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冯小刚与张艺谋都是很有个性风格的中国导演,《英雄》、《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让他们把各自的电影事业推向又一个高峰,而在《夜宴》与《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们却留下了一些遗憾,对经典故事的效仿,而不是翻拍,使各自影片陷入了一个怪圈。
关键词 冯小刚 张艺谋 《夜宴》 《满城尽带黄金甲》
冯小刚与张艺谋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像《天下无贼》、《英雄》、《十面埋伏》这样的大制作电影,无论是从制作上还是从主题上,都可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奇迹。冯小刚的贺岁片曾让中国观众如痴如醉,在嘻哈怒笑间表现的是深刻的现实主题,经典的对白成为了时代的符号。张艺谋的电影又备受影评者的青睐,其对中国文化的思考鲜明地体现出东方色彩,成为了东方文化的诠释者与发言人。
但看了《夜宴》和《满城近代黄金甲》之后,有一种怏怏的感觉,两部电影既没有忠实于原著,又对原著有过多的情节效仿,从中我们也看出了导演在叙述故事能力方面的欠缺,或者说影片缺少成熟高明的编剧。不知是两位导演的失误,还是他们有意为之,用一个大成本作成一场“模仿秀”。电影不像是所有的素材集中围绕着主题,倒像是很多游离的主题萦绕着素材。也许这与冯小刚太急切要闯入国际及张艺谋欲实现让巩丽当一把皇后的允诺心理有关,他们把影响巨大大家都熟知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曹禺的《雷雨》情节搬上荧幕。这一方面可能会吸引一些《哈姆雷特》与《雷雨》的影迷。但同时却消解了这两部电影独立的审美价值与主题深度。
《在宴》
其实《天下无贼》虽为贺岁片,在给观众视觉冲击的同时,却有着足够深的可供人文解读的主题,从各方面来讲都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典之作。其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悬念,警醒般的反讽足以引起观众的思考。这里既有时代的批判性,又有哲学的反思性。且符合东方人的审美。那是一个在灿烂的阳光下“别样”的世界,那是一场关于“毁灭”与“拯救”的命题,那是一首让人怀念的、忧伤的、凄美的、让人震撼的人性之歌。叙事如流水般自然流畅:画面(特别是黑白色切换及定格的运用)、对白(可称句句经典)、音乐(灵魂融入骨髓里)都足以产生惊心的震撼。而《夜宴》中这一切再也找不到了,整体感受是做作有余,内蕴不足,不是点到即止而是表达错位。莎翁表现的是人的性格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更是理想的悲剧,而《夜宴》贝U更像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对女性女权问题的探讨,对人性善变的诠释。因为有太多的依葫芦画瓢效仿,所以消解了主题的深刻性,冯小刚把一个盛大的宫廷人性夜宴叙述成了一个《哈姆雷特》,这是他的失败。
《夜宴》中有很多失误,这些失误造成无以挽回的精心设计的徒劳。
第一个失误,选材上不应以观众熟悉的《啥姆雷特》为参照。《哈姆雷特》的国内外影响就如同耀眼的骄阳,再明亮的星星放到太阳的光辉里,都会失去光亮,所以《夜宴》再深的主题,在《哈姆莱特》的影子下都会被消解。尤其是那个王子,太单薄了。
第二个失误,不应诗意叙述。这不适合宫廷历史题材。《夜宴》中的画面、武打动作很美。但仍旧是东方的飘逸之美。甚至可以说与《十面埋伏》、《英雄》中的打斗差不多。但张艺谋用意是想撕毁一个民间追寻的梦(性情纯然、生命烂漫的小妹的梦。心性纯洁、义胆柔肠的飞雪的梦)。而《夜宴》不是,《夜宴》是一个重大的严肃的历史命题,所以才造成视觉情感上的错位与扭曲:恐惧不够、算计不足、悲情不深。模糊淡化了主题。
第三个失误,精心设计的对白过火,与情境显得格格不入。冯小刚的“对白”可称一绝,《手机》中有很多经典,《天下无贼》中语言都极其精辟、自然。而《夜宴》中每一句台词都精心设计,但太多太过就做作了,让观众感到是在看戏,很假,不能投入到情境中去。如婉后(章子怡饰)生硬的对历帝(葛优饰)说出:“让我改口很难,叔叔”。如婉后对无鸾(吴彦祖饰)歇了一口气才说完的那个大长句:“不要用这样的尖酸刻薄的语言和一个无助的女人说话”(也可能与演员表演有关):如卖毒药的老头儿与无鸾和婉后对话中苍白地重复那句:“比那包毒药更毒的是人心”等等。这些能突出剧情内涵和映衬人物性格,但有明显的表演痕迹,不能很好的融入情节,所以看《夜宴》倒像是在看一部戏剧,夸张有余,内蕴不足。
