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艺釉上彩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ver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彩瓷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炉彩”。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1000多度窑炉中二次烧造,低温固化彩料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彩料品种多,色调丰富,纹样稍凸出,操作较釉下彩简便。但画面光亮度较差,长久使用后易磨损变色;受酸性食物侵蚀会溶出铅、镉等毒性元素。主要品种有五彩、粉彩、新彩、珐琅彩、墨彩、描金等。
  二、陶瓷釉上彩
  釉上彩介绍
  (一)釉上彩产生的年代: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二)釉上彩制作歩骤、过程: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三)釉上彩烧成的温度顺序: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四)釉上彩外表: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五)釉上彩绘分类: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六)釉上彩色料: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七)釉上彩用的调料品: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八)釉上彩技法: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三、陶瓷釉上彩的烧制
  由于行业的不同导致的陶瓷烧制温度区分类别不相同的情况:
  陶瓷行业一般分为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工艺陶瓷以及特种陶瓷几类,其各自的高、中、低烧制温度归类情况为:
  建筑陶瓷一般的划分:低温陶瓷(700℃以下),中温陶瓷(700--1200℃),高温陶瓷(1200℃以上);
  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一般划分方法为:低温陶瓷(1200℃以下),中温陶瓷(1250℃左右),高温陶瓷(1300℃以上);
  特种陶瓷就比较难说,有很低烧成温度的,也有超过1800℃烧制温度的适合高技术应用范围的特殊陶瓷。
  现着重介绍工艺陶瓷烧制,工艺陶瓷烧制分釉上和釉下烧制工艺,烧成温度也有差别,自然其烧成温度区分类别也是不相同。釉上瓷器,是建立在已经成瓷后的瓷器上再加工而成的瓷器工艺品,其中贴花瓷器又分高温陶瓷(1300℃左右)、中温陶瓷(1200℃左右)、低温陶瓷(700-800℃)烧制。
  而釉上手绘瓷器的分类比较单一,一般都是700-800℃烧制而成;极少耐高温的釉上手绘瓷器。
  而经过1300℃:高温釉,古御窑、釉下彩、釉里红等色,均为高温釉。景德镇独特烧制高温陶瓷,烧制温度1300度以上。1200℃:中温釉,古民窑常用技法1000℃:低温釉,日常餐具常以低温烧成,成本低廉,易于批量生产。950℃:釉中彩,常用于釉中青花嵌金二次烧结的专用技法。900℃:浮雕金,在1300℃高温釉面,以千足金水施以浮雕金技法,国际标准含量12%-18%,不易氧化,历久如新。800℃以下:称色料,器表类瓷非瓷,类釉非釉,称之为色料。500℃:玻璃金烧成温度,与玻璃质辅料混合烧制,金层含量约5%-9%,易氧化,不耐磨。400℃-600℃:烤花仿釉,当代常以色料喷涂、印花处理俗称烤花玻璃涂料,施于透明白釉,仿红黄瓷器及金边诸色均可乱真。
  高温陶瓷日常领域:在日用与工艺收藏瓷中,高温瓷指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的釉彩,我国古代的釉下青花、釉里红等传统瓷器,均为高温制成。陶瓷釉质是二氧化硅稳定的三角锥形化学键结构,只有在1250℃以上,方会出现分子层面的变化,使着色剂稳定的置于分子结构以内。因此,高温瓷在色泽、色彩、材质致密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清末明初的学堂乐歌,这一时期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期。“学堂乐歌是中国走向‘现代性’的第一预示性标志”,它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由于学科属性尚不清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尚不明确及收到功利主义影响等问题,当时的美学发展是徘徊不定的,但同样,学堂乐歌不容置疑的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正是这些徘徊与受当时社会因素所产生的迷茫,才有了之后的探索、揭
期刊
摘要:《巴蜀之画》是由黄虎威先生采用六首简单却很有代表性的四川民歌所创作的钢琴组曲,组曲中的每首小曲都像一幅风景画或风俗画,《空谷回声》在该组曲的第二首小曲,独具风味与艺术魅力。本文结合笔者所学文化知识和钢琴演奏技巧的理解,对《空谷回声》的进行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空谷回声》;曲式结构;演奏技巧  《巴蜀之画》六首钢琴组曲组成,分别为:《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
期刊
摘要:中国现代行进管乐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30多年的时间,经过三十多年的推广与实践,管乐界同仁,包括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有识之士已经逐步认识到了管乐,特别是在进行管乐的推广、发展的重要性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将以中国行进管乐为中心,简单论述其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与意义。  关键词:管乐;行进管乐  管乐,在我国分为民族管乐和西洋管乐,西洋管乐以乐队的形式传入我国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行进管乐
期刊
历史的烟雨迷蒙了千年,是谁一袭云裳摇曳了舞姿,有谁的梦境归于远方,她们每一个不经意的转身都让人几度梦回,穿过烟雨雾岚,岁月轮回。  —题记  昭君音  “没有人看到过你绝色的姿容,  却没有人怀疑过你的美,  ……你是汉室的一种长矛和一种弯刀,  抵御异族男儿的野心,  避免生灵涂炭的破裂。”  汉室的软弱是热血儿女们的悲剧,只能是羸弱的女子去扭转时代的悲剧。  不在有什么言语,昭君、像一把锋利的
期刊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当代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讲解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建构开放的教学课堂,有效的渗透应用意识、指导推理交流、形成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良好习惯;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有了提升。而就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会为培养
期刊
摘要:古代诗词中对春景描写的很多,或润雨无声,或灿烂如火,或萋萋别离,或春愁无限,或春恨悲伤,我们可以看到春草绵绵,春柳依依,春鸟啼鸣,春思辗转。诗人的情感大多都是通过春的颜色、声音、形态、触感描写,借助春草、春啼、春柳这些特定意象,来抒发春喜、春愁、春伤和春恨的丰富情感。本文主要从古代诗词中对春景描写的表现手法上进行艺术分析,着重探索抒发诗人内心丰富情感的路径。  关键词:诗词;春景;描写;探析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形态、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并对我校14级学生三年的体质健康统计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体育工作的重点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职中生;体质健康;分析;对策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测试及测试数据的上报、管理工作,我校于2010
期刊
摘要: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的出土带我们走进了尧舜禹的时代,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黑陶被发掘,其黑陶中的极品“蛋壳陶杯”,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应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参考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值得让我们深入探究。  关键词:龙山蛋壳陶;造型装饰;艺术风格  一、引言  陶
期刊
摘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体现出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美术实践,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
期刊
摘要:时下,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化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热词,诸如“伐开心”,“木有”等各具特色。于是有心的译者开始对这些网络热词进行了翻译。笔者针对这点,分析前人的翻译,旨在总结出当下网络热词翻译的策略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网络热词;翻译策略;网络热词特点  一、网络热词的特点  1.网络热词具有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形式的不同上,而形式不同主要体现在来源的不同。例如,“5555555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