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颠覆大公司,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创新这件事,在善用所有招数之外,最宜效仿的是阿甘精神。成功是熬出来的,只有像阿甘那样懂得坚持的人,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小公司颠覆大公司,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我最近在反复想一个问题,在中国,现在的创业环境怎样能够变得更好?中国的互联网,包括产业环境怎样能变得更加开放?中国是全球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市场,中国人聪明,又有创新能力,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我们的互联网产业才过了十几年就未老先衰,最后互联网多了几个收入很高的大家伙,但是很多的新生公司却没有机会。这样的互联网产业,对整个国家的进步,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是没有意义的。
  当年,美国有了雅虎之后,大家觉得已经到头了,可是谷歌来了,Facebook出来了,紧接着微博又出来了。美国的价值观就是小公司颠覆大公司,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美国在互联网高度成熟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创新的模式,这才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年轻人的活力。
  中国的互联网存在过度抄袭现象,抄袭是大公司的专利,小公司靠抄袭是没有出路的,一定会淹没在众多的克隆者中间。如果敢抄袭大公司的商业模式,一没有钱,二没有人,三没有商业资源,如果你不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你抄袭大公司也是没有意义的。抄袭别人是很耻辱的,所以作为新的创业公司,你一定要把创新变成你的文化,要忍受住抄袭的诱惑。
  商业模式不是策划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我最近总结了一个词叫微创新,微创新可能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你能从用户出发,打动用户的内心,可以撬动大市场。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是从细微的点开始切入的。一句话就是,从用户出发去找打动用户的那一点,让用户使用你的产品要么觉得很爽,要么觉得很便宜,或者是过去需要花钱干的事现在便宜了,或者让用户觉得解决了巨大的问题。能找到这个点就是微创新。
  微创新不是大而全,一定要聚焦在一个点。把你的创业变成一根针,它才能扎破别人的皮,否则你伸出五个指头推,是没有多少力量的。小公司本来资源就很少,我们再把资源分散开,什么流行做什么是不行的。
  但是做微创新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你要学会屡败屡战。微创新在很多时候是用户领导你往前走。你如果能够三周或者一个月出一个小服务,哪怕再粗糙,没关系,你拿出来让用户看,如果用户反映出了问题,赶快再想下一个点子。有很多成功的东西不是很均衡的,都是有一点能打动用户内心,但是其他的很粗糙。用户觉得这个东西很好,那你赶快加大投入,再乘胜追击。
  所有的商业模式都不是策划出来的,都是做出来的,是建立在用户价值之上的,不要为了商业模式去破坏用户价值。一旦伤害了你的用户,即便今天你可能很牛,但是最终用户还是会抛弃你。
  整个社会都是成王败寇的文化,就没有人敢创新
  我曾经说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成功的投资,现在有了风险投资,而且现在中国的也不比国外少,融资的价格、数目比美国的同行超出好几倍,是不是有了钱我们就有创新呢?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缺乏一种对创新宽容、理解和支持的文化,什么是文化呢?简单来说,文化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对一件事的看法。
  真正的创新者要干创新的事,十有八九是失败的,成功的概率很低。如果一做就成功,那就不是创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崇拜成功者,鄙视失败者的。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得意洋洋地出来,讲自己成功的故事,却很少有人讲自己是怎么失败的。但是成功的经验没有办法分享,因为是偶然的,只有失败的东西可以跟大家分享。
  如果整个社会都是成王败寇的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失败,就没有人敢创新。你今天看到的创新都是结果。在一个创新成功的背后,可能会有十家、二十家公司同样在尝试,但是它们并没有成功。
  所以在今天,当每个人都在谈创新的时候,我特别希望每个人能想一下,我能不能从自己做起,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些世俗的价值观,能不能改变一些对事情的看法,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宽容、支持,给予所谓的失败者。我们不再以一元的成败、金钱价值来做衡量一个公司和人的唯一价值观,如果说我们能够不追求从众的心理,我们能够有多元的思想价值存在,我们容忍小众的事情存在,让社会形成一种宽容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创新。
  创新者要有阿甘精神,成功是熬出来的
  当你真正做了一件很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想得到大家的理解是挺难的,有的时候不是能力问题,是勇气问题。大家都说你不行,大家都觉得你有问题,这时候你能不能有足够强壮的心理,能够坚持你的信念呢?乔布斯在斯坦福的讲话里面为什么要说follow your heart?意思是你要坚信你做的事情是对的。
  我曾带我的投资人看《建国大业》,我准备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中国现代史。我让他们看我军撤出延安的时候,我们的毛CEO是非常成功的,他就说了“地失人在即可”,这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道理。虽然你的某些收入暂时失去了,但是只要用户还在,你还可以把业务做好,但是相反,为了某些收入和业务,你损害了用户的价值,用户跑掉了,用户是互联网所有业务的基础,没有用户基础,你有再多的收入、再多的商品都是枉然。
  当你看别人成功时觉得成功来得容易,而当你真正地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一件创新的事情时,你会发现,你将面临很多的不理解,面临很多的责问,面临很多的挑战,甚至会面临竞争对手的攻击和泼脏水。当你真正去做创新的时候,你想想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勇气。
