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评述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学智先生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从事研究的《中国书法美学》是从对70年代末以来关于书法性质讨论的单质论的反思出发,确立了书法性质的多质观,并进而从多质的客体和多视角的主体相契合的基础上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论述。
  此书共分五编: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多质性;二、比较:书法在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中;三、书艺风格美与鉴赏品评;四、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概观,五、印章文化的系统构成。
  《中国书法美学》第一编的论述把书法美学研究从以往狭隘的单质论的笼罩下解脱出来,以艺术社会学、创作美学、接受美学、形式美学、主体论美学、符号论美学等一系列研究视角,对中国书法的多质性进行多向度多层面的考察和全方位的扫描。它错综地运用了哲学方法、历史方法、比较方法和系统方法,描述其历史流变,剖析其深层结构,整合其多元存在,证之以审美实例,在多层多向的立交桥的交叉点上,营建了中国书法向上下四方投射审美信息的巍峨壮观的多质美学系统。该书不仅对于书法的定义作了多质系统的论述,而且还将书法置于艺术群族中加以审视,在第二编中,论述了下列四个问题:书文互成与书法美的综合性,书画同源与书法美的造型性,书乐同归与书法美的线条性,书舞同势与书法美的符号性。这样不仅确定了书法艺术在艺术群族中的地位,而且通过比较,更为清晰地揭示了书法艺术的独特性。第三编中的第四章以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清代黄锻《二十四画品》、杨景曾《二十四书品》等传统的诗、书、画三品作为参照系,又从历代书艺鉴赏品评名著中撷取既有美学深度,又有流传广度的词语.进行理论上的蒸发,使之升华为书艺风格学概念、美学概念或书法美学范畴,构成了“新二十四书品”序列。第四编不仅是发掘、评价、弘扬历史上有价值意义的书法美学思想,而且对历史上消极的、无价值但又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书论著作也不忽视。如元明时代的《衍极》、《书法雅言》。对这种“正统的、卫道的、保守的、理学化了的复古主义书法美学”、“概观”也特辟专节予以详评,并不忽视其中合理的成分。这既是一种“复活”,尊重历史本来面目,正视矛盾;又衬托和激活了诸多有价值的书法美学思想的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美学》的特点是:1、在描述方法上努力用系统方法去把握。此方法注重构成元素和基本特征的普遍性,有利于揭示研究对象的结构本质,同时又兼顾共时性和历时性,把研究对象的现实形态分析和历史情境分析结合起来,因此就有可能超越那种只对经验事实作有序的、习惯的归纳,以研究对象作静止的、平面的描述之流风,而在多视角乃至多元观念以及既有归纳性质又有某种演绎性质的灵活情境中运用材料,驰骋才智。2、理性思辨与感性材料的结合。尽可能运用丰富的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并使之有机地纳入理论框架之中,从而发挥其互补、互证、互融乃至同在共生的积极作用,是现代理论研究尤其是视觉艺术研究应该达到地境界。3、开放性的思维框架。其表现之一是不从一个视角、一个方位、一个层面,而力求其“多”。其表現之二是大胆借鉴西方哲学美学成果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旁邻思想资源,。其表现之三是尽量从交叉的、动态的、层构互见的意义上去寻求问题之解。至于不少地方摒弃成说,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则是更直接的表现。开放性的思维框架,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获取探索性成果的重要保证,它对《中国书法美学》的魅力生成,无论在内容蕴含上还是外部形式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8
  作者简介:郭道清(1984—)男,山东临沂人。渤海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艺术
其他文献
不典型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无典型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以致患者和医师未认识到这些症状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从而不能及时做出诊断,延误治疗。随着老龄
1998年—2000年诊治18例痛风性关节炎,均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内服消痛饮,外用中药熏洗,结合西药秋水仙素等对症治疗,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郭店一号楚墓自1993年发掘至今,学界对该墓墓主人身份的讨论从未停止,且观点莫衷一是。目前学界主流观点可分为"太子之师"和"不可确知墓主为何人"两种。持"太子之师"说的学者
沉积物作为重金属污染物的源和汇,对水生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准确有效的建立沉积物的质量基准已成为当前水环境学的紧迫课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沉积物质量基准(S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