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0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本非常好看的课外书,想把他们平均分发到各组,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
  师:老师这里有12本《童话故事》,如果分给你们四个小组,想一想,平均每个小组可以分得几本?怎么列算式?
  生:我拿12÷4=3,平均每个小组可以分得3本。
  师表示肯定,并把12本故事书平均分发到各组。
  师:老师这里还有7本《十万个为什么》,如果也把它分给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可以分得几本?
  生:平均每个小组只能分得1本,因为7÷4=1……3 。
  师:剩下的3本为什么不分了?
  生:因为3本分给4个小组不够分。
  师:说的真好,(边分书边小结)把7本书平均分发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只能分得(生:1本),还剩余(生:3本)。
  师:老师这里还有几套同学们最最喜欢的连环画,想要吗?
  生:想。
  师:老师这里一共有3套连环画,如果把它平均分给4个小组,想一想,怎么列算式?
  片刻沉默之后,一学生举手(不是很肯定地)回答:4÷3 。
  师:你们同意这样列算式吗?
  大部分学生在稍稍犹豫后表示同意。
  师:4÷3等于多少?
  生:1余1 。
  师:照这样来说,每个小组可以分得1本还余1本,我们来分分看。
  师演示分书。
  师:够分吗?
  生:不够。
  师:和我们计算的结果一致吗?
  生:不一致。
  师:那么4÷3这个算式对吗?应该怎么列算式?
  ……
  [评析]
  本片段是一位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商末尾有0的除法》(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内容)导入新课时,创设的一个分配课外书的情境,但是在他本人认为最重要的预设环节上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这一幕。
  教师创设了一个分配课外书的情境,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进行计算,第一次没有余数,第二次有余数,第三次被除数比除数小,可谓用心良苦。教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逐步过渡,让学生明白当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时可以商0,从而为后面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做好铺垫。但是,随后的教学生成却显然不是教者所预期的。学生非但没有领会教师的用意,反而将本应该是“3÷4”的算式列成了“4÷3”。
  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预设的问题会无言以对?其实,有时候,往往问题就出在高估或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的内容,主要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此之前,学生只是学过了表内除法和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所接触过的除法算式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被除数比除数小的情况,所以当突然遇到把3套连环画平均分给4个小组时,学生习惯性的把大数4放在前面做被除数也并非偶然,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于除法的意义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这也是目前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教师可能更关注的是计算的正确率,而对算理的强调却有所忽视。
  另外,本节课教学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中,商是两位数, 0出现在商的个位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因为十位上已经有商,而个位上又不够商1,所以需要用0来补位。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因为不够商1,所以要商比1小的数(即0)。因此,仅从个位的角度出发,去预设一道3÷4 的除法对于本节课而言是不合适的,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单没有为后面的教学提供帮助,还浪费了宝贵的有效教学时间。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当然,如果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注重课前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但是,教学预设应留有一定的空间,环节不要太细,太细就可能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充裕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
其他文献
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
期刊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有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
期刊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
期刊
《冀教版》七年级第四章线段、角可谓初中几何的基础,由此叩开初中几何的学习之门。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说理,发展思维能力;在简单说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表述的充分性和条理性,为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作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线段、角”之前,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模式上,他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明显受小学的影响,甚至根深蒂固,那么怎样通过第四章线段、角来逐步培养说理表述的充分性和合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期刊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
期刊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接下来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又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爱因
期刊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构建“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阅读教学要以目标为核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
期刊
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明显的成两极分化,而后进生占的比例较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要搞好数学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实际,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改进新课引入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以及受到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