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日本官方档案中的西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日本政府对西沙群岛主权的归属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认为西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日商在西沙群岛盗采磷矿时,日本政府在承认西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的前提下,暗中操纵日商,实施经济渗透.1932年1月,法国非法提出对西沙群岛主权的声索.日本政府认为法国的主张依据不足,西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日本外务省外交档案对此有详细记录.整理、分析20世纪前期日本官方档案中关于西沙群岛的记载,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西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历史脉络,而且有助于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
其他文献
《大风歌》影响深广,文似浅显,然而后世注家从文义到诗句以及关键语词理解均有不同.以史解诗,知人论世,可以发现《大风歌》思想内涵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体制下家天下统治与群臣之间永远不可能消解的博弈制度之困.《大风歌》情感冲突激烈,充满了高度的情感张力.其思想的深刻与情感的复杂、激烈共同造就了《大风歌》的文学价值.也因其创作语境、作者身份与经历的不可复制性而成为诗坛绝响.
“去文字化”的短视频不仅推动了表达的平民化与大众化,还开创了数字化生存的新实践.对于乡村民众而言,流览乡村短视频已成为其日常生活实践的新方式.借助乡村短视频建构的日常生活空间,使得游弋在媒介社会边缘的乡民获得了自我言说的可能,乡村故事的叙述样态逐渐变得多元、立体.从叙事逻辑上来看,乡村短视频的生产者坚守主位式话语,动用身体符号来推动叙事表达,更通过情感运作来强化叙事效果,使得长期处于“他视”境遇下的乡民得以完成自我呈现.从意义指向上来看,乡村短视频在对符号与情感双重消费的过程中,实现了群体身份的再生产;在
法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法国职业教育重视职业导向、强调“社会化”、突出实用性;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类型多样,注重特色发展,满足不同学习者需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235”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借鉴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实践,可以大力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形象,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纠正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创建类型多样的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普及步伐;完善职业教育序列,实现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唐文治先生一生撰述极丰,虽经多次整理,但学界目前研究成果中对其作品的著录仍不免有所遗漏.近从民国报纸及图书中新见唐文治先生所撰序文及颂辞、诗作等共十一种,其中《〈民国新教科书·化学〉序》是以四言韵文的形式介绍王兼善所编化学教科书,《〈上海求学指南〉序》一文以伯乐、匠石之喻强调学生教育与择校的重要性,其余诸篇或介绍新出书刊,或呼吁赈济灾民,均是唐文治先生在民国时期不可忽略之作品.另有《〈外家纪闻〉序》《默禅〈画系〉弁言》两文虽为学界所著录,但文中所涉娄东太原王氏之史料,及唐文治与汪曾武、王书二人交往之情形亦
晚明以来,海南渔民在西、南沙岛礁长时段的渔业实践中,产生了以《更路簿》为指引的航海指南.移民数量决定着南海岛礁开发程度,晚明至清代早期,西沙东部海域渔民约100人;清中期,西沙海域并向南沙推进,约500人规模;民国之后南沙深度开发,数量在700~1000人.系统梳理渔民岛礁生活实况及其在抗击外国侵略者行为等,对完善南海维权的民间证据大有助益.
在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从技术创新的内生和外延两种视角出发,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运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不仅有助于企业通过内生方式获取创新水平的提升,还有利于企业投资的多样化与便利化,进而帮助其通过外延的方式获取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在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中的内生式创新效应更为明显,相反,在国有企业及大规模企业中的外延式创新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
新时代提振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弱化的现实困境主要源于高校育人功能的淡化与缺失、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学生文化内化式微以及文化践行自觉性弱.提振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当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育人因素,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近代是中国从天下观向主权观的转型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对以主权和国家为中心的一系列概念的认知和诠释,更体现在国家主权观念觉醒之后对国家的集体认知感增强和主权教育的实施.南海作为近代中国国家观确立的重要体现,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外部面对列强在南海的扩张与侵略,内部面对国民南海基本常识的了解较少和主权意识淡薄.经过“东沙岛交涉事件”“琼崖热血青年誓保西沙群岛运动”“九小岛事件”和“国民政府进驻西南沙群岛”等事件的刺激和影响,近代中国南海主权教育历经萌芽、发展、成熟,最终走向完善.通过加强南海主权教育,有效
在现象学哲学对主体、认知、技术关系的反思中,"身体"作为"主体"的"认知"能力逐渐被重新发现,"身体"的"技术感知"现象凸显.当代数字技术进一步表明,人类的创造技术本质上可谓力图超越身体局限的"感官技术",技术的历史就是不断完善的"感官技术"史.有什么样的"感官技术",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形态.本文从"感官技术"的角度重新考察艺术、感知、技术的关系,探究技术要素的革命对艺术形态演变的影响,通过梳理身体感官技术与身体艺术(乐舞—戏剧)、感官媒介技术与符号媒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文学、影像艺术、传感技术与虚拟
吴孟复先生著《桐城文派述论》一书至少有三个方面最为紧要:一则辨明对桐城文派之误读;二则阐明桐城文之真价值;三则表达学术自信之真态度.《桐城文派述论》一书在文学学派研究、学术史研究、文章学研究诸方面均具有显而易见的拓新意义.《桐城文派述论》不仅可以看作“桐城派”研究的第一部专史性的著述,同时也可以看作文章学建构方面颇为重要的一部拓新性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