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是指阴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日,该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如唐玄宗李隆基有《端午》诗,杜甫有《端午日赐衣》诗等。
在唐代,人们已将端午规定为节日并有多篇端午节诗歌及相关史乘传世,可知最晚到唐代端午节已出现并流行开来。我们认为端午节有一个逐步成型的过程,它的成型包含了此前的多项五月民俗内容及与五月相关的人物故事。
端午“粽”情结
很多朋友可能并不清楚历史上的端午节并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粽子也不是其节日特有的食物。
在端午节俗形成的过程中,由阴阳时序转换及死神神话和生殖崇拜文化所形成的五月五日民俗才是端午节风俗的原貌,随后陆续有很多人物纪念进入端午节俗。这些人物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屈原外,还有伍子胥、曹娥等,他们作为端午节俗的内容之一有不同的影响地域。
纪念屈原、吃粽子在端午节俗中越来越受重视,乃至到后来,人们忘记了五月民俗才是端午节俗的最主要源头,而将纪念屈原看作是端午节俗的唯一起源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当然跟人类遗忘的天性及屈原确为五月水死有关,同时还有两个因素也是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屈原忠诚为国、志行高洁,因忧国忧民而自沉汨罗江,后人哀其志悯其情,生发出很多追悼活动。早在六朝时期就有这样的文献记载,如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载:“是日(五月五日)竞渡。按: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可见,六朝时在五月五日已普遍祭悼屈原。二是历代官民对屈原的推重也是使其成为端午节俗的重要原因。这样就由过去的单一驱灾避邪五月节俗演变为驱避与追悼兼有的二重主题的端午节俗。
如此一来,五月节俗因增加了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升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生活中的地位,这种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因依托了岁时节俗而能够持久有效地传承。甚至可以说,正是历史伦理融入民众的生活,才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粽”是美食 亦是节日的象征
“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端午节吃粽子,这是老百姓的传统习俗。我国最熟知的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特色食物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物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当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的提升及我国传统食品品牌的崛起,粽子作为一个节日性、文化性的特色食品也成为了我国食品工业中的重要一员。粽子自我国江南传到北方,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还各具风味,主要有南北两大特色:甜、咸两类口味。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糯米,加以白米、赤豆、大枣,蘸白糖或蜂蜜食用;江南的粽子做法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粽子虽好 可不能贪吃呦
粽子的营养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其次为蛋白质、脂肪与膳食纤维;对成年男女,尤其是30岁左右办公室一族来说,粽子的热量大多偏高,膳食纤维普遍不足;同时,粽子使用的糯米需较长的消化时间,导致胃排空较慢,食用过快或过量可能导致腹胀、反酸或腹痛等症状。因此一次食用量少为宜。自己制作或购买粽子,选择糯米中加入豆类、杂粮、芋头或红薯等,从而增加蛋白质,尤其是增加膳食纤维质的含量,减少粽子的相对热量,减轻胃肠消化的负担,享受美味的同时,无碍于健康。如果自制或购买“肉粽”,可选择精瘦肉,或以鸡肉、鱼肉、海鲜等,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我们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膳食纤维含量不高,建议搭配时令蔬菜、水果。
常用促消化汤茶方
山楂乌梅汤
山楂30克、乌梅15克、瘦肉100克。加水300毫升,煲30分钟以上,即可饮用。
消滞茶
山楂30克、神曲10克、麦芽30克、陈皮5克。加水300毫升,煲30分钟以上,即可饮用。(编辑 李宁 校对 高雅)
在唐代,人们已将端午规定为节日并有多篇端午节诗歌及相关史乘传世,可知最晚到唐代端午节已出现并流行开来。我们认为端午节有一个逐步成型的过程,它的成型包含了此前的多项五月民俗内容及与五月相关的人物故事。
端午“粽”情结
很多朋友可能并不清楚历史上的端午节并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粽子也不是其节日特有的食物。
在端午节俗形成的过程中,由阴阳时序转换及死神神话和生殖崇拜文化所形成的五月五日民俗才是端午节风俗的原貌,随后陆续有很多人物纪念进入端午节俗。这些人物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屈原外,还有伍子胥、曹娥等,他们作为端午节俗的内容之一有不同的影响地域。
纪念屈原、吃粽子在端午节俗中越来越受重视,乃至到后来,人们忘记了五月民俗才是端午节俗的最主要源头,而将纪念屈原看作是端午节俗的唯一起源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当然跟人类遗忘的天性及屈原确为五月水死有关,同时还有两个因素也是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屈原忠诚为国、志行高洁,因忧国忧民而自沉汨罗江,后人哀其志悯其情,生发出很多追悼活动。早在六朝时期就有这样的文献记载,如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宗懔《荆楚岁时记》亦载:“是日(五月五日)竞渡。按: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可见,六朝时在五月五日已普遍祭悼屈原。二是历代官民对屈原的推重也是使其成为端午节俗的重要原因。这样就由过去的单一驱灾避邪五月节俗演变为驱避与追悼兼有的二重主题的端午节俗。
如此一来,五月节俗因增加了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提升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生活中的地位,这种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因依托了岁时节俗而能够持久有效地传承。甚至可以说,正是历史伦理融入民众的生活,才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粽”是美食 亦是节日的象征
“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端午节吃粽子,这是老百姓的传统习俗。我国最熟知的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特色食物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物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当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的提升及我国传统食品品牌的崛起,粽子作为一个节日性、文化性的特色食品也成为了我国食品工业中的重要一员。粽子自我国江南传到北方,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还各具风味,主要有南北两大特色:甜、咸两类口味。北方的粽子,多是简单糯米,加以白米、赤豆、大枣,蘸白糖或蜂蜜食用;江南的粽子做法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粽子虽好 可不能贪吃呦
粽子的营养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其次为蛋白质、脂肪与膳食纤维;对成年男女,尤其是30岁左右办公室一族来说,粽子的热量大多偏高,膳食纤维普遍不足;同时,粽子使用的糯米需较长的消化时间,导致胃排空较慢,食用过快或过量可能导致腹胀、反酸或腹痛等症状。因此一次食用量少为宜。自己制作或购买粽子,选择糯米中加入豆类、杂粮、芋头或红薯等,从而增加蛋白质,尤其是增加膳食纤维质的含量,减少粽子的相对热量,减轻胃肠消化的负担,享受美味的同时,无碍于健康。如果自制或购买“肉粽”,可选择精瘦肉,或以鸡肉、鱼肉、海鲜等,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我们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膳食纤维含量不高,建议搭配时令蔬菜、水果。
常用促消化汤茶方
山楂乌梅汤
山楂30克、乌梅15克、瘦肉100克。加水300毫升,煲30分钟以上,即可饮用。
消滞茶
山楂30克、神曲10克、麦芽30克、陈皮5克。加水300毫升,煲30分钟以上,即可饮用。(编辑 李宁 校对 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