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以及古代诗歌的特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玩味”,玩味方法有涵咏文字法、触摸语言法、咀嚼意象法、体验意境法、品味技巧法、知人论世法等,以增强学生体验情感和感悟主旨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关键词】涵咏文字 触摸语言 咀嚼意象 体验意境 品味技巧
古代诗歌有着细腻的情感性和鲜明的形象性特点,具有熏陶感染作用。诗歌教学必须让学生深入研读作品,自主地体验情感、感知形象,并促发感悟和思考,才能发挥其熏陶感染的作用。因此,诗歌课堂教学要增加学生涵咏玩味的内容,玩味品鉴是诗歌教学的内核。
古代诗歌玩味的方法不一而足,关键是落到细处。下面,我例谈六种诗歌玩味法:
一、“涵咏”文字法
朱熹提倡“涵咏玩味,久之当有自见”,这“涵咏”指的是对文章反复熟读,很多先贤藉此读书成才。
语文课堂上的涵咏吟诵,不是随意读和走过场,而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推,以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教师必须精心调控。
首先,每次朗读要有具体的预设目标,逐步推进感悟:读通——读准——读顺——读好——背诵,逐步升级,把正字音、点拨朗读、思考情感基调等问题融入其中,以推进学生的领悟。
其次,要抓住契机进行情感诱导。适当的“煽情话”能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读出诗歌的感情。教学《登岳阳楼》,课堂上我让学生放松心情,闭上眼睛,我缓缓说了这样一段话:
杜甫是我,我是杜甫。我已经57岁了,患有严重肺病和风痹症,左臂干枯如柴,右耳已变聋,每天靠喝药维持生命。我自从离开成都草堂,就带着妻儿以破船为家,顺着江河漂泊。今天,船来到岳阳城边,我终于见到了闻名遐迩的岳阳楼。现在,我,就站在岳阳楼下,步履艰难,气喘吁吁,一步,一步,慢慢地,终于我爬到岳阳楼上。面对洞庭湖深广无边的景象,我从心底发出深深的感慨……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
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很投入,很动情,感悟主旨快而准。
二、“触摸”语言法
诗歌的语言能够真实地传达作者的审美感悟,如“老鱼跳波瘦蛟舞”,尽管从生活逻辑上看不合事理,却能尽情地展现李贺对李凭箜篌曲的赞叹之情。“老鱼”“瘦蛟”又流露了李贺体弱多病、忧郁哀怨的人生感受。所以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品鉴语言,推知作者的情感。
其次,我还引导学生认真整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玩味作者的情感。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学生能翻译诗中的每一个字,却无法确定杜牧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原因是整合上下文的能力差。我引导学生结合项羽的性格特点来琢磨每一句,学生就明白“包羞忍耻是男儿”赞扬的是忍辱负重的人而不是项羽,那就不会跟后两句对项羽的批评相矛盾了。只有增强整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三、“咀嚼”意象法
意象往往凝聚了作者的情感,隐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平时在诗歌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多加“咀嚼”。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流露了李白的什么情感?不少学生拿它没办法,少数学生能从后面两句揣摩出“依依不舍”来,然而对前两句往往“忽略”。我引导学生嚼一嚼“烟花”“三月”“扬州”这三个意象,结合学过的“阳春召我以烟景”和“春风十里扬州路”里“阳春”“烟景”“扬州”三个意象,学生立即能悟出李白对于孟浩然在阳春三月、于百花盛开、轻烟曼笼的美丽时节到繁华阜盛的扬州去是带着羡慕之情的。这样的玩味对于启发学生学好借景抒情类的诗歌特别重要。
四、“体验”意境法
意境是指诗歌中心灵化了的生活场景,它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中国古代文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意境即为“第二自然”,因此,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于生命、韵味无穷等特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一向视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可以说,这首诗的意境是深远的,意蕴更是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体验诗歌的意境,不但感受到诗歌完美和谐的艺术美,而且在含蓄蕴藉中获得余味无穷的情感美。
五、“品味”技巧法
表达技巧,是形式美的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一定的艺术技巧是缺少不了的,巧妙地运用表达技巧,不但有助于提高诗歌的形象性、艺术性,增强艺术表达效果,而且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在诗歌创作中,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琵琶行并序》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运用表达技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赋予诗歌以生命,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如果理解了这些艺术技巧,不但有助于理解诗的意蕴,而且学会了怎样进行审美的方法,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六、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欣赏方法,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现代文学家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他们都强调了在文学鉴赏中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
1.知人。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醉花阴》一词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前期词作的风格特点。她的词作是通过“委婉含蓄”的特色表现“清丽婉转”的风格特征的。因为这时的她的愁,是生离的愁,是充满希望的愁,是等待聚合的愁,因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掺合着甜蜜的愁。但后期就不同了。《声声慢》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不难看出,这首词是通过“委婉含蓄”特色的来表现“沉哀凄苦”的风格特征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但这时的愁,是死别的愁,是毫无希望的愁,是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愁,因而可以说是饱含苦痛的愁。