第四个失误。抬高艺术性,造成表达不清。影片多次运用“声画分立”,而没有给出预期镜头。造成叙事逻辑的含混。《十面埋伏》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符合情感的逻辑,我们知道这是艺术片。而《夜宴》是历史片,老王的面具流泪观众尚可原谅,但几次“声画分立”却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一次是历帝与婉后在床上时,无鸾进入宫殿所在的位置:一次是婉后与无鸾在宫殿对话时,历帝所在的位置:一次是殷氏父子对话时,婉后所在的位置。观众知道这是平行发展的。但关键是想看清楚位置。而这里偏就不清楚,当然经过观众费力地仔细分析会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但这不是观众所期望的。这犯了商业片的大忌,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使观众产生厌烦或逆反心理。
第五个失误。煽情不足,缺少震撼的力量。《夜宴》中的隐喻象征很多。如历帝手中常拿的玉(女性)和金剑(男权与王权),片头的蝎子(人心)、片中的面具(权术)和片尾的茜素红(人性)等等。然而,剧中的煽情不够,震撼不强。历帝的死徒劳了,尽管他贪心地想“鱼”与“熊掌”兼得:无鸾之死很荒唐。是效仿哈姆雷特的需要:即使是青女的死也没有得到观众的同情,相反引起的是厌恶,她反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死有余辜”者。结局婉后的死仍然象征味儿太浓,失手的茜素红(贪欲的徒劳)、飞来的越女剑(争斗的延续),客观升发出的仅仅是“女性的不易”的体悟。《夜宴》看完了,也便完了,相反如果婉后不死,观众倒奇怪了,因为中国历史上除了武则天还没听说有哪个女皇帝。这就不如《天下无贼》中王薄(刘德华饰)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自己妻子和孩子幸福的一生来得震撼。王丽那狼吞虎咽地吃东西时眼中流出的泪。让我们再次体味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和对丈夫的感激与怀念。
另外,《夜宴》音乐虽然很幽怨,但没有敲在观众的心坎上,所以达不到《无间道》《十面埋伏》、《天下无贼》中音乐把灵魂渗透到骨髓里的那种揪心的效果。
冯小刚把莎翁的经典故事、张艺谋的诗意叙述、陈凯歌的精英意识和自己的精辟对白等多方优点结合到一起,却组成了一个“四不像”。这就使得《夜宴》变成了一匹华丽的锦缎、一张昂贵的锡箔,虽扣金铆玉,却仍是一个平面,没有声响,没有血肉,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夜宴》也成了商业不商业,艺术不艺术,历史不历史,武侠不武侠的影片了。各方面均不尽人意。让观众原有的期待化为一场空。
《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的武侠片《英雄》和《十面埋伏》上映后,虽遭到多方恶评,但其成功之处还是有目共睹的:深刻的主题精神。浓重的文化色彩。如诗如画的诗意叙述,让观众看到这是两部经典的东方电影《英雄》中在英雄的黄金时代注定会有东方式的大义的悲壮的英雄;《十面埋伏》中从人为的埋伏到命运的埋伏,小人物的结局是注定的无助与彷徨。《英雄》可以看作儒、道、法、墨的相生相克及东方文化核心精神的完美阐释:《十面埋伏》的主题可以上升到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不管是《英雄》中当飞雪从临死的如月口中得知真相(心爱的夫君没有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后。从其玉剑上滴下的那“一滴血”。及残剑与无名决斗中奋不顾身心灰意冷地拭去溅到飞雪脸颊上的那“一滴水”,还是《十面埋伏》中小妹临死之前那象征生机盎然的绿色(小妹的绿衫与绿竹)和象征生命绚烂的灿烂金秋。及刘、金捕头决斗时那象征天寒地彻的。八月飞雪”的那种含蓄。不管是《英雄》中小妹远远望着心爱的主人与飞雪双双殉情而无法阻止时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是《十面埋伏》中刘捕头看到小妹誓死之志后的心灰意冷凄悲无奈欲哭无泪的摇曳身姿,那“无声胜有声”的手法,都是典型的东方的“有余不尽”的美学、哲思。所以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被称之为“诗意叙述”当之无愧,震撼之余让人久久回味,其主题的深邃,内蕴的深远,意象的隽永,情感的收放。都是无人可及。而《满城尽带黄金甲》则不再是和润清丽,而是表现得有点铺张晦涩。
