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次说到我的3位佛门师父。其实,和我真正有过密切交往的出家人要算净慧禅师。而说到净慧师就不能不提及《法音》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在“文革”中受到严重摧残的佛教事业开始慢慢恢复。《法音》杂志由赵朴初亲任主编,编委有巨赞、法尊、隆莲等高僧和虞愚、周绍良、王尧等学者。净慧师担任责任编辑(不久后出任主编),负责实际工作。
浩劫之后佛教人才凋零,学佛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稿源颇成问题。当时,我正开始对佛学产生兴趣。协助净慧师编《法音》的大哥就让我试试给杂志投稿。我刚去了一次陕西考察历史遗迹回校,就写了一篇《唐代长安与佛教》的论文。文章很快在《法音》上发表了。大哥转述净慧师的话,说文笔老练,看上去像五十多岁的老学究写的,嘱我今后多给他们写稿。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佛学论文,也是第一次知道净慧这个出家人,此后就经常给《法音》写稿了。每篇文章都经净慧师仔细修饰,错漏的引文以至不恰当的标点符号都被一一改正。我对净慧师心存感激,很想见见这位师父。
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去北京住在大哥家。大哥和佛教协会的工作人员都住在阜城门外的广济寺内。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净慧师:清癯消瘦的身材,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普通话里夹杂着浓重的湖北口音。
他一岁半就被父母送到尼庵抚养;14岁出家,18岁到广东云门寺受戒,得以亲侍当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净慧师敏悟过人,深受老和尚器重,很快就成为虚云的传法弟子。1956年到中国佛学院深造。“反右”时被划线“右派分子”,下放农村劳动近二十年。1979年才摘帽改正,回到佛教协会。
当时“文革”遗风依然严重,佛教协会内各部门的实权都在党员干部手中。出家人只是用作装饰门面,仍被视为另类。净慧师和其他出家人一样刚逃脱厄运,仍犹如“惊弓之鸟”。平时他只是默默地做事,那种谦和、自重、清高的仪态令我肃然起敬。
在北京的日子里,我经常到寺内《法音》编辑部和他聊天。杂志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净慧师还主持赵州禅师祖庭柏林寺的修复工作,使柏林寺从一片废墟变成殿堂庄严、规模宏大的丛林。他在那里创办《禅》和《中国禅学》杂志。秉承赵州和尚“平常心是道”的禅风,提倡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每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无数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能、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此时的净慧师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禅师。
和净慧师这一别又有十余年。前年,我去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静修。听说他曾经为编辑《虚云全集》来拜访过怀师,还听说他回到了老家湖北,主持黄梅四祖寺的兴复。我想给净慧师打个电话。在旁的同参们说,净慧师已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如今别说像他那样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就是普通的寺院住持都忙于交际达官贵人,哪有时间理会我们。我深信净慧师绝不是这样的俗僧,拨通了电话,是他的侍者接的。小和尚在那里支支吾吾,我说:“你就通报师父,是一个叫魏承思的故人找。”挂下电话,我自信地说,五分钟内净慧师一定回电。果然3分钟后电话铃响了,那头传来净慧师熟悉的声音:“承思啊,多年不见,你有四十岁了吧?”“快六十啦!”“你有那么大年纪了?”“净慧师,当年我们相识时你大我十余岁。你会老,难道我就永远不老?”我们一起哈哈大笑。是呀,岁月不饶人,但愿净慧师长住这个浮华世界,给我们这些失落的灵魂带来多一点禅的智能。
浩劫之后佛教人才凋零,学佛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稿源颇成问题。当时,我正开始对佛学产生兴趣。协助净慧师编《法音》的大哥就让我试试给杂志投稿。我刚去了一次陕西考察历史遗迹回校,就写了一篇《唐代长安与佛教》的论文。文章很快在《法音》上发表了。大哥转述净慧师的话,说文笔老练,看上去像五十多岁的老学究写的,嘱我今后多给他们写稿。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佛学论文,也是第一次知道净慧这个出家人,此后就经常给《法音》写稿了。每篇文章都经净慧师仔细修饰,错漏的引文以至不恰当的标点符号都被一一改正。我对净慧师心存感激,很想见见这位师父。
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去北京住在大哥家。大哥和佛教协会的工作人员都住在阜城门外的广济寺内。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净慧师:清癯消瘦的身材,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普通话里夹杂着浓重的湖北口音。
他一岁半就被父母送到尼庵抚养;14岁出家,18岁到广东云门寺受戒,得以亲侍当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净慧师敏悟过人,深受老和尚器重,很快就成为虚云的传法弟子。1956年到中国佛学院深造。“反右”时被划线“右派分子”,下放农村劳动近二十年。1979年才摘帽改正,回到佛教协会。
当时“文革”遗风依然严重,佛教协会内各部门的实权都在党员干部手中。出家人只是用作装饰门面,仍被视为另类。净慧师和其他出家人一样刚逃脱厄运,仍犹如“惊弓之鸟”。平时他只是默默地做事,那种谦和、自重、清高的仪态令我肃然起敬。
在北京的日子里,我经常到寺内《法音》编辑部和他聊天。杂志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净慧师还主持赵州禅师祖庭柏林寺的修复工作,使柏林寺从一片废墟变成殿堂庄严、规模宏大的丛林。他在那里创办《禅》和《中国禅学》杂志。秉承赵州和尚“平常心是道”的禅风,提倡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每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无数学人走进禅、了解禅,受用禅的智能、禅的清凉、禅的慈悲、禅的洒脱。此时的净慧师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禅师。
和净慧师这一别又有十余年。前年,我去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静修。听说他曾经为编辑《虚云全集》来拜访过怀师,还听说他回到了老家湖北,主持黄梅四祖寺的兴复。我想给净慧师打个电话。在旁的同参们说,净慧师已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如今别说像他那样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就是普通的寺院住持都忙于交际达官贵人,哪有时间理会我们。我深信净慧师绝不是这样的俗僧,拨通了电话,是他的侍者接的。小和尚在那里支支吾吾,我说:“你就通报师父,是一个叫魏承思的故人找。”挂下电话,我自信地说,五分钟内净慧师一定回电。果然3分钟后电话铃响了,那头传来净慧师熟悉的声音:“承思啊,多年不见,你有四十岁了吧?”“快六十啦!”“你有那么大年纪了?”“净慧师,当年我们相识时你大我十余岁。你会老,难道我就永远不老?”我们一起哈哈大笑。是呀,岁月不饶人,但愿净慧师长住这个浮华世界,给我们这些失落的灵魂带来多一点禅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