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研究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非常及时。文章分析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问题,并基于一系列原则,结合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作者简介]蒯海章(1978—),男,南昌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99)
[基金项目]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教改课题“四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高校是我们国家进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所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构建出适应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社会青年顺利开展创新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創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主动性有所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为创业只是极少部分学生的事,无需全面铺开;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买茶蛋”,层次提不高;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就业培训。如此狭隘化的认识,存在理念误区。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人才培养工程,但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看,很多高校只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课时安排,还未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和日常教育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和发展规划还不完善。
3.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施者,是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养的开启者。目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老师大多由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兼任,这些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原则
1.主体性原则。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每个学生差异,应基于每个学生具体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避免“千人一面”,做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
2.创新性原则。相比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特别是将理论成功运用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质,采取针对性的创新,以创新教育推动创新创业实践。
3.一体化原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课堂内课堂外相衔接,学校内与学校外相结合。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课外活动开展,也要考虑校外的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
4.市场导向性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营造尽量真实的市场体验环境。在创业实践中,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受市场的洗礼。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1.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
首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科学研究处、研究生处、计划财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门参与,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的制定、统筹管理与监督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挂靠教务处。
其次,成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小组,由二级学院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和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组成。专家小组负责制定本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细则,负责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负责开展本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三,成立教研室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工作小组,根据学科特点,各专业教研室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工作导师组,负责做好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活动等。
2.构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进一步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通过充实第一课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实现从新生到毕业生,在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中,逐步贯穿创新创业理念和精神。规划不同阶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不同学年阶段,安排不同的课程,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模块学分。积极推进各教学单位教学方法、方式改革,深入推广启发、案例、讨论及仿真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和过程考核、校企双向考核方式,统筹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其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配置理论课程内容,模块化、体系化建设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另一方面,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期间,可以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和项目进行调研,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或进行相关项目实践,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必修课、选修课、课外实践指导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丰富协同育人形式。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密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积极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专业、创业就业的交叉培养。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努力搭建跨学科、跨院系和跨专业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使人才的培养由原来单学科的专业朝着多学科的专业进行转变。 3.构建务实管用的服务体系
首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主抓创业教育。具体包括:落实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组织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制定创新创业教师的引进、培养及业务培训计划;负责创业课程信息化建设;负责教材研究;负责选聘大学生创业导师专家库;负责大学生创业咨询工作;负责校友创业典型案例的搜集和宣传。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建设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其次,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在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不断加强完善他们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特别到基地合作共建单位参与专项课题研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挖掘社会资源,聘任成功企业家、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职业经理人等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或指导教师。逐步形成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创业讲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第三,積极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由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成立一站式全日制辅导站,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就业辅导,提供各类咨询和服务。组织创新创业专家和导师经常开展创业体验赛、大讲堂、优秀项目分析和评选等活动。邀请专家和企业家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交流活动,营造创客文化,搭建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
4.构建立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首先,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设创新与创业对接,集大学生创新工场、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培育创新创业实体,扶持学生建立创业团队入驻,开展创业活动。学生项目入驻基地后,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办公设备等硬件支持;设立扶持资金,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创业担保贷款服务中心,引入风险投资;在办理执照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其次,加强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强校企协同,以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生产及项目开发为主,实施“双导师”制,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实现由实训实习到实践实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校地协同,与政府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导学校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落户政府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共享园区资源,将产业园区作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提供生产经营软硬件设施与服务,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注重搭建学生竞赛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或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作品创作及各类活动。依托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延展为第二课堂的技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开展创新创业等系列模拟实战大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激发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学生社团为阵地,建立创新创业社团,发挥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引领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服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熊文瑾]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作者简介]蒯海章(1978—),男,南昌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99)
[基金项目]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教改课题“四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高校是我们国家进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所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构建出适应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社会青年顺利开展创新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創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主动性有所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为创业只是极少部分学生的事,无需全面铺开;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买茶蛋”,层次提不高;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就业培训。如此狭隘化的认识,存在理念误区。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人才培养工程,但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看,很多高校只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课时安排,还未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和日常教育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和发展规划还不完善。
3.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施者,是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养的开启者。目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老师大多由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兼任,这些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原则
1.主体性原则。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每个学生差异,应基于每个学生具体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避免“千人一面”,做到“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
2.创新性原则。相比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理论,特别是将理论成功运用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质,采取针对性的创新,以创新教育推动创新创业实践。
3.一体化原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课堂内课堂外相衔接,学校内与学校外相结合。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课外活动开展,也要考虑校外的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
4.市场导向性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营造尽量真实的市场体验环境。在创业实践中,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接受市场的洗礼。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1.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
首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科学研究处、研究生处、计划财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门参与,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的制定、统筹管理与监督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挂靠教务处。
其次,成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小组,由二级学院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和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组成。专家小组负责制定本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细则,负责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负责开展本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三,成立教研室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工作小组,根据学科特点,各专业教研室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工作导师组,负责做好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活动等。
2.构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进一步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通过充实第一课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实现从新生到毕业生,在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中,逐步贯穿创新创业理念和精神。规划不同阶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不同学年阶段,安排不同的课程,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模块学分。积极推进各教学单位教学方法、方式改革,深入推广启发、案例、讨论及仿真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和过程考核、校企双向考核方式,统筹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其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配置理论课程内容,模块化、体系化建设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另一方面,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期间,可以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和项目进行调研,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或进行相关项目实践,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必修课、选修课、课外实践指导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三,丰富协同育人形式。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密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积极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专业、创业就业的交叉培养。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努力搭建跨学科、跨院系和跨专业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使人才的培养由原来单学科的专业朝着多学科的专业进行转变。 3.构建务实管用的服务体系
首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主抓创业教育。具体包括:落实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组织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制定创新创业教师的引进、培养及业务培训计划;负责创业课程信息化建设;负责教材研究;负责选聘大学生创业导师专家库;负责大学生创业咨询工作;负责校友创业典型案例的搜集和宣传。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建设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其次,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在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不断加强完善他们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特别到基地合作共建单位参与专项课题研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挖掘社会资源,聘任成功企业家、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职业经理人等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或指导教师。逐步形成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创业讲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第三,積极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由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成立一站式全日制辅导站,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就业辅导,提供各类咨询和服务。组织创新创业专家和导师经常开展创业体验赛、大讲堂、优秀项目分析和评选等活动。邀请专家和企业家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交流活动,营造创客文化,搭建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
4.构建立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首先,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设创新与创业对接,集大学生创新工场、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培育创新创业实体,扶持学生建立创业团队入驻,开展创业活动。学生项目入驻基地后,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办公设备等硬件支持;设立扶持资金,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创业担保贷款服务中心,引入风险投资;在办理执照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其次,加强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强校企协同,以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生产及项目开发为主,实施“双导师”制,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实现由实训实习到实践实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校地协同,与政府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导学校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落户政府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共享园区资源,将产业园区作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提供生产经营软硬件设施与服务,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产业化,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注重搭建学生竞赛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或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作品创作及各类活动。依托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延展为第二课堂的技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素质。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开展创新创业等系列模拟实战大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激发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学生社团为阵地,建立创新创业社团,发挥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引领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服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