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治疗法源于《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又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使理论更加丰富多彩。
中医治疗法则的系统化、规范化,是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按六经分证,再根据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有系统、有规律地突出主要治疗原则和方剂。继《伤寒论》之后,温病学说按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论述疾病的发展,与上述观点雷同。后世又拟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就治疗上看,前提是辨证,其后定法,方在法中,法以证出。
目前由于中西医结合的进行,使之中医的治疗法则不断更新,出现了“辨证论治”和“辨病治疗相结合的新方案”。
中医的核心——“辨证施治”,即是通过辨证得出正确结论,决定治疗方针。
关于治疗法则的选择
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方法,而相同的疾病也可以用不同方法,这里有个优选的问题,古云:“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使治疗方法选择的恰当,必须掌握、熟悉、运用这些方法。
在临床中各类疾病的出现有着种种因果,我们选择的治疗方法是要解决当前也要利于今后。40多年来我体会到中医的治疗法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以常见病为例,疼痛的病症及一些腰、腹疼痛的病人及痉挛的病人,选择外治法针灸最妥,一是迅速,二是方便行之有效,往往手到病除。1965年一徐姓男婴,患急惊风(高热惊厥),抽搐、发热,家人甚急。经针灸放血后,即刻抽止热退。这比用药及时迅速。
然而有些疾病则不适应选择外治针灸法,如黄疸、心悸,黄疸病针刺可造成血源交叉感染,心悸病人对刺激是十分敏感的,可能加重病情。
如果是扭伤,如腰椎间盘脱出,这样的疾病是中药、针灸所达不到根本疗疾作用的,须用按摩(包括西医的正复、牵引、手术)等方法治疗。
积聚可针药配合,其疗效更佳。休克、心衰、中毒等,采用西医药治疗较佳。
为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中医内治外治两法的选择问题,也是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手段的选择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医的内治外治,而舍弃西医的手段去治疗如休克、出血、外伤这类疾病,其后果是可以想像的。曾和同道挽救1例肺性病患者,当时因为是在病人家中,缺少各种医疗设备,仅用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1g静滴,配合针灸疗法,经过一夜的治疗后,病人脱险无恙。在当时治疗中既没有吸氧,也未用能量合剂和激素类药,可知针灸是起作用的,也体现了中医的独到之处。我认为中西医之间没有不可愈越的鸿沟,它们是能融合一体的。
关于中医治病的中心思想
中医治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它的中心思想是辨证地看待疾病,它的思想是整体的,措施是灵活动的。这个思想的产生是源于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木根论”一部分,内经说“察急接脉,先别阴阳”。中医治病不是见病治病,而是从整体观念上互相联系,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治疗,这样我们在临床中才能深入浅出,执简驭繁。
治疗法则的具体应用
(1)治病求本。清张隐说:“本者,本于阴阳也。”这个本不同于西医的病因,但也括所病因,因为当疾病发生时都有着不同的病因而产生不同的病性产生一定的病位,它们之间互相联系,治疗时就随着证类而变换治疗方法,而变化中的方法,归纳为一点就是调节阴阳的平衡。《内经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谓治病求本,我认为就是求阴阳平衡。
(2)治病要随和时季(时间季节)。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如《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人体对气血是有调节能力的。怎样理解人体的调节功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不外阴阳之气,而实际上阴阳是一气,阴气流行为阳,阳气凝聚为阴,如鼻息,无时不嘘,无时不吸,嘘尽生吸。而人身也为阴阳二气,以顺天时,如天的阳气渐胜,而为春夏,则人的元气外泄,阴精不足,所以夏天人的皮肤松弛,浅层血管扩张,多汗利于体温发散,所以春夏用药宜养阴,这在《内经》有记载的。
而现代研究,太阳爆炸出现黑子时,人卒死者多,十五月圆,妇女月经来潮量多,针灸放血有初三水、十八汛之说。自然界的潮汐现象对人体产生影響,是因为人体水分60%~70%受引力影响。
按季节用药是原则,但不可固执,“春夏养阴,秋冬养阳”为教条,且一季中有初中末不同,一天中也冷暖之别,早凉午热晚爽。
如有时夏天下些冰雹,这种症状不能按暑病治,治法就完全不同。
总之,时季是固定的,用药要根据天气实际寒热,医生用药要顺天为人,帮助病人以应付自然,绝不可降低对自然的应付能力。
(3)治病要有从缓从急之不同。①病的缓急主要从标本看:以正邪说,则病邪为标正气为本。②以先后或者因变来说变化的变:是病因为本,病变为标。③以新病旧病来说:新病为标,旧本为本。④以内外来说:内为本,外为标。⑤以上下来说:上为标、下为本。
譬如曾治1例喘逆病人,诊查发现以下变化,因脾、胃虚而产生湿热,这样说明脾胃虚是本,湿热是标,及湿热下注,引起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癃闭,这就是说湿热为标,而膀胱气化不利却成了标中之标,又因气化不利引起气逆上冲,发生喘促,则喘促是标是之标,层层分析,才知道脏胃虚乃是它的病棣,是它的本中之本。所以只要分清标本,从复杂中见简单,自然药到病除。
总之,面对复杂的病症,治疗应胆大心细,正如孙思邈总结62年的临床经验,云:“胆欲大心欲小,智俗圆行欲方。”在复杂的病症中,应有先后次序,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对一些难辨的病可以用药试病,抓住规律再投大剂,往往效如桴鼓。
