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学风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影响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校声誉。从理论层面论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三个方面,提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主体性高校学风,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文观念、文化氛围、治学态度和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可以视为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系统、综合的服务性活动。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成效不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应然与必然。
一、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应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定义为有意识、能动地探索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艺术中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有目的有意识,而非无意识盲目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方作为主体、另一方作为客体的传统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强调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活动中,能够适时而变,更加凸显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能力和创造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合格的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风建设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活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学风建设的对象,也是学风建设的力量源泉,没有学生的参与,学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学风建设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个体,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和氛围,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培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需要重视学习者个体,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情感健康。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而又整体的个体。
3.自我教育理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高校的学风建设,应融入自我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个体主动的接纳和吸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主动的获取社会所需要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自觉的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学生的学风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的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电信学院面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学风状况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缺乏对学习的价值追问和主观意义构建;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缺乏学习的内驱与引擎;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和惰性,课上课下的学习状态存在较大反差,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数学生较少与教师讨论学术或学业方面的问题,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功用不明显。综合而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业探究精神和学业认同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们经历了高中三年的艰辛求学历程,到了大学,仍然保持着原来高中时期被动学习的惯性,仍处于“要我学习”的心理状态,加之缺乏深入的职业思考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是牵引式,学生往往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考试通常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过多的创造与想象。受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往往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具备学习的主体能力。
第三,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习明纳尔等研讨式教学并不普及,多数专业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处于“被学习”“被上课”的状态。同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习惯于包办教育,工作相对缺少温度,教育经常是生硬的“我要你怎样”,而不是真正的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从而使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得不到真正地发挥。 正因为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主体能力不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便是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策略:学风建设的必然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也反映在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需求上。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小、学习兴趣的强烈程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让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学习的意义,把学习视为自己
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主体角色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因此,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以专业指导和专业实践为基本点,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各年级辅导员通过联合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角色转变。专业指导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通过专业介绍、学科介绍和学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专业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专业实践则可以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在学风建设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但是,主体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行为习惯,主体意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创造条件和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自我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朋辈辅导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载体,可以搭建朋辈辅导体系,利用朋辈之间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能力。朋辈辅导体系的的构建,主要是开展“四个一”工程,即树立一个榜样先进群体,即在学生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群体为广大学生树立先进和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即创立一个专业实践社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唤学风;实施一项结项成长计划,即开展“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以优带困创学风;开展一项特色学风评比活动,创先争优促学风。
开展朋辈学业辅导,是引导大学生开展“三自教育”的创新和有益尝试,有助于实现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双赢局面。朋辈辅导员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教学相长,进一步推动学生养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学习意识。
3.创建优秀的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功能。学生组织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班团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功能,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和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创建优良学风班集体;利用好学生会、团总支等学院层面的学生组织,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整体部署和协调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创建学风自治委员会,进行学风状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也为老师提供学风建设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一个主体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的优良学风的创建。
总而言之,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切为了学生,也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高校教育者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活动,让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深入学生内心,让生硬冰冷的工作内容变得有温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
[3]钟凯雄.大学学风建设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文化管理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4]肖小英.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主体性高校学风,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文观念、文化氛围、治学态度和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可以视为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系统、综合的服务性活动。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成效不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应然与必然。
一、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应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定义为有意识、能动地探索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艺术中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有目的有意识,而非无意识盲目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方作为主体、另一方作为客体的传统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强调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活动中,能够适时而变,更加凸显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能力和创造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合格的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风建设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活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学风建设的对象,也是学风建设的力量源泉,没有学生的参与,学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学风建设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个体,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和氛围,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培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需要重视学习者个体,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情感健康。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而又整体的个体。
3.自我教育理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高校的学风建设,应融入自我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个体主动的接纳和吸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主动的获取社会所需要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自觉的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学生的学风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的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电信学院面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学风状况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缺乏对学习的价值追问和主观意义构建;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缺乏学习的内驱与引擎;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和惰性,课上课下的学习状态存在较大反差,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数学生较少与教师讨论学术或学业方面的问题,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功用不明显。综合而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业探究精神和学业认同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们经历了高中三年的艰辛求学历程,到了大学,仍然保持着原来高中时期被动学习的惯性,仍处于“要我学习”的心理状态,加之缺乏深入的职业思考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是牵引式,学生往往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考试通常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过多的创造与想象。受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往往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具备学习的主体能力。
第三,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习明纳尔等研讨式教学并不普及,多数专业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处于“被学习”“被上课”的状态。同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习惯于包办教育,工作相对缺少温度,教育经常是生硬的“我要你怎样”,而不是真正的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从而使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得不到真正地发挥。 正因为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主体能力不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便是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策略:学风建设的必然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也反映在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需求上。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小、学习兴趣的强烈程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让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学习的意义,把学习视为自己
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主体角色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因此,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以专业指导和专业实践为基本点,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各年级辅导员通过联合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角色转变。专业指导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通过专业介绍、学科介绍和学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专业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专业实践则可以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在学风建设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但是,主体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行为习惯,主体意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创造条件和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自我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朋辈辅导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载体,可以搭建朋辈辅导体系,利用朋辈之间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能力。朋辈辅导体系的的构建,主要是开展“四个一”工程,即树立一个榜样先进群体,即在学生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群体为广大学生树立先进和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即创立一个专业实践社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唤学风;实施一项结项成长计划,即开展“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以优带困创学风;开展一项特色学风评比活动,创先争优促学风。
开展朋辈学业辅导,是引导大学生开展“三自教育”的创新和有益尝试,有助于实现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双赢局面。朋辈辅导员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教学相长,进一步推动学生养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学习意识。
3.创建优秀的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功能。学生组织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班团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功能,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和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创建优良学风班集体;利用好学生会、团总支等学院层面的学生组织,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整体部署和协调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创建学风自治委员会,进行学风状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也为老师提供学风建设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一个主体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的优良学风的创建。
总而言之,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切为了学生,也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高校教育者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活动,让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深入学生内心,让生硬冰冷的工作内容变得有温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
[3]钟凯雄.大学学风建设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文化管理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4]肖小英.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