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机制涉及表皮屏障功能破坏、皮肤微生物组异常和2型炎症免疫失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发展,3D皮肤模型已与正常人体皮肤结构接近.通过模拟特应性皮炎的病理机制,许多研究者成功构建出特应性皮炎的3D皮肤模型.该模型被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的病理机制研究、药物筛选方面,是进行特应性皮炎研究的重要工具.故本文对现有的特应性皮炎3D皮肤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在AD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者应用3D皮肤模型研究特应性皮炎提供参考.
【机 构】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120;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机制涉及表皮屏障功能破坏、皮肤微生物组异常和2型炎症免疫失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发展,3D皮肤模型已与正常人体皮肤结构接近.通过模拟特应性皮炎的病理机制,许多研究者成功构建出特应性皮炎的3D皮肤模型.该模型被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的病理机制研究、药物筛选方面,是进行特应性皮炎研究的重要工具.故本文对现有的特应性皮炎3D皮肤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在AD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者应用3D皮肤模型研究特应性皮炎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8例组织病理确诊为倒置性毛囊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28例倒置性毛囊角化病,男18例,女10例,男女比1.8∶ 1,发病年龄18~80岁,平均(44.50±17.29)岁.患者皮损均为单发,头面部19例,以面颊部居多;四肢5例;躯干4例.临床表现为宽基底或带蒂,表面粗糙呈乳头状瘤样或半球形增生性肿物,多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以向内向外增生为主,依据病变组织增生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乳头状瘤/疣样13例、角化棘皮瘤
患者女,84岁,头顶部皮肤肿物4个月余.皮肤科情况:顶部可见约7 cm×8 cm大小肿物,隆起高于皮肤表面5 cm,肿物色黑伴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有恶臭.皮损组织病理示:灶区表皮缺失,其下见异型细胞呈梭形、卵圆形,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显著,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多见,灶区见瘤巨细胞,部分区伴大片坏死,灶区间质黏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β-catenin(细胞浆+),CD99(+),CD68(组织细胞+),CD163(组织细胞+).诊断:未分化肉瘤.治疗:给予瘤灶扩大切除术联合人工真皮覆盖
目的 系统评价联合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天疱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得到RTX联合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s,CS)±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agent,ISA)治疗天疱疮的对照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项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RTX联合CS
例1女,48岁;例2女,52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外阴红斑、糜烂伴疼痛.外阴前庭、小阴唇内侧见点状、片状红斑或黄红色斑伴糜烂面,表面潮湿,触痛.皮损病理特点均主要为真皮浅层浆细胞苔藓样带状浸润.2例患者诊断:浆细胞性外阴炎.本病治疗困难,本文2例患者分别予外用和口服糖皮质激素取得近期疗效,目前仍在随访中.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每月静脉冲击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天疱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经常规治疗无效或有多种并发症而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1 g/次,1次/月)联合糖皮质激素[1~1.5 mg/(kg·d)]治疗的14例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治疗情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经治疗的患者中,皮疹痊愈8例,显效1例,好转2例,无效3例.患者中死亡2例.所有患者的治疗次数为1~9次.皮损控制时间为2~31 d,平均13.3 d,皮损痊愈时间为29~120 d
目的 探讨比较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上海市皮肤病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门诊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20例,随机分配进入两个治疗组,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组及依奇珠单抗治疗组.用药第4、8、12周后分别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数据.结果 司库奇尤单抗组治疗第4、8、12周后PASI评分分别为11.7
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是一种病变始发于毛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免疫机制研究进展,靶向生物制剂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治疗.本文回顾了生物制剂在化脓性汗腺炎的应用进展和作用机制,为日后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患者男,56岁,发现阴囊疣状增生物2年余.皮肤科情况:阴囊见长约1.5 cm、宽约0.6 cm椭圆形淡红色菜花样增生物,质稍硬,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内可见单个或成巢的Paget细胞,细胞大,胞浆丰富淡染.免疫组织化学:EMA(+),CK5/6(-),CK7(+),CEA(+),GCDFP-15(-),p40(-),p63(-),Ki-67(约70%+).诊断:乳房外Paget病.
目的 探讨儿童皮肤毛发移行疹(cutaneous pili migrans,CP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皮肤科医生对CPM的认识,减少临床工作中的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诊治的5例儿童CPM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中男1例,女4例,皮损均位于足部,其中2例位于足底,2例位于踇趾,1例位于趾甲下,主要表现为皮下/甲下黑色线状异物,可伴有移行轨迹,不痒,可有轻微疼痛,去除黑色毛干后痊愈.结论 儿童CPM主要发生在暴露于更高压力的足底和足趾的凸起区域,亦可发生在甲下,皮肤镜和显微镜
目的 建立一种可快速和高效检测大鼠尿液中RNA氧化产物8-羟基鸟苷(8-oxoGuo)的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ID-UPLC-MS/MS).方法 大鼠尿液经10 mmol的乙酸铵处理,加入同位素内标[15N132C1]8-oxoGuo,置于37℃生化培养箱孵育10 min,4℃12000 ×g离心15 min,以含0.1%甲酸的5 mmol乙酸铵和甲醇为流动相,经色谱柱SB-Aq(3.0 mm×100 mm,1.8 μm)分离,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监测m/z300/168(8-ox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