中医治疗法则的系统化、规范化,是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按六经分证,再根据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有系统、有规律地突出主要治疗原则和方剂。继《伤寒论》之后,温病学说按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论述疾病的发展,与上述观点雷同。后世又拟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就治疗上看,前提是辨证,其后定法,方在法中,法以证出。
目前由于中西医结合的进行,使之中医的治疗法则不断更新,出现了“辨证论治”和“辨病治疗相结合的新方案”。
中医的核心——“辨证施治”,即是通过辨证得出正确结论,决定治疗方针。
关于治疗法则的选择
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方法,而相同的疾病也可以用不同方法,这里有个优选的问题,古云:“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使治疗方法选择的恰当,必须掌握、熟悉、运用这些方法。
在临床中各类疾病的出现有着种种因果,我们选择的治疗方法是要解决当前也要利于今后。40多年来我体会到中医的治疗法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以常见病为例,疼痛的病症及一些腰、腹疼痛的病人及痉挛的病人,选择外治法针灸最妥,一是迅速,二是方便行之有效,往往手到病除。1965年一徐姓男婴,患急惊风(高热惊厥),抽搐、发热,家人甚急。经针灸放血后,即刻抽止热退。这比用药及时迅速。
然而有些疾病则不适应选择外治针灸法,如黄疸、心悸,黄疸病针刺可造成血源交叉感染,心悸病人对刺激是十分敏感的,可能加重病情。
如果是扭伤,如腰椎间盘脱出,这样的疾病是中药、针灸所达不到根本疗疾作用的,须用按摩(包括西医的正复、牵引、手术)等方法治疗。
积聚可针药配合,其疗效更佳。休克、心衰、中毒等,采用西医药治疗较佳。
为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中医内治外治两法的选择问题,也是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手段的选择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医的内治外治,而舍弃西医的手段去治疗如休克、出血、外伤这类疾病,其后果是可以想像的。曾和同道挽救1例肺性病患者,当时因为是在病人家中,缺少各种医疗设备,仅用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1g静滴,配合针灸疗法,经过一夜的治疗后,病人脱险无恙。在当时治疗中既没有吸氧,也未用能量合剂和激素类药,可知针灸是起作用的,也体现了中医的独到之处。我认为中西医之间没有不可愈越的鸿沟,它们是能融合一体的。
关于中医治病的中心思想
中医治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它的中心思想是辨证地看待疾病,它的思想是整体的,措施是灵活动的。这个思想的产生是源于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木根论”一部分,内经说“察急接脉,先别阴阳”。中医治病不是见病治病,而是从整体观念上互相联系,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治疗,这样我们在临床中才能深入浅出,执简驭繁。
治疗法则的具体应用
(1)治病求本。清张隐说:“本者,本于阴阳也。”这个本不同于西医的病因,但也括所病因,因为当疾病发生时都有着不同的病因而产生不同的病性产生一定的病位,它们之间互相联系,治疗时就随着证类而变换治疗方法,而变化中的方法,归纳为一点就是调节阴阳的平衡。《内经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谓治病求本,我认为就是求阴阳平衡。
(2)治病要随和时季(时间季节)。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如《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人体对气血是有调节能力的。怎样理解人体的调节功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不外阴阳之气,而实际上阴阳是一气,阴气流行为阳,阳气凝聚为阴,如鼻息,无时不嘘,无时不吸,嘘尽生吸。而人身也为阴阳二气,以顺天时,如天的阳气渐胜,而为春夏,则人的元气外泄,阴精不足,所以夏天人的皮肤松弛,浅层血管扩张,多汗利于体温发散,所以春夏用药宜养阴,这在《内经》有记载的。
而现代研究,太阳爆炸出现黑子时,人卒死者多,十五月圆,妇女月经来潮量多,针灸放血有初三水、十八汛之说。自然界的潮汐现象对人体产生影響,是因为人体水分60%~70%受引力影响。
按季节用药是原则,但不可固执,“春夏养阴,秋冬养阳”为教条,且一季中有初中末不同,一天中也冷暖之别,早凉午热晚爽。
如有时夏天下些冰雹,这种症状不能按暑病治,治法就完全不同。
总之,时季是固定的,用药要根据天气实际寒热,医生用药要顺天为人,帮助病人以应付自然,绝不可降低对自然的应付能力。
(3)治病要有从缓从急之不同。①病的缓急主要从标本看:以正邪说,则病邪为标正气为本。②以先后或者因变来说变化的变:是病因为本,病变为标。③以新病旧病来说:新病为标,旧本为本。④以内外来说:内为本,外为标。⑤以上下来说:上为标、下为本。
譬如曾治1例喘逆病人,诊查发现以下变化,因脾、胃虚而产生湿热,这样说明脾胃虚是本,湿热是标,及湿热下注,引起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癃闭,这就是说湿热为标,而膀胱气化不利却成了标中之标,又因气化不利引起气逆上冲,发生喘促,则喘促是标是之标,层层分析,才知道脏胃虚乃是它的病棣,是它的本中之本。所以只要分清标本,从复杂中见简单,自然药到病除。
总之,面对复杂的病症,治疗应胆大心细,正如孙思邈总结62年的临床经验,云:“胆欲大心欲小,智俗圆行欲方。”在复杂的病症中,应有先后次序,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对一些难辨的病可以用药试病,抓住规律再投大剂,往往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