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错误”往往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而这一“错误”正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对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利用好“错误”契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巧用错误契机,引发探究意识;二、紧扣问题症结,深化探究思维;三、顺错纠错改错,体验实验成功。
关键词:科学课堂; 错误;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68-001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错误”往往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何对待教学过程中的“错误”,不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做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也不能怕“错误”的出现,应将“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契机,巧妙地加以利用,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让错误成为课堂上一抹亮丽的风景,成就不一样的精彩。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课堂上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向自己的“错误”学习呢?
一、巧用错误契机,引发探究意识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我们如果只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是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只有巧妙地加以利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正因为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才使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拱形的力量》的实验之——平桥与拱桥承重能力的比较,便是一例!教师在引入后,学生们看到这似曾相见的实验,早已按耐不住迫切的心情。作为教师也不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于是先让他们自己摸索,同时也想见识一下他們的能力所在。只见各组七手八脚的操弄了起来,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他们能想能做的都试过了,实验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原来,自以为是的知道和实际之间仍有一段距离。于是,我先请他们静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再让他们调整操作要点。在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后,他们好像又看见了希望。
学生的“错误”只有在学习活动中分析、纠正,才印象更深刻。我们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需要正确引导,利用“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紧扣问题症结,深化探究思维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应回避,而应展示“错误”,给他们议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议错中分析,引发思维碰撞,在争论中深化拓展,内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谁吃谁这一环节中,当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接着我让学生写出一簇花丛中谁被谁吃掉的顺序,并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在巡视过程中根据观察到的“错误”情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写他的食物链,“蚜虫→瓢虫→小鸟”。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位同学的结果,有无错误,错在何处。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提示学生食物链必须是从生产者开始,大部分是指绿色植物。
解决这一环节,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是教师直接告知这条不完整的食物链,还少了生产者(绿色植物),往往效果不佳。教师通过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孩子通过附加学习学到的。更重要的是,经过尝试解决“错误”,记忆是鲜明的,学习是深刻而完整的。
三、顺错纠错改错,体验实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某种程度上看,更是从“错误”开始的。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错误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错误中隐含的价值,迎“错”而上,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将错误中的“合理成分”激活。这样,即便是错误也会生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例如在研究《传热比赛》中铜、铝和钢传热性能是否一样时,学生开始通过实验,发现每组实验结果都不一样。这该怎么办呢?究竟是谁的传热性能更好呢?这时,作为教师肯定不能直接告诉他们,是哪种材料的传热性能更好,或者是其他的任何结果。我们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是不是我们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才是最合适的。经过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发现在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涂抹凡士林的量、火柴的大小轻重、火焰的位置,以及实验中还需注意风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学生通过再次实验,发现有了前一次实验的经验和改进,这次实验结果更为明显。当然,实验结束后,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其他的背景材料,如这三种材料的导热系数,纯铜401,纯铝236,钢品种不同一般在20-40,所以传热性铜大于铝,铝大于钢。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实验结果,感受成功后的快乐。
抓住“错误”契机,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也许这样的历程,需要占去课堂上不少的时间,但如果能够经常这样的训练,对孩子的学习却是大有帮助。因为,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未必能够上手的生活实例。他们从尝试错误中发现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获得真正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习惯。因此,针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结合错误的特点,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反思成因,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和素质,让课堂因“错误”而变得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维.学习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李亚东.珍贵的启示—科学家失误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科学课堂; 错误;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68-001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错误”往往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何对待教学过程中的“错误”,不同的老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做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也不能怕“错误”的出现,应将“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契机,巧妙地加以利用,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让错误成为课堂上一抹亮丽的风景,成就不一样的精彩。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课堂上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向自己的“错误”学习呢?
一、巧用错误契机,引发探究意识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我们如果只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是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只有巧妙地加以利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正因为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才使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拱形的力量》的实验之——平桥与拱桥承重能力的比较,便是一例!教师在引入后,学生们看到这似曾相见的实验,早已按耐不住迫切的心情。作为教师也不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于是先让他们自己摸索,同时也想见识一下他們的能力所在。只见各组七手八脚的操弄了起来,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他们能想能做的都试过了,实验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原来,自以为是的知道和实际之间仍有一段距离。于是,我先请他们静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再让他们调整操作要点。在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后,他们好像又看见了希望。
学生的“错误”只有在学习活动中分析、纠正,才印象更深刻。我们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需要正确引导,利用“错误”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紧扣问题症结,深化探究思维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应回避,而应展示“错误”,给他们议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议错中分析,引发思维碰撞,在争论中深化拓展,内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谁吃谁这一环节中,当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接着我让学生写出一簇花丛中谁被谁吃掉的顺序,并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在巡视过程中根据观察到的“错误”情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写他的食物链,“蚜虫→瓢虫→小鸟”。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位同学的结果,有无错误,错在何处。通过讨论交流,最后提示学生食物链必须是从生产者开始,大部分是指绿色植物。
解决这一环节,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是教师直接告知这条不完整的食物链,还少了生产者(绿色植物),往往效果不佳。教师通过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孩子通过附加学习学到的。更重要的是,经过尝试解决“错误”,记忆是鲜明的,学习是深刻而完整的。
三、顺错纠错改错,体验实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某种程度上看,更是从“错误”开始的。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错误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错误中隐含的价值,迎“错”而上,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将错误中的“合理成分”激活。这样,即便是错误也会生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例如在研究《传热比赛》中铜、铝和钢传热性能是否一样时,学生开始通过实验,发现每组实验结果都不一样。这该怎么办呢?究竟是谁的传热性能更好呢?这时,作为教师肯定不能直接告诉他们,是哪种材料的传热性能更好,或者是其他的任何结果。我们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是不是我们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才是最合适的。经过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发现在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涂抹凡士林的量、火柴的大小轻重、火焰的位置,以及实验中还需注意风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学生通过再次实验,发现有了前一次实验的经验和改进,这次实验结果更为明显。当然,实验结束后,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其他的背景材料,如这三种材料的导热系数,纯铜401,纯铝236,钢品种不同一般在20-40,所以传热性铜大于铝,铝大于钢。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实验结果,感受成功后的快乐。
抓住“错误”契机,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也许这样的历程,需要占去课堂上不少的时间,但如果能够经常这样的训练,对孩子的学习却是大有帮助。因为,在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未必能够上手的生活实例。他们从尝试错误中发现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获得真正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习惯。因此,针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结合错误的特点,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反思成因,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和素质,让课堂因“错误”而变得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维.学习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李亚东.珍贵的启示—科学家失误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