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语文教学说穿了还是急功近利,还是在紧紧围绕“考试”转,是一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被动式教学局面,缺乏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方位培养,从“面向未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层面去反思和调整教学的自觉意识及创新精神。在今天大力推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本文试从语文活动课的角度来解读如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
一、语文活动课是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必要载体形式
什么是语文活动课?笔者认为它作为语文一种独立形式的课型,应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方式,区别于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取向、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其它课堂学习形式。从广义讲,这种课型包括以训练“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为目的的所有与之有关的语文活动形式,它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某种知识。
为什么说语文活动课是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必要载体形式呢?第一,仅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课型有时会显得时间和空间不够,它不利于充分挖掘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如组织学生撰写一篇有关环保的调查报告,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则必须让学生到农村、社区和企业等存有大量课程资源的地方先去体验,等了解了情况后再下笔。第二,在语文活动课中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程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语文活动课所关注的也正是人的个性力争得到张扬和充分的发展。如我们在高一新生中精心组织和策划的一场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诗词背诵大赛,就是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以及班级团体和个人赛相结合的比赛形式,还采用了多媒体展示画面、配乐以及比赛现场互动的办法,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视觉听觉所带来的艺术享受,陶冶了情操,而且让他们也接受了一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开展语文活动课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奇对知识强烈渴求的心理,同时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于教寓乐,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体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根据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学除应充分体现这门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外,我们还必须据此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语文课程实践性本质,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而加强学生语文活动课正是适应了这种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它应该成为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必要载体形式。
二、语文活动课对接新课程语文教学要注意的导向原则
教师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组织语文活动课时要注意如何对接新课程语文教学,有以下导向原则可供参考:
第一、活动与教材相结合的原则。教材是根本,是教师组织教授内容和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语文教材都应该是按不同学段的要求进行编排的。因此,语文活动课内容一定不能脱离教材,而且要做到与所学教材内容基本配套。如高中阶段第一学年可以组织诗词朗诵赛或写字比赛等;第二学年可以组织演讲或辩论赛等;第三学年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语文活动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种活动课应有一定的参与面,这就是“普及”。例如背诵大赛,分初赛和团体赛这样的比赛形式,就是要最大程度增加学生的参与人数,因为参与的人越多,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就越大。当然“提高”也很重要,它决定了活动的档次和水准。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哪种规模的语文活动课,都应该首先解决一个“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第三、互动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和自我表现。这里离不开活动双方甚至多方的相互合作,在活动中要尊重学生所表现出的求异求新的探索精神,并且要注意这种自主探索精神的保护和及时的激励。
第四、主题与时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语文活动课,都应该有活动的目的和主题。我们要宏扬时代主旋律,不断创造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增长见识,受到教育。
三、语文活动课给教师的自身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使语文活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欢迎,教师的自身语文素养是关键。
第一、教师必须要有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能给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予以全方位指导。“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组织语文活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而语文活动课也将开展得越来越有意义。
第二、教师必须要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能给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起到示范性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会“听”(善于倾听和具有很强的听辩能力)、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得体大方的口语交际)、会“写”(好的“三笔”字和好的文章)、会“背”(最能体现语文功底的强闻博记),等等,都会给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暗示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第三、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策划和组织能力,以确保语文活动课得以顺利实施。有人说教师的角色就是主持人的角色,此话很有道理。教师如果没有对课程的驾驭能力,没有对教学的通盘考虑,那将很难有较强的策划和主持语文活动课的能力的。
何湘华,张兴德,教师,现居湖南安仁。
一、语文活动课是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必要载体形式
什么是语文活动课?笔者认为它作为语文一种独立形式的课型,应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方式,区别于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取向、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其它课堂学习形式。从广义讲,这种课型包括以训练“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为目的的所有与之有关的语文活动形式,它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某种知识。
为什么说语文活动课是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必要载体形式呢?第一,仅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课型有时会显得时间和空间不够,它不利于充分挖掘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如组织学生撰写一篇有关环保的调查报告,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则必须让学生到农村、社区和企业等存有大量课程资源的地方先去体验,等了解了情况后再下笔。第二,在语文活动课中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程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语文活动课所关注的也正是人的个性力争得到张扬和充分的发展。如我们在高一新生中精心组织和策划的一场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诗词背诵大赛,就是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以及班级团体和个人赛相结合的比赛形式,还采用了多媒体展示画面、配乐以及比赛现场互动的办法,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视觉听觉所带来的艺术享受,陶冶了情操,而且让他们也接受了一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开展语文活动课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奇对知识强烈渴求的心理,同时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于教寓乐,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体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根据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学除应充分体现这门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外,我们还必须据此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语文课程实践性本质,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而加强学生语文活动课正是适应了这种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它应该成为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必要载体形式。
二、语文活动课对接新课程语文教学要注意的导向原则
教师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组织语文活动课时要注意如何对接新课程语文教学,有以下导向原则可供参考:
第一、活动与教材相结合的原则。教材是根本,是教师组织教授内容和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语文教材都应该是按不同学段的要求进行编排的。因此,语文活动课内容一定不能脱离教材,而且要做到与所学教材内容基本配套。如高中阶段第一学年可以组织诗词朗诵赛或写字比赛等;第二学年可以组织演讲或辩论赛等;第三学年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语文活动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作为一种活动课应有一定的参与面,这就是“普及”。例如背诵大赛,分初赛和团体赛这样的比赛形式,就是要最大程度增加学生的参与人数,因为参与的人越多,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就越大。当然“提高”也很重要,它决定了活动的档次和水准。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哪种规模的语文活动课,都应该首先解决一个“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第三、互动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和自我表现。这里离不开活动双方甚至多方的相互合作,在活动中要尊重学生所表现出的求异求新的探索精神,并且要注意这种自主探索精神的保护和及时的激励。
第四、主题与时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语文活动课,都应该有活动的目的和主题。我们要宏扬时代主旋律,不断创造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增长见识,受到教育。
三、语文活动课给教师的自身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使语文活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欢迎,教师的自身语文素养是关键。
第一、教师必须要有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能给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予以全方位指导。“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组织语文活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而语文活动课也将开展得越来越有意义。
第二、教师必须要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能给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起到示范性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会“听”(善于倾听和具有很强的听辩能力)、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得体大方的口语交际)、会“写”(好的“三笔”字和好的文章)、会“背”(最能体现语文功底的强闻博记),等等,都会给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暗示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第三、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策划和组织能力,以确保语文活动课得以顺利实施。有人说教师的角色就是主持人的角色,此话很有道理。教师如果没有对课程的驾驭能力,没有对教学的通盘考虑,那将很难有较强的策划和主持语文活动课的能力的。
何湘华,张兴德,教师,现居湖南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