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走向后工业及信息化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全球化的浪潮。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也融入其中,但是在建筑设计方法论上,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建筑文化跟“风”而动的问题明显存在。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依靠建筑文化理念、技术方法的研究,也与设计方法有关。实现建筑文化概念及表述系统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研究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方法学包括设计现象学、设计行为学、设计哲理及设计思维方式等学科。在设计方法上应当特别关注审美主体、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作者主体思维意象的形成以及输出所起到的作用。
一、近现代中国对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1.1第一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二十世纪初,面对当时开始大量输入中国的“洋风”建筑形式,第一批留洋回国的学者们开始提倡本国文化的责任。但是由于当时接受的理论教育的限制,这一次的建筑创作是基于法国古典学院派的理论基础及传统美学观念而进行的。当时比较有名的就是吕彦直的中山陵和后来设计的中山陵纪念堂,他首次尝试并实现了将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于现代。接着就是上海政府办公楼、北京仁立地毯公司、南京中央博物馆这一批为区别于外国建筑师所做的“中国固有式”建筑。
1.2 第二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在二十世纪50年后中后期,在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民族形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条件下,催生了我国的第二次建筑创作手法的探讨。当时中国在文化学术上也倾向于苏联,并接受了他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相关的创作理论,为这一次的建筑创作理论探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次的建筑创作手法创作思路有所扩大,对于其他建筑形式包括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也有所包容。中国建筑师们开始高度重视对功能的布局、结构的推敲和新材料的选用等诸多方面。这一时期的建筑创作手法的探讨是由法国美术学院派向现代主义思想的过度。
1.3 第三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又一次处于被动的地位。此时,人们开始质疑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能否代表国家的形象,这一时期在国内尤其是北京大量出现的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长此下去,北京是否会丧失骑原有的古都风貌而成为下一个香港,纽约?因此,当时的一些建筑师开始把“夺回古都风貌”作为工作和设计的指南,“愈是民族的愈是国际的”成为一种时尚。恰逢当时国际上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建筑。
其实早在80年代初期,后现代主义理论就已经慢慢的渗入到中国,而当时建筑界只是片面的吸收并提倡使用一些类似与“符号”“象征”“文脉”等等一些易用的部分。而当时的大环境在不断强调“民族化”,使得后现在主义的一些招贴画式的做法在当时我们对如何保护古都风貌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被欣然采纳。
北京西客站标志第三次建筑创作手法探讨的巅峰也同时也是终点。但留给我们是以技术人员和8000万元代价的超级亭子,是那些镶了金牙的虚假和与立面体型极不协调的尴尬。
总结这三次的建筑创作手法探讨,他们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有许多相似之处,深层的文化心态也是一脉相承。其中一个共同点是设计理论探讨不深,较为单一。
二、当前建筑创作理念研究
1999年第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先生在主旨报告中提到:“建筑学的研究宜回归基本原理,作本质上的概括”。追溯到古罗马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就提到了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建筑还应当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而在当代,建筑师都认为这三点可以作为建筑理论的出发点。
2.1注重功能因素的建筑创作理念
与沙里宁的观点相结合,那么坚固就对应结构技术,适用对应功能,美观对应艺术形式。现代建筑创作思维序列的三个要素就应该定义为“功能、技术与美”。
现代主义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功能因素的强调。许多建筑师对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这一观点也是欣然接受,建筑外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内在功能,不断产生的新的功能势必会催生新的建筑类型的产生。更有一些建筑师认为功能合理的建筑自动产生没的形式。功能理性所起到的作用在保持现代建筑中主流建筑的健康发展方面是巨大的。
从功能出发的建筑设计思想是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包豪斯建筑教育体系、现代建筑教育中的功能分析图就是从功能出发的建筑设计理念的代表。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響,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2.2 注重艺术形式因素的建筑创作理念
古典主义建筑的创造重视形式的理念,许多著名的建筑往往都是通过对形式因素的强调而实现的。重视艺术形式的建筑教育理念存在与巴黎美术学院扎特建筑教育体系。但是过分对建筑功能的重视,导致早期现代主义走向简单化,甚至单调。但是在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中,也有一些建筑师在着力于敲掉形式的设计理念。典型的例子就是朗香教堂,它是由柯布西耶设计。独特的造型完全不受结构逻辑的束缚,展示给世人的是那雕塑的美,不论是建筑的厚墙、屋顶甚至是细部,都充满了诗意。它的感染力与结构毫无关系,完全是通过它奇特的造型而呈现出来的,体现出注重通过艺术形式因素的建筑创作思想。
