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发展也推动了各项改革的深化。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基本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招生规模、器材设备、科学研究、教材设备、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师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1、生源质量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教育的外表环境也发声了巨大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教育的贫困。它成为一个致命的诱因。使教育走向“单纯依靠财政供给的教育变革”或者“教育产业化”的路径。在市场化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教育变革以解决经费短缺为核心,以提高宏观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无论是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基”达标。还是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高校投资本体制多元化等都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各级学校的数量和培养规模的扩大尤其是高校大规模扩招,构成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的增长相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支付能力还较为缓慢,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三年降低。
2、教学设施跟不上实际教学的需要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才能保证教学顺利地进行。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一些院校的教学设施已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扩大招生。现有的教学设施已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师、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技能训练
一些高师学校忽视了学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照搬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单一的技能标准要求学生。以致于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专业,导致学生学习偏科、重技能、轻理论。毕业后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对策
1、高师音乐教育应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含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将基础知识与现代内容融于一体,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授业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完成教学任务。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以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参与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情感信息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精神获得熏陶,心理品质得到优化,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就能自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创造音乐学习积极和谐的局面,让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创新意识获得最大自由发展。
2、提高艺术类文化课成绩,提高生源质量
高师音乐教育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扩大招生的规模和数量,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应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3、培养“一专多用”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在高师音乐教育的学习阶段,不仅要使学生的本专业学得“精深”,还要重视本行业其他知识的学习,做到“又专又广”。一方面,为了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要,在新生入校后,不要马上就分专业。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多学些行业内的知识,多开展实践活动,待到高年级时。再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专门的训练。另一方面,把中小学音乐教学新课程标准作为高师音乐教学的内容,采取一些教学以外的“实习课”让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探讨音乐教学法。使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
4、高师教育应重视育人
教育的过程也是塑造人的过程。音乐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属于美育范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面对高师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是深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激励、教育、认识等功能,构筑音乐教育的主体平台。音乐新课程着眼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与艺术实践的锻炼中,优化自己的心灵美德,认可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具有较高音乐专业水平、思想先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1、生源质量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教育的外表环境也发声了巨大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教育的贫困。它成为一个致命的诱因。使教育走向“单纯依靠财政供给的教育变革”或者“教育产业化”的路径。在市场化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教育变革以解决经费短缺为核心,以提高宏观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无论是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基”达标。还是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高校投资本体制多元化等都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各级学校的数量和培养规模的扩大尤其是高校大规模扩招,构成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的增长相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支付能力还较为缓慢,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三年降低。
2、教学设施跟不上实际教学的需要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才能保证教学顺利地进行。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一些院校的教学设施已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扩大招生。现有的教学设施已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师、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技能训练
一些高师学校忽视了学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照搬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单一的技能标准要求学生。以致于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专业,导致学生学习偏科、重技能、轻理论。毕业后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对策
1、高师音乐教育应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含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将基础知识与现代内容融于一体,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授业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完成教学任务。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以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参与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情感信息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精神获得熏陶,心理品质得到优化,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就能自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创造音乐学习积极和谐的局面,让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创新意识获得最大自由发展。
2、提高艺术类文化课成绩,提高生源质量
高师音乐教育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扩大招生的规模和数量,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应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3、培养“一专多用”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在高师音乐教育的学习阶段,不仅要使学生的本专业学得“精深”,还要重视本行业其他知识的学习,做到“又专又广”。一方面,为了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要,在新生入校后,不要马上就分专业。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多学些行业内的知识,多开展实践活动,待到高年级时。再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专门的训练。另一方面,把中小学音乐教学新课程标准作为高师音乐教学的内容,采取一些教学以外的“实习课”让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探讨音乐教学法。使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
4、高师教育应重视育人
教育的过程也是塑造人的过程。音乐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属于美育范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面对高师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是深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激励、教育、认识等功能,构筑音乐教育的主体平台。音乐新课程着眼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与艺术实践的锻炼中,优化自己的心灵美德,认可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具有较高音乐专业水平、思想先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