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文化特征,草原文化的地域性;草原文化的民族性;草原文化的开放性;草原文化的多样性,凭借着这些特征,草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显示了草原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关键词:草原文化;内涵;特征
  1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主城部分,它不同于一般学科概念的综合性人文学概念,草原文化是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留下来,并经过岁月长期洗礼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财富的总和。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广泛流动性的生态型文化。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草原就是保持着草本植被或灌木植被的半干旱地区。”[1]例如蒙古草原,这里地处内陆,季节变化不明显,无霜期短,气候寒冷,每年五六月份长草到七八月份有枯萎。草原文化是一种生存意识很强的斗争性文化。历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有突厥、鞑靼、女真、匈奴、鲜卑、契丹、蒙古族等等,面对严寒和干旱,这些民族为了求得生存,无数次的风餐露宿,不停歇的颠沛奔波,造就了游牧人硬汉的性格。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从事农业、工业、商业几乎是不可能,他们采取猎牧或牧业为主以农耕为辅的复合型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草原文化就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作为草原文化主角的草原民族前仆后继,世代相传。创造了风格粗犷,魅力无穷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一种活性的动态文化,蒙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这句谚语表达了草原游牧民族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物种再生的原理以深刻诠释,道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的万物无常并时刻处于变化、运动之中的道理。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始终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着,并与尊崇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相结合,成为草原文化典型的审美内涵。”[2]综观草原文化,它不是一时一族所能创造的,这些文化的形成,延续的时代很长,除早期居住在草原上的狩猎部落到后来的游牧部落和农业民族,先后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时间。研究者发现,前后不同的民族在传承自己文化的时候是互相打破、穿插、积淀并注入新鲜活力,这就使得草原文化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
  2 草原文化的特征
  2.1 草原文化的地域性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不同类型的文化,之所以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就是这个原因。人类社会自古就形成以地域为特色和界线的诸多地域文化。比如海洋文化、极地文化、江河文化、草原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的文化区系。草原有着特殊的土质和土层结构,并生长着独特的植被,这种植被对土质环境和气候环境都有限制。我国有着广袤的草原,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在这广大的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草原文化广泛分布的地域性,不仅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发展,更加强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和交流。
  2.2 草原文化的民族性
  从古至今北方草原是我国北方民族共同的发祥地,也是北方民族文化发育、形成的天然沃土和核心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诸多民族出现在北方草原,尽管他们的历史有长短,人口、地域有不同,但在长期的游牧生涯中用各自鲜明的特色文化为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壮大注入新的活力。虽然各民族在语言、种族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和相同生产方式下,产生多元而多源的个性。“民族文化”体现在:牧民们以皮毛为衣,产生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以肉酪为食,产生了以牛羊肉及附属产品为主的饮食文化;以毡庐为住,产生了蒙古包文化;以马、驼为行,形成了马文化;以弓失为战;以敖包为祭,敖包在蒙古族民众心目中,是神圣的化身。每当牧民路上遇到敖包都要进行膜拜,祈愿山川大地之神保佑自己安康顺利;以长调为歌,长调民歌是草原牧歌最富代表性的艺术,根据草原自然界的特点利用仿生学原理而创造了民族特色的草原牧歌;以马刀、筷子、盅碗为舞,产生充满激情的蒙古族舞蹈;以蓝天为盖;以大地为床;一切都是独具的,都是草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草原民族特征。
  2.3 草原文化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草原文化的又一特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四海为家。草原牧人在延续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从不排斥异族文化和周边文化,他们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地充实、完善自身,使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结构更加浑厚,多源。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和汉族杂居和通婚,把自己的血统、语言和文化融入汉人当中形成中国戎狄参半的居住格局。他们积极主动的开辟对外开放的通商大道,早在商朝游牧民族就打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最早开拓草原丝绸之路。游牧民族通过战争、迁徙拓展自己的活动领域,他们与欧洲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同波斯人、罗马人长期文化交往,使得宗教、文化、经济都与西方有了联系,形成了开放的互动的对外交流方式。
  2.4 草原文化的多样性
  从草原文化的发展历史看,一开始就不存在封闭的状况,而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草原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边疆地区,处于农耕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交接和边缘地带,并且和国外相邻,这种地域分布的独特性决定了草原文化必然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渔猎文化、游牧文化以及聚落城市文化,商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和发展问题上盘根错节,彼此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原文化在演进过程中积极吸纳新的文化因素,多种文化相互交融,不断自我完善最终使草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总之,草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岁月,在这五千年中,草原文化经过多次的更替、演变,但其内在脉络始终没有中断,草原游牧民族面对着草原、森林、高山这样一种生存环境的挑战和应战过程中形成了以上特点。他维系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显示了游牧民族的活力。凭借着这些特点,草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草原文化是草原牧人的光环,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 刘晓林,林建群.精神游牧美学——草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内涵[J].文艺评论,2012(11):33.
  [2] 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2006(1):11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一直以“口传心授”及“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这种传统的模式不可避免因方言或时空障碍造成文化的阻滞与隔离。然而,现代数字媒介能跨越时空壁垒,使信息复制与资讯传递更为便捷而准确。本文主要以影视创作课程中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题为例,探讨怎样合理的选择影视创作类别、利用影视拍摄技巧、动画制作等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创作
现代生活被塑料包围着,塑料袋、饮料瓶和电子产品,但你可能没想到这个东西会从人类每天喝的水中被吸收到人体内。有数据显示,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自来水中发现了微量塑料纤
患者男,50岁。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季肋部疼痛,发作无明显规律性,可自行缓解。CT显示肝脏右叶占位,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AFP24.58ng/m l。肝功:ALT25U/L、AST29U/L、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