《满城尽带黄金甲涮情过似于《雷雨》。没有看就已经知道大致的情节了,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的,就是《雷雨》作为中国的现代经典,外国人不一定都熟悉,不像中国人熟悉《哈姆雷特》那样,所以其在国外还是有吸引力的,这也就促成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成功和注定《夜宴》的失败。
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影片的软肋,就是题材的选定和编剧上。
一、剧本的选择处理上,情节是效仿于《雷雨》,而主题又不忠实于《雷雨》。
对不懂《雷雨》观众来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雷雨》,相仿的情节与人物关系,把一个家庭悲剧搬到了古代社会,但实质这一搬就把一个含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集于一身的“人性悲剧”变成了单一的“历史悲剧”。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没了。复杂的心灵挣扎没了,时代的特殊性也变成了千年不变的“历史”。一切的人性的“个”都变作了历史的“类”,而观众偏又把其与《雷雨》联结起来,弄得是阴不阴、阳不阳。
二、潜台词太多,铺垫交待不足,隐含过深。
《英雄》中飞雪剑上滴下的那“一滴血”,随后是纷纷而下的黄叶,突然间,变成了红色簌簌而落,我们可以领会到那是飞雪此时的心境,仿佛心在滴血,天地一下子就变了颜色。溅到飞雪额上的那“一滴水”,在高手决斗中也没能被残剑忽略,所以当他飞出战圈全心全意地为飞雪擦拭的时候,他的心早巳与飞雪去了(死了),哪还顾及什么名利生死。《十面埋伏》中那完全融入自然绿色中的小妹,那“灿烂的金秋”正是小妹向往的“风一般的日子”、“田野烂漫处”,而“八月飞雪”让我们真感到了命运的残酷,这种风雪之寒尤不足抵决斗中人物的内心之寒,那种惨酷与凄悲真是感天动地。含蓄但不晦涩,不符合生活逻辑但符合情感逻辑。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一方面观众仍沉浸在《雷雨》的情节当中,另一方面又不知为什么人物的结局发生变化了,而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潜台词。老王与王后都洞悉一切,所以结局是历史的必然。特别是三王子“兵变”,很多观众还硬找他与蒋婵的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影片中根本就找不到这种暗示,当他晓得其他人的关系后,只是为了夺权。由于交待隐讳,造成很多理解上的误区。
三、影片历史反思更多,人性刻划较少。感染力量相对减弱。
《雷雨》中叙述的是生活。生活的震撼,生活中的观众能看懂,但《黄金甲》是历史。历史的故事,不懂历史的观众很难读懂。而这里刻画的人物又存在脸谱化的倾向。人文内涵太少,人性复杂的东西表现得不够。人性的挣扎很刻板(二王子稍丰满些),主人公代表的是典型的共性必然,而缺乏复杂的个性挣扎。所以周朴园的变化符合人性,而老王的举止完全是历史行为。繁漪的反抗完全是人性的,而王后的反抗被剪辑成野心家的阴谋。《雷雨》是柔性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刚性的。刚性的电脑特技大场面交锋很有气势,但“人味”少了点,心里铺设不足,刻画缺乏人性。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悲剧力量或者叫感染力量就无法与《十面埋伏》、《英雄》旧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客观烘托出的是冷漠与血腥,而非残酷与迷惑。曹禺《雷雨》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残酷。残酷到了极致(父亲无意中点破谜底——兄妹乱伦,结果一夜间三个孩子死去,一个儿子出走,两个夫人疯掉,只剩一个孤零零的老人让孤独悔恨啃噬着灵魂),这一点倒像《十面埋伏》那惨无人寰的无奈与《英雄》那慷慨悲歌式的怆凉。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是《雷雨》的情节,但并非《雷雨》的主题。《雷雨》的主题是压抑、是迷惑、是残酷、是心灵的交锋。而《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探讨一个传统的千年难变的历史命题。我们撇开《雷雨》看,《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好作品,但与《雷雨》联系起来,就不好说了。
