著,为中国美术史和美学思想史建起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后人譽为“画史之祖”。
  一、重“气韵”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艺术的最高标准。所谓“气”,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生命力。“韵”是一种艺术魅力的代称,“气韵”则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生命能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中,对谢赫“六法”进行逐条分析,对“气韵生动”尤其重视。袁有根《历代名画记》研究,上编《历代名画记》论析中认为“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总结绘画理论的“六法”中第一法,顾恺之提出“神韵”的观念,强调“以形写神”,谢赫在其后提出“气韵生动”,其中包含顾恺之“传神”的观念,所以,“气韵生动”是比“传神”内涵更大的概念。
  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第二章“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中,总结气韵,在清以前,绘画方面的气韵含义的发展演变有四个阶段:六朝至唐,气韵主要指客观对象的精神表现,也是绘画的总体效果;两宋,气韵被认为是画家的性灵、人品的产物;明清,气韵生知说更加突出画家的气的主导作用;总的倾向是,气韵说的重心由客体转为主体。他认为《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中,“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抑,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相背而已。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斯言得之。”张彦远受六朝以表现人物神情为气韵生动的观念所拘束,认为人和动物才有气韵,台阁、树石、车舆、器物都无生气可言,在形似与气韵两者中,起主导地位的是气韵。在第三章“中国绘画的创作法则”中,认为气韵是在重神似的审美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范畴,气韵也可理解为神韵。谢赫在评画时就以神韵代替气韵,因此重形似与重气韵,即重形似与重神似。重形似与重神似贯穿于整个绘画史,其中有两个特点:一是绘画发展的早期阶段重形似,晋以后重神似。二是宫廷绘画重形似,文人绘画重神似。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中,提出“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张彦远看来,鬼神人物画的生动,必须具有神韵,空有形似,不足以完美。“形似”是作画的一种途径,“气韵”才是作画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形似”是绘画过程中的“形式”,“气韵”是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张彦远提倡“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充分说明“气韵”对“形似”的重要性。“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这里所提出的“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旨在作画不仅仅是单纯的追求形似,而是要谋求绘画的实质,也就是“气韵”。紧接着批评了今之画,只得其形而气韵不生之后,指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以气韵求形似,注重气韵的表现。
  相似观点的还有,收录于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第一编中,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也。”指出书法和绘画的精彩之处,从神韵方面去体会,重在领会神韵,不可以在形似方面过于追求。明代徐渭《徐文长三集》卷五中,提出“不求形似求生韵”。
  二、重“形似”
  “形似”现在一般指在传统绘画中能够比较准确地描绘物象的外在特征。“形似”是“气韵”的载体,没有“形似”就无法谈“气韵”。若只追求“气韵”而不讲“形似”,那“气韵”也就容易落入空洞、虚无的法网,“气韵”的出现,必须依附于“形似”。“形似”是前提,手中掌握此条件,“气韵”才能得以更好的表达。
  张彦远强调:“象物必在于形似”,这也说明若要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必须先对物象有准确的描绘。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下编》第六章“中国画范畴论”中,收录东汉马援《戒兄子严敦书》指出“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说明他对形的重视。战国荀况有“形具而神全”的说法,南齐时的范缜更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譬如画人耳口鼻须眉,一一俱肖,则神气自出,未有形缺而神全者也。”他要求作画以“形似”为重,形全则神全。清代杨晋《跋画》,“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等等,这些都认为“形似”的地位不可忽视,没有形,则无神韵可谈。
  三、“气韵”与“形似”并重
  没有事物的外在形式,就不可能表现出对象和主体的内在精神,书画形象通过“形似”展现,书画形象的内涵则由“气韵”传达。“形似”与“气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形”是外在的、具体的,“韵”是内涵的、抽象的。
  主张“气韵”与“形似”并重者,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中,收录明代莫是龙《画说》,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三中,认为“天下之人,行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不能相同者矣”“盖形虽变而神不变也。故形戓小失,犹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则竟非其人矣,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齐白石在《齐白石谈艺录》中,指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气韵”与“形似”相融合一,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艺术创作意识。形是韵的具体表现,韵是形的最终归宿。以“形似”为基础,再超越“形似”的束缚,充分展现艺术创作主体的思想,追求“气韵”的呈现,使中国画具有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艺术面貌。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齐白石:《齐白石谈艺录》,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
  [4]袁有根:《历代名画记》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7]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下编》,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
  [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其他文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roduct design and growth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hildren's products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children's lamp is a special kind of l
期刊
【摘要】: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奋斗在最底层的上班族每天都会去挤地铁,地铁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漂泊打拼的人的象征,每个曾经经历过它的人,都会对它既有亲切感,又有厌恶感。很多人都会说,看到地铁,想起了过去的时光,有各种各样说不尽的故事,因此,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共鸣,最适合讲述漂泊故事的地方。  【关键词】:地铁;创作;音乐  一、编曲、
期刊
【摘要】: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第三首《平原上的风》、第四首《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气》以及第五首《阿纳卡普里的山丘》为例,从曲式结构、调式音阶、和声进行等方面对这三首作品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分析  (一)《平原上的风》  第一部分:第3-6小节为第一乐句,是整个乐曲的主题,7-8小节是1-2小节的重复,是两乐句间的过渡。第9-12小节是这一部分的第二
期刊
Usually as a tragedy,the final fate of protagonist always makes readers contemplate on what on earth resulted in his tragedy.We can analyze this question from many perspectives like theme and the back
期刊
【摘要】:王蒙作为元四家之一,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能够载入史册为后人赞赏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山水画艺术上有着独具一格的绘画特点。他在家庭环境和元代画坛以及同时代艺术家的影响下,创立了解索皴法和牛毛皴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密而不塞,满而不闷”的构图方式,为中国山水画又添一笔美。他的山水画风格虽千奇百态,但怎么变都离不开繁点密线的艺术特征,从而增强了整个画面的效果又显现了物象美。  王蒙
期刊
山西省左权县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国闻名的“歌舞之乡”,有“民歌的海洋”“小花戏之乡”的美称,在2006年山西省左权民歌“开花调”被国家评定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开花调的起源地的地域风俗、憨厚朴实的方言、优美的旋律以及极具特色的节奏四个方面的介绍,使更多的人对左权民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发现开花调的美,热爱左权民歌,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歌。  何为“开花调”?开花调大多都是即兴创作
期刊
【摘要】:声乐对于声音的训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这些问题自身之间又有相互关联之处,它们往往产生综合的作用力,对歌唱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歌唱技能、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的养成与磨练是进行声乐训练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三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声乐训练;歌唱技能;心理素质;文化素养  一、好声音与声乐  (一)我国已故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的:“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
期刊
【摘要】:語用学作为一门较新的科学,它的相关理论使人们能够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语言和使用语言。尤其是语言行为理论和语境理论,不仅改变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运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教学。本文探讨语用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其次,英语教学中运用一定的语用学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语用学;英语教学;语用能力  【Abstract】:Pragmatics, a
期刊
【摘要】:巴塘弦子舞是一种优美而又抒情的藏族舞蹈,其中的伴奏乐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牛角胡是其主要的伴奏乐器,汉语称其为“弦子”或“弦子歌舞”。它活跃在藏族地区,为藏族人民做喜爱。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  【关键词】:巴塘;弦胡;琴手;律动;节奏  四川甘孜州巴塘县是川滇藏三省区的结合部,是一个以藏民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气候温和,川山秀美,千百年来,生活
期刊
一 羌族以及羌族传统民歌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其它省市。现有人口约30.6万人(2000年)。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羌族传统的民歌内容非常的丰富,题材也非常的广泛,是羌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