2.3 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创作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发现和发明以及技术的提高,大量的现代建筑被设计和建造出来,建筑师开始大量利用新型材料,轻型技术和标准模数制的部件,使得建筑满足亦能满足灵活使用的功能的需要。建筑的本质就是结构,而许多结构的实现依靠技术才能实现。密斯从1922年开始就坚信“我们本承认形式问题,只承认建造问题”,他认为注重技术的建筑创作理念是符合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结构有限先于空间组合。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方法学包括设计现象学、设计行为学、设计哲理及设计思维方式等学科。在设计方法上应当特别关注审美主体、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作者主体思维意象的形成以及输出所起到的作用。
一、近现代中国对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1.1第一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二十世纪初,面对当时开始大量输入中国的“洋风”建筑形式,第一批留洋回国的学者们开始提倡本国文化的责任。但是由于当时接受的理论教育的限制,这一次的建筑创作是基于法国古典学院派的理论基础及传统美学观念而进行的。当时比较有名的就是吕彦直的中山陵和后来设计的中山陵纪念堂,他首次尝试并实现了将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于现代。接着就是上海政府办公楼、北京仁立地毯公司、南京中央博物馆这一批为区别于外国建筑师所做的“中国固有式”建筑。
1.2 第二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在二十世纪50年后中后期,在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民族形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条件下,催生了我国的第二次建筑创作手法的探讨。当时中国在文化学术上也倾向于苏联,并接受了他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相关的创作理论,为这一次的建筑创作理论探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次的建筑创作手法创作思路有所扩大,对于其他建筑形式包括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也有所包容。中国建筑师们开始高度重视对功能的布局、结构的推敲和新材料的选用等诸多方面。这一时期的建筑创作手法的探讨是由法国美术学院派向现代主义思想的过度。
1.3 第三次建筑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又一次处于被动的地位。此时,人们开始质疑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能否代表国家的形象,这一时期在国内尤其是北京大量出现的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长此下去,北京是否会丧失骑原有的古都风貌而成为下一个香港,纽约?因此,当时的一些建筑师开始把“夺回古都风貌”作为工作和设计的指南,“愈是民族的愈是国际的”成为一种时尚。恰逢当时国际上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建筑。
其实早在80年代初期,后现代主义理论就已经慢慢的渗入到中国,而当时建筑界只是片面的吸收并提倡使用一些类似与“符号”“象征”“文脉”等等一些易用的部分。而当时的大环境在不断强调“民族化”,使得后现在主义的一些招贴画式的做法在当时我们对如何保护古都风貌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被欣然采纳。
北京西客站标志第三次建筑创作手法探讨的巅峰也同时也是终点。但留给我们是以技术人员和8000万元代价的超级亭子,是那些镶了金牙的虚假和与立面体型极不协调的尴尬。
总结这三次的建筑创作手法探讨,他们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有许多相似之处,深层的文化心态也是一脉相承。其中一个共同点是设计理论探讨不深,较为单一。
二、当前建筑创作理念研究
1999年第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先生在主旨报告中提到:“建筑学的研究宜回归基本原理,作本质上的概括”。追溯到古罗马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就提到了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建筑还应当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而在当代,建筑师都认为这三点可以作为建筑理论的出发点。
2.1注重功能因素的建筑创作理念
与沙里宁的观点相结合,那么坚固就对应结构技术,适用对应功能,美观对应艺术形式。现代建筑创作思维序列的三个要素就应该定义为“功能、技术与美”。
现代主义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功能因素的强调。许多建筑师对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这一观点也是欣然接受,建筑外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内在功能,不断产生的新的功能势必会催生新的建筑类型的产生。更有一些建筑师认为功能合理的建筑自动产生没的形式。功能理性所起到的作用在保持现代建筑中主流建筑的健康发展方面是巨大的。
从功能出发的建筑设计思想是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包豪斯建筑教育体系、现代建筑教育中的功能分析图就是从功能出发的建筑设计理念的代表。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響,其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2.2 注重艺术形式因素的建筑创作理念
古典主义建筑的创造重视形式的理念,许多著名的建筑往往都是通过对形式因素的强调而实现的。重视艺术形式的建筑教育理念存在与巴黎美术学院扎特建筑教育体系。但是过分对建筑功能的重视,导致早期现代主义走向简单化,甚至单调。但是在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中,也有一些建筑师在着力于敲掉形式的设计理念。典型的例子就是朗香教堂,它是由柯布西耶设计。独特的造型完全不受结构逻辑的束缚,展示给世人的是那雕塑的美,不论是建筑的厚墙、屋顶甚至是细部,都充满了诗意。它的感染力与结构毫无关系,完全是通过它奇特的造型而呈现出来的,体现出注重通过艺术形式因素的建筑创作思想。
2.3 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创作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发现和发明以及技术的提高,大量的现代建筑被设计和建造出来,建筑师开始大量利用新型材料,轻型技术和标准模数制的部件,使得建筑满足亦能满足灵活使用的功能的需要。建筑的本质就是结构,而许多结构的实现依靠技术才能实现。密斯从1922年开始就坚信“我们本承认形式问题,只承认建造问题”,他认为注重技术的建筑创作理念是符合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结构有限先于空间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