《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大成本的制作。却同样都是效仿之作,但他们都不像是在叙述着什么,倒像是在描写什么。整体上给人的感觉仍是怏快的,美中似有不足,兴奋之余总有一丝缺憾。
关键词 冯小刚 张艺谋 《夜宴》 《满城尽带黄金甲》
冯小刚与张艺谋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像《天下无贼》、《英雄》、《十面埋伏》这样的大制作电影,无论是从制作上还是从主题上,都可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奇迹。冯小刚的贺岁片曾让中国观众如痴如醉,在嘻哈怒笑间表现的是深刻的现实主题,经典的对白成为了时代的符号。张艺谋的电影又备受影评者的青睐,其对中国文化的思考鲜明地体现出东方色彩,成为了东方文化的诠释者与发言人。
但看了《夜宴》和《满城近代黄金甲》之后,有一种怏怏的感觉,两部电影既没有忠实于原著,又对原著有过多的情节效仿,从中我们也看出了导演在叙述故事能力方面的欠缺,或者说影片缺少成熟高明的编剧。不知是两位导演的失误,还是他们有意为之,用一个大成本作成一场“模仿秀”。电影不像是所有的素材集中围绕着主题,倒像是很多游离的主题萦绕着素材。也许这与冯小刚太急切要闯入国际及张艺谋欲实现让巩丽当一把皇后的允诺心理有关,他们把影响巨大大家都熟知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曹禺的《雷雨》情节搬上荧幕。这一方面可能会吸引一些《哈姆雷特》与《雷雨》的影迷。但同时却消解了这两部电影独立的审美价值与主题深度。
《在宴》
其实《天下无贼》虽为贺岁片,在给观众视觉冲击的同时,却有着足够深的可供人文解读的主题,从各方面来讲都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典之作。其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悬念,警醒般的反讽足以引起观众的思考。这里既有时代的批判性,又有哲学的反思性。且符合东方人的审美。那是一个在灿烂的阳光下“别样”的世界,那是一场关于“毁灭”与“拯救”的命题,那是一首让人怀念的、忧伤的、凄美的、让人震撼的人性之歌。叙事如流水般自然流畅:画面(特别是黑白色切换及定格的运用)、对白(可称句句经典)、音乐(灵魂融入骨髓里)都足以产生惊心的震撼。而《夜宴》中这一切再也找不到了,整体感受是做作有余,内蕴不足,不是点到即止而是表达错位。莎翁表现的是人的性格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更是理想的悲剧,而《夜宴》贝U更像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对女性女权问题的探讨,对人性善变的诠释。因为有太多的依葫芦画瓢效仿,所以消解了主题的深刻性,冯小刚把一个盛大的宫廷人性夜宴叙述成了一个《哈姆雷特》,这是他的失败。
《夜宴》中有很多失误,这些失误造成无以挽回的精心设计的徒劳。
第一个失误,选材上不应以观众熟悉的《啥姆雷特》为参照。《哈姆雷特》的国内外影响就如同耀眼的骄阳,再明亮的星星放到太阳的光辉里,都会失去光亮,所以《夜宴》再深的主题,在《哈姆莱特》的影子下都会被消解。尤其是那个王子,太单薄了。
第二个失误,不应诗意叙述。这不适合宫廷历史题材。《夜宴》中的画面、武打动作很美。但仍旧是东方的飘逸之美。甚至可以说与《十面埋伏》、《英雄》中的打斗差不多。但张艺谋用意是想撕毁一个民间追寻的梦(性情纯然、生命烂漫的小妹的梦。心性纯洁、义胆柔肠的飞雪的梦)。而《夜宴》不是,《夜宴》是一个重大的严肃的历史命题,所以才造成视觉情感上的错位与扭曲:恐惧不够、算计不足、悲情不深。模糊淡化了主题。
第三个失误,精心设计的对白过火,与情境显得格格不入。冯小刚的“对白”可称一绝,《手机》中有很多经典,《天下无贼》中语言都极其精辟、自然。而《夜宴》中每一句台词都精心设计,但太多太过就做作了,让观众感到是在看戏,很假,不能投入到情境中去。如婉后(章子怡饰)生硬的对历帝(葛优饰)说出:“让我改口很难,叔叔”。如婉后对无鸾(吴彦祖饰)歇了一口气才说完的那个大长句:“不要用这样的尖酸刻薄的语言和一个无助的女人说话”(也可能与演员表演有关):如卖毒药的老头儿与无鸾和婉后对话中苍白地重复那句:“比那包毒药更毒的是人心”等等。这些能突出剧情内涵和映衬人物性格,但有明显的表演痕迹,不能很好的融入情节,所以看《夜宴》倒像是在看一部戏剧,夸张有余,内蕴不足。