  在美国,颠覆式创新是所有创业公司的必修课,很多小的创业公司,每一家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事情。他们要么是在取代上一代的产品,让自己的产品体验变得更简单,我们称为体验的颠覆。而实际上,他们做得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颠覆。也就是让上一代的产品,让其它行业巨头公司的产品,要么卖不动,要么把它收费的模式变成免费的模式。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今天免费的Android颠覆了诺基亚,甚至颠覆了微软原来Windows Phone的模式。所以这种颠覆式创新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这才是社会和产业前进的动力。
  全世界的法律,都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版权,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会保护商业模式。你创造了一个商业模式,今天是先进的,明天就可能是落后的,你的商业模式某一天会被别人颠覆掉。比如微信,颠覆的是运营商的模式。现在大家都在电脑上看视频了,今天的视频颠覆了电视机,今天媒体的各种信息,大家用新闻客户端、阅读器都可以获得,传统纸质的媒体就被颠覆了,所以颠覆无处不在。在美国,你要创新,大家都会非常推崇,你能颠覆的公司越大,就证明你能创造的价值越大。
  创新者一定是少数,你在刚开始走创新之路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不看好的。创新者要有这种心理承受力,要能够把自己当阿甘,成功是熬出来的,你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你坚持去做,就像阿甘跑步一样,跑到最后就会成功。我们更多的可能是摔跟头,接受教训会让大家少走点弯路,但是我还是相信大公司永远不是创新的主力,因为他们需要稳健的策略。中国互联网应该有更多的年轻创业者成功,这才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其他文献
今年我们在130多个国家里获得了超过7000份反馈。我们分析了数据,并按照行业、公司规模、地理位置做了分类,从而发现了一些对各种规模的公司都很重要的全球性趋势。  1.传统组织架构改变,新型组织兴起  关于“架构”这一话题,研究发现,现在只有26%的大公司(超过5000人)组织运转完善(即销售、营销、财务、工程、客服等),有82%正在重组,计划重组或者刚刚重组好,以便更快应对客户需求。我们都知道公
期刊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在研究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时,发现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呈现出一种稳定的不平衡关系:社会中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其实,一个店铺的商品与流量的关系,通常也符合“二八定律”。大部分店铺约80%的自然流量中、50%的综合流量往往来源于为数不多的热销商品,它们则被简称为“爆款”。  “爆款”二字,最初专指服装行业中,人气极佳、卖到脱销的衣物款式。“爆”指人气爆棚
期刊
长期以来,成功企业难以实现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对失败的恐惧。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从失败中大力攫取价值,之后评估并提高失败回报率,使效益提高,成本得到控制。我们的研究发现,当人们采用正确的思维模式时,就能提高失败回报率。提高组织的失败回报率分三步:第一步,研究失败的项目,并从中收集尽可能多的洞见。第二步,将这些洞见具体化,并在组织内部传播。第三步,做一次企业级调查,确保应对失败的整体策略产
期刊
大多数关于矩形组织结构的讨论往往很快会沦为两派间的辩论:一派是痛恨矩形组织结构的人,另一派是对矩形组织结构爱恨交织的人。前者宣称矩形组织结构阻碍了决策速度,模糊了责任划分。后者则反驳说矩形组织结构是大型综合企业中各部门横向协作的必要条件。我倾向于后者的观点。不过,只有当矩形组织结构被谨慎、明智地采用时,我们才会热爱它。  企业不管组织形式如何,都可能围绕不同的产品、地域或客户类型形成孤岛。企业通常
期刊
考察世界上最成功的组织,你会发现其中成功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效的团队管理。马克斯韦尔说:“所谓团队领导者的成功,可以定义为对周围人能力最大程度的使用。”  对于团队的英文“Team”,有一个新的解释:T——target,目标;E——educate,教育、培训;A——ability,能力;M——morale,士气。  从团队Team所衍生出来的这四个单词,其实就是团队管理中所必须注意到的,
期刊
追求利己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之一。但这一基础假设越来越暴露出不适应的一面。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西蒙斯通过研究发现,尽管成功的企业家关注利己主义,但是他们更加关注“4C”:竞争(competition)、消费者(customers)、责任(commitment)和控制(controls)。这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指导框架。  竞争  社会的财富创造引擎是受破坏性创新驱动的。因此
期刊
过去20年里,企业遭遇了两次大浪潮:一是20世纪末兴起的互联网大潮,二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大潮。在我们辅导的众多企业家中,面对移动互联时代的风起云涌既恐惧又期盼,一方面担心自己现有业务模式会被新兴竞争对手颠覆,一方面又期盼借助移动互联技术把企业更上一层楼。  移动互联到底是什么?  移动互联本质是一种技术的跳跃性突破。像电力发明一样,它是一种(信息)能源,对人类生活和企业经营带来巨大改变
期刊
作为营销人员,首先要具备传统营销和沟通部门的技能:市场调研、搜集情报、媒介规划等。但有时他们连这些基本能力都没有。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只是基础,远远不够。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和日本化妆品公司资生堂等全球最佳营销企业,都投资建立了内部营销学校,发展各自独有的营销语言和营销方式。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会分享在消费者习惯、竞争对手战略和零售动态方面的知识,他们自身也能从中获益。数字营销,更是这些企业转换营销模式的重
期刊
如何抓住风口?如何管理团队?如何面对逆境?如何让你的企业更值钱?  近两年,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的推动,使创业风气盛行,各种资本也纷纷进入,一时之间,几乎所有的咖啡馆都涌动着创业者,无数厚积薄发或一夜暴富的创业故事挑动着人们的神经。然而,热闹之下,泡沫也日益膨胀,“资本寒冬”呼啸之下,极高的“死亡概率”之下,创业者如何过冬,如何坚挺,如何成功?本书作者艾问传媒
期刊
在传统工业时代,员工往往是弱势群体:被告知,被监督,被整合,被重组,被培训……系统给个体带来巨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互联网时代让组织的每个个体追问自己的身份感和存在感。一个边界越模糊的地方,社群性和自我身份感的诉求就越强烈。传统管理学往往把聚光灯打向指挥家,恰恰忽略了一曲壮丽的交响乐是每个乐手根据乐谱和当下做出最合适决策的呈现,让每个乐手的潜力绽放才是指挥需要修炼的终极功课。在互联网时代,员工作为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