2.论世。如,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古代诗歌“玩味”的方法不胜枚举,只要运用得法,落到细处实处,当能“玩”出真正的语文味,陶冶学生的文学情趣。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长师中学。
【关键词】涵咏文字 触摸语言 咀嚼意象 体验意境 品味技巧
古代诗歌有着细腻的情感性和鲜明的形象性特点,具有熏陶感染作用。诗歌教学必须让学生深入研读作品,自主地体验情感、感知形象,并促发感悟和思考,才能发挥其熏陶感染的作用。因此,诗歌课堂教学要增加学生涵咏玩味的内容,玩味品鉴是诗歌教学的内核。
古代诗歌玩味的方法不一而足,关键是落到细处。下面,我例谈六种诗歌玩味法:
一、“涵咏”文字法
朱熹提倡“涵咏玩味,久之当有自见”,这“涵咏”指的是对文章反复熟读,很多先贤藉此读书成才。
语文课堂上的涵咏吟诵,不是随意读和走过场,而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推,以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教师必须精心调控。
首先,每次朗读要有具体的预设目标,逐步推进感悟:读通——读准——读顺——读好——背诵,逐步升级,把正字音、点拨朗读、思考情感基调等问题融入其中,以推进学生的领悟。
其次,要抓住契机进行情感诱导。适当的“煽情话”能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读出诗歌的感情。教学《登岳阳楼》,课堂上我让学生放松心情,闭上眼睛,我缓缓说了这样一段话:
杜甫是我,我是杜甫。我已经57岁了,患有严重肺病和风痹症,左臂干枯如柴,右耳已变聋,每天靠喝药维持生命。我自从离开成都草堂,就带着妻儿以破船为家,顺着江河漂泊。今天,船来到岳阳城边,我终于见到了闻名遐迩的岳阳楼。现在,我,就站在岳阳楼下,步履艰难,气喘吁吁,一步,一步,慢慢地,终于我爬到岳阳楼上。面对洞庭湖深广无边的景象,我从心底发出深深的感慨……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
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很投入,很动情,感悟主旨快而准。
二、“触摸”语言法
诗歌的语言能够真实地传达作者的审美感悟,如“老鱼跳波瘦蛟舞”,尽管从生活逻辑上看不合事理,却能尽情地展现李贺对李凭箜篌曲的赞叹之情。“老鱼”“瘦蛟”又流露了李贺体弱多病、忧郁哀怨的人生感受。所以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品鉴语言,推知作者的情感。
其次,我还引导学生认真整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玩味作者的情感。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学生能翻译诗中的每一个字,却无法确定杜牧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原因是整合上下文的能力差。我引导学生结合项羽的性格特点来琢磨每一句,学生就明白“包羞忍耻是男儿”赞扬的是忍辱负重的人而不是项羽,那就不会跟后两句对项羽的批评相矛盾了。只有增强整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三、“咀嚼”意象法
意象往往凝聚了作者的情感,隐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平时在诗歌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多加“咀嚼”。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流露了李白的什么情感?不少学生拿它没办法,少数学生能从后面两句揣摩出“依依不舍”来,然而对前两句往往“忽略”。我引导学生嚼一嚼“烟花”“三月”“扬州”这三个意象,结合学过的“阳春召我以烟景”和“春风十里扬州路”里“阳春”“烟景”“扬州”三个意象,学生立即能悟出李白对于孟浩然在阳春三月、于百花盛开、轻烟曼笼的美丽时节到繁华阜盛的扬州去是带着羡慕之情的。这样的玩味对于启发学生学好借景抒情类的诗歌特别重要。
四、“体验”意境法
意境是指诗歌中心灵化了的生活场景,它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中国古代文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意境即为“第二自然”,因此,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于生命、韵味无穷等特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一向视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可以说,这首诗的意境是深远的,意蕴更是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体验诗歌的意境,不但感受到诗歌完美和谐的艺术美,而且在含蓄蕴藉中获得余味无穷的情感美。
五、“品味”技巧法
表达技巧,是形式美的体现。在诗歌创作中,一定的艺术技巧是缺少不了的,巧妙地运用表达技巧,不但有助于提高诗歌的形象性、艺术性,增强艺术表达效果,而且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在诗歌创作中,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琵琶行并序》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运用表达技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赋予诗歌以生命,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如果理解了这些艺术技巧,不但有助于理解诗的意蕴,而且学会了怎样进行审美的方法,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六、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欣赏方法,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现代文学家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他们都强调了在文学鉴赏中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
1.知人。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醉花阴》一词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前期词作的风格特点。她的词作是通过“委婉含蓄”的特色表现“清丽婉转”的风格特征的。因为这时的她的愁,是生离的愁,是充满希望的愁,是等待聚合的愁,因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掺合着甜蜜的愁。但后期就不同了。《声声慢》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不难看出,这首词是通过“委婉含蓄”特色的来表现“沉哀凄苦”的风格特征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但这时的愁,是死别的愁,是毫无希望的愁,是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愁,因而可以说是饱含苦痛的愁。
2.论世。如,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古代诗歌“玩味”的方法不胜枚举,只要运用得法,落到细处实处,当能“玩”出真正的语文味,陶冶学生的文学情趣。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长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