第四个失误。抬高艺术性,造成表达不清。影片多次运用“声画分立”,而没有给出预期镜头。造成叙事逻辑的含混。《十面埋伏》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符合情感的逻辑,我们知道这是艺术片。而《夜宴》是历史片,老王的面具流泪观众尚可原谅,但几次“声画分立”却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一次是历帝与婉后在床上时,无鸾进入宫殿所在的位置:一次是婉后与无鸾在宫殿对话时,历帝所在的位置:一次是殷氏父子对话时,婉后所在的位置。观众知道这是平行发展的。但关键是想看清楚位置。而这里偏就不清楚,当然经过观众费力地仔细分析会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但这不是观众所期望的。这犯了商业片的大忌,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使观众产生厌烦或逆反心理。
第五个失误。煽情不足,缺少震撼的力量。《夜宴》中的隐喻象征很多。如历帝手中常拿的玉(女性)和金剑(男权与王权),片头的蝎子(人心)、片中的面具(权术)和片尾的茜素红(人性)等等。然而,剧中的煽情不够,震撼不强。历帝的死徒劳了,尽管他贪心地想“鱼”与“熊掌”兼得:无鸾之死很荒唐。是效仿哈姆雷特的需要:即使是青女的死也没有得到观众的同情,相反引起的是厌恶,她反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死有余辜”者。结局婉后的死仍然象征味儿太浓,失手的茜素红(贪欲的徒劳)、飞来的越女剑(争斗的延续),客观升发出的仅仅是“女性的不易”的体悟。《夜宴》看完了,也便完了,相反如果婉后不死,观众倒奇怪了,因为中国历史上除了武则天还没听说有哪个女皇帝。这就不如《天下无贼》中王薄(刘德华饰)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自己妻子和孩子幸福的一生来得震撼。王丽那狼吞虎咽地吃东西时眼中流出的泪。让我们再次体味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和对丈夫的感激与怀念。
另外,《夜宴》音乐虽然很幽怨,但没有敲在观众的心坎上,所以达不到《无间道》《十面埋伏》、《天下无贼》中音乐把灵魂渗透到骨髓里的那种揪心的效果。
冯小刚把莎翁的经典故事、张艺谋的诗意叙述、陈凯歌的精英意识和自己的精辟对白等多方优点结合到一起,却组成了一个“四不像”。这就使得《夜宴》变成了一匹华丽的锦缎、一张昂贵的锡箔,虽扣金铆玉,却仍是一个平面,没有声响,没有血肉,没有生命,没有灵魂。《夜宴》也成了商业不商业,艺术不艺术,历史不历史,武侠不武侠的影片了。各方面均不尽人意。让观众原有的期待化为一场空。
《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的武侠片《英雄》和《十面埋伏》上映后,虽遭到多方恶评,但其成功之处还是有目共睹的:深刻的主题精神。浓重的文化色彩。如诗如画的诗意叙述,让观众看到这是两部经典的东方电影《英雄》中在英雄的黄金时代注定会有东方式的大义的悲壮的英雄;《十面埋伏》中从人为的埋伏到命运的埋伏,小人物的结局是注定的无助与彷徨。《英雄》可以看作儒、道、法、墨的相生相克及东方文化核心精神的完美阐释:《十面埋伏》的主题可以上升到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不管是《英雄》中当飞雪从临死的如月口中得知真相(心爱的夫君没有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后。从其玉剑上滴下的那“一滴血”。及残剑与无名决斗中奋不顾身心灰意冷地拭去溅到飞雪脸颊上的那“一滴水”,还是《十面埋伏》中小妹临死之前那象征生机盎然的绿色(小妹的绿衫与绿竹)和象征生命绚烂的灿烂金秋。及刘、金捕头决斗时那象征天寒地彻的。八月飞雪”的那种含蓄。不管是《英雄》中小妹远远望着心爱的主人与飞雪双双殉情而无法阻止时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是《十面埋伏》中刘捕头看到小妹誓死之志后的心灰意冷凄悲无奈欲哭无泪的摇曳身姿,那“无声胜有声”的手法,都是典型的东方的“有余不尽”的美学、哲思。所以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被称之为“诗意叙述”当之无愧,震撼之余让人久久回味,其主题的深邃,内蕴的深远,意象的隽永,情感的收放。都是无人可及。而《满城尽带黄金甲》则不再是和润清丽,而是表现得有点铺张晦涩。
《满城尽带黄金甲涮情过似于《雷雨》。没有看就已经知道大致的情节了,不过有一点还是可以的,就是《雷雨》作为中国的现代经典,外国人不一定都熟悉,不像中国人熟悉《哈姆雷特》那样,所以其在国外还是有吸引力的,这也就促成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成功和注定《夜宴》的失败。
