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各大高校也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更加的重视,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已经与其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然而不能简单的从大学生的就业率看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而是应该更多的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作为重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本文着重的将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高校培养方式
当前,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大众化方向發展,而相应的其就业机制也应当向双向选择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就使得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分离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劳动就业不断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激烈的求职竞争是大学生在大中城市就业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是相对偏远的地区去出现了无人问津的现象。另外,职业生涯的教育在高校教育阶段相对的欠缺,高校一般情况下只是注重了学生学识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众多的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市场需求缺少相应的分析,而其最终做出的职业规划往往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不太相符,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
1.2 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
职业素质与心理素质是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的主要表现。而对就业造成影响的职业素质则主要包括:(1)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生没有熟悉的掌握,从而无法对企业提供的职位完全胜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认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其实践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了其无法胜任难度较高的工作。因此,在其实际的就业选择时,就不能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使得其失去了得到企业赏识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其就业的质量。(2)需要加大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使其职业意识得到不断的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其对于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造成了其职业价值意识也就相对淡薄以及职业技能相对较低。同时缺乏对工作单位的认同感,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只会采用简单的方式。并且没有清晰的了解认识劳动关系的意义,最终极大地影响了其就业价值的体现。
1.3 政府调控状况
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就业市场的主要因素,政府对于就业市场的干预过多,会造成整个就业市场的调控失去平衡。而高效扩招和师资的引进是否成同比都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供给与单位的实际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差异,最终使得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不高。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充分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建立一个独立于高校与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方桥梁,从而保证了大学生在最终的实习单位选择时可用最大限度的使其利益得到保障。
2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对策
2.1 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毕业生合理的薪酬水平
薪资要求过高是目前存在于大多数大学生求职时的现象,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对于这样一部分大学生就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求职的过程中应当对于薪资的要求保持合理的预期,将未来的发展与自身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而不是一味的对薪资提出过高的要求,避免失去了其就业的大好机会。当然,又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对于薪资要求却是一味的降低。经过了金融危机与就业市场的低迷之后,使得大学生在进行求职时对于薪资的预期也变得越来越理性,通过专业的市场调查后发现,大学毕业生的薪资需求正在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当然,虽然大学生的薪资预期在不断的降低,但是相比较而言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资则更低。就这种情况而言,对于用人单位进行招聘时应当遵守的劳动法规,政府部门应当进行相应的监督,从而可以充分的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国家薪酬的调查制度应当尽快的建立并规范,使其可以及时准确的发布相关的信息,从而可以使相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保持准确的定位。
2.2 高校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着盲目的随大流现象,从这也可以看出其对于职业目标的不明确,缺乏对于自身职业的系统规划。虽然大学生的求职活动一般是在其毕业的前夕,然而这就更加需要其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自身的规划与设计。而这就能需要高效根据学习的特色,从根本上将其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就此,就业形势的加强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最终达到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并且对于择业观念可以正确的认识。
2.3 高校毕业生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多数高校只注重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基础的教育,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却重视不足,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但是缺乏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也就使得其不能使专业知识产生相应的经济收益,无法对生产力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起到其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就需要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同时不断的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最终成为符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 结语
总体来说,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需要政府部门来构建,而高校需要逐步的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水平,同时需要所有的家长与毕业生将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形势相结合,更加合理理性的进行就业选择,最终使得个人事业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常志军(1978- ),男,河北人,本科,西京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
1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高校培养方式
当前,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大众化方向發展,而相应的其就业机制也应当向双向选择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就使得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分离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劳动就业不断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激烈的求职竞争是大学生在大中城市就业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是相对偏远的地区去出现了无人问津的现象。另外,职业生涯的教育在高校教育阶段相对的欠缺,高校一般情况下只是注重了学生学识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众多的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市场需求缺少相应的分析,而其最终做出的职业规划往往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不太相符,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
1.2 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
职业素质与心理素质是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的主要表现。而对就业造成影响的职业素质则主要包括:(1)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生没有熟悉的掌握,从而无法对企业提供的职位完全胜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没有认真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其实践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了其无法胜任难度较高的工作。因此,在其实际的就业选择时,就不能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使得其失去了得到企业赏识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其就业的质量。(2)需要加大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使其职业意识得到不断的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其对于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造成了其职业价值意识也就相对淡薄以及职业技能相对较低。同时缺乏对工作单位的认同感,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只会采用简单的方式。并且没有清晰的了解认识劳动关系的意义,最终极大地影响了其就业价值的体现。
1.3 政府调控状况
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就业市场的主要因素,政府对于就业市场的干预过多,会造成整个就业市场的调控失去平衡。而高效扩招和师资的引进是否成同比都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供给与单位的实际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差异,最终使得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不高。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充分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建立一个独立于高校与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方桥梁,从而保证了大学生在最终的实习单位选择时可用最大限度的使其利益得到保障。
2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对策
2.1 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毕业生合理的薪酬水平
薪资要求过高是目前存在于大多数大学生求职时的现象,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对于这样一部分大学生就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求职的过程中应当对于薪资的要求保持合理的预期,将未来的发展与自身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而不是一味的对薪资提出过高的要求,避免失去了其就业的大好机会。当然,又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对于薪资要求却是一味的降低。经过了金融危机与就业市场的低迷之后,使得大学生在进行求职时对于薪资的预期也变得越来越理性,通过专业的市场调查后发现,大学毕业生的薪资需求正在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当然,虽然大学生的薪资预期在不断的降低,但是相比较而言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资则更低。就这种情况而言,对于用人单位进行招聘时应当遵守的劳动法规,政府部门应当进行相应的监督,从而可以充分的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国家薪酬的调查制度应当尽快的建立并规范,使其可以及时准确的发布相关的信息,从而可以使相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保持准确的定位。
2.2 高校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着盲目的随大流现象,从这也可以看出其对于职业目标的不明确,缺乏对于自身职业的系统规划。虽然大学生的求职活动一般是在其毕业的前夕,然而这就更加需要其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自身的规划与设计。而这就能需要高效根据学习的特色,从根本上将其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结合。就此,就业形势的加强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最终达到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并且对于择业观念可以正确的认识。
2.3 高校毕业生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多数高校只注重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基础的教育,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却重视不足,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但是缺乏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也就使得其不能使专业知识产生相应的经济收益,无法对生产力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起到其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就需要大学生积极的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同时不断的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最终成为符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 结语
总体来说,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需要政府部门来构建,而高校需要逐步的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水平,同时需要所有的家长与毕业生将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形势相结合,更加合理理性的进行就业选择,最终使得个人事业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常志军(1978- ),男,河北人,本科,西京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