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影片的软肋,就是题材的选定和编剧上。
一、剧本的选择处理上,情节是效仿于《雷雨》,而主题又不忠实于《雷雨》。
对不懂《雷雨》观众来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雷雨》,相仿的情节与人物关系,把一个家庭悲剧搬到了古代社会,但实质这一搬就把一个含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集于一身的“人性悲剧”变成了单一的“历史悲剧”。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没了。复杂的心灵挣扎没了,时代的特殊性也变成了千年不变的“历史”。一切的人性的“个”都变作了历史的“类”,而观众偏又把其与《雷雨》联结起来,弄得是阴不阴、阳不阳。
二、潜台词太多,铺垫交待不足,隐含过深。
《英雄》中飞雪剑上滴下的那“一滴血”,随后是纷纷而下的黄叶,突然间,变成了红色簌簌而落,我们可以领会到那是飞雪此时的心境,仿佛心在滴血,天地一下子就变了颜色。溅到飞雪额上的那“一滴水”,在高手决斗中也没能被残剑忽略,所以当他飞出战圈全心全意地为飞雪擦拭的时候,他的心早巳与飞雪去了(死了),哪还顾及什么名利生死。《十面埋伏》中那完全融入自然绿色中的小妹,那“灿烂的金秋”正是小妹向往的“风一般的日子”、“田野烂漫处”,而“八月飞雪”让我们真感到了命运的残酷,这种风雪之寒尤不足抵决斗中人物的内心之寒,那种惨酷与凄悲真是感天动地。含蓄但不晦涩,不符合生活逻辑但符合情感逻辑。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一方面观众仍沉浸在《雷雨》的情节当中,另一方面又不知为什么人物的结局发生变化了,而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潜台词。老王与王后都洞悉一切,所以结局是历史的必然。特别是三王子“兵变”,很多观众还硬找他与蒋婵的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影片中根本就找不到这种暗示,当他晓得其他人的关系后,只是为了夺权。由于交待隐讳,造成很多理解上的误区。
三、影片历史反思更多,人性刻划较少。感染力量相对减弱。
《雷雨》中叙述的是生活。生活的震撼,生活中的观众能看懂,但《黄金甲》是历史。历史的故事,不懂历史的观众很难读懂。而这里刻画的人物又存在脸谱化的倾向。人文内涵太少,人性复杂的东西表现得不够。人性的挣扎很刻板(二王子稍丰满些),主人公代表的是典型的共性必然,而缺乏复杂的个性挣扎。所以周朴园的变化符合人性,而老王的举止完全是历史行为。繁漪的反抗完全是人性的,而王后的反抗被剪辑成野心家的阴谋。《雷雨》是柔性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刚性的。刚性的电脑特技大场面交锋很有气势,但“人味”少了点,心里铺设不足,刻画缺乏人性。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悲剧力量或者叫感染力量就无法与《十面埋伏》、《英雄》旧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客观烘托出的是冷漠与血腥,而非残酷与迷惑。曹禺《雷雨》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残酷。残酷到了极致(父亲无意中点破谜底——兄妹乱伦,结果一夜间三个孩子死去,一个儿子出走,两个夫人疯掉,只剩一个孤零零的老人让孤独悔恨啃噬着灵魂),这一点倒像《十面埋伏》那惨无人寰的无奈与《英雄》那慷慨悲歌式的怆凉。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是《雷雨》的情节,但并非《雷雨》的主题。《雷雨》的主题是压抑、是迷惑、是残酷、是心灵的交锋。而《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探讨一个传统的千年难变的历史命题。我们撇开《雷雨》看,《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好作品,但与《雷雨》联系起来,就不好说了。
《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大成本的制作。却同样都是效仿之作,但他们都不像是在叙述着什么,倒像是在描写什么。整体上给人的感觉仍是怏快的,美中似有不足,兴奋之余总有一丝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