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革命者的角度来看,刘大同很“粉末”、很无声。与孙中山、陈其美、廖仲恺、陈炯明都交往甚密,却让人在历史的河流中遍寻他不着。但他确实建立了武昌起义后的第一个共和国;一个世纪前,民间也确实广泛流传着“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大同”之说。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2014年末,隆冬12月,大雪漫漫,天穹、山野、冰湖、密林,全白而无界。我站在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稍微抬头看广场上那尊镇守着这座20万人小县城的铜像。
一人半高,穿戴全套清官戎服,其外披挂雪蓑,面目肃严,在极阴天的冷光下似乎还掺杂了悲悯和哀痛。他是安图县的首任知县刘建封,又是在此成立了比民国还早两个月的“大同共和国”的刘大同。
在这个人身上好像有数不清的平行宇宙,真相和幻影、封建至共和、兴衰伴荣辱、忠诚及背叛、执与弃,并行不悖。以至于我越认识他,就越不认识他。又仿佛他本身就是个看似细弱、实则无垠的虫洞,连结起金玉与败絮、晚清和民国。
画面飞快进退,46岁的刘建封走出铜像,脱下清服、剪辫,一声威令招聚起手下的士兵、森林警察、巡警、驻防队,随即他站上高台、发表演说,毅然宣布安图县独立,并急不可待、喜不自胜地发出电报,通告中外:大同共和国就此诞生。举世闻而震惊。从这一天起,他终能摘掉“县令”的假面,让“同盟会成员、共和理念之信徒”的真容正式出现于青天白日下。
刘建封从此成了刘大同。
时值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的几天之后。
沧桑须臾耳,日月为谁留。
身轻一鸟过,万壑向东流。
何如化蝴蝶,栩栩如庄周。
游从赤松子,归泛范蠡舟。
有酒聊当醉,消尽古今愁。
——刘大同《感怀二首之一》
安图独立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奉天,给东北的革命者再注一管大剂量强心针,同时,也吓坏了新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及其背后整个破烂不堪的晚清帝国。
赵尔巽大怒而小觑:你个深山老林里的臭县官,一把年纪了不好好砍树打猎,竟然胆敢在我总督眼皮子底下放火撒泼?
他旋即集合人马,迅速赶至安图。抵达时,适逢天起大风,飞砂走石、昏黄遮日。刘大同早已经料到清廷必定会恼羞成怒,所以电报一发出去,立刻屯兵待敌。
作为小小的县令,刘大同手下的兵力算不上厚实,统计起来,不过是森林警察960人、巡警210人、驻防队200人,合计1370人,如此而已。所以赵尔巽的藐视并不是无根无源,毕竟他带来“剿贼”的军队,要比敌人多上几倍甚至十几倍。
远远地,狂奔的马在硬韧缰绳下举项嘶鸣,像是马头琴弦下发出的几重乐音,配上战鼓隆隆如平地惊雷,从西岭到东山,。双方终于对峙,灰重的天竟开始洒下雪片,沉而凉、急而杂,和着战士们的鲜血,簌簌落地,绽出深浅不一的善恶之花。
赵尔巽只知道安图是一个以林业为主打的小地方,觉得此处的军队大概木头一般不吭不哈、毫无反抗之力。但一开战,他就知道这次自己错得彻底。这些猎人出身的森林警察生长于凶险莫测的山林里,天野兽匪,无一不教会他们如何生存、如何搏击。而赵和他的“庞大军队”,在此之先一直安稳度日,不晓得生锈了多久。一拿枪一紧张一见血一哆嗦,自然一败涂地。
于是刘大同和他那仅仅1370人的“非专业部队”,大败敌军于牡丹岭。
——如果故事按这个节奏继续,那该有多轻省。可惜的是,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大致事件走向,以上大多皆为我合理(或不合理?)想象出来的幻影。关于安图起义与大同共和国,在世人看来本该是轰烈又生动的一段历史,但其实,关于它的确切资料仅仅如下:
击贼遇雪
2014年末,隆冬12月,大雪漫漫,天穹、山野、冰湖、密林,全白而无界。我站在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稍微抬头看广场上那尊镇守着这座20万人小县城的铜像。
一人半高,穿戴全套清官戎服,其外披挂雪蓑,面目肃严,在极阴天的冷光下似乎还掺杂了悲悯和哀痛。他是安图县的首任知县刘建封,又是在此成立了比民国还早两个月的“大同共和国”的刘大同。
在这个人身上好像有数不清的平行宇宙,真相和幻影、封建至共和、兴衰伴荣辱、忠诚及背叛、执与弃,并行不悖。以至于我越认识他,就越不认识他。又仿佛他本身就是个看似细弱、实则无垠的虫洞,连结起金玉与败絮、晚清和民国。
画面飞快进退,46岁的刘建封走出铜像,脱下清服、剪辫,一声威令招聚起手下的士兵、森林警察、巡警、驻防队,随即他站上高台、发表演说,毅然宣布安图县独立,并急不可待、喜不自胜地发出电报,通告中外:大同共和国就此诞生。举世闻而震惊。从这一天起,他终能摘掉“县令”的假面,让“同盟会成员、共和理念之信徒”的真容正式出现于青天白日下。
刘建封从此成了刘大同。
时值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的几天之后。
沧桑须臾耳,日月为谁留。
身轻一鸟过,万壑向东流。
何如化蝴蝶,栩栩如庄周。
游从赤松子,归泛范蠡舟。
有酒聊当醉,消尽古今愁。
——刘大同《感怀二首之一》
真相和幻影
安图独立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奉天,给东北的革命者再注一管大剂量强心针,同时,也吓坏了新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及其背后整个破烂不堪的晚清帝国。
赵尔巽大怒而小觑:你个深山老林里的臭县官,一把年纪了不好好砍树打猎,竟然胆敢在我总督眼皮子底下放火撒泼?
他旋即集合人马,迅速赶至安图。抵达时,适逢天起大风,飞砂走石、昏黄遮日。刘大同早已经料到清廷必定会恼羞成怒,所以电报一发出去,立刻屯兵待敌。
作为小小的县令,刘大同手下的兵力算不上厚实,统计起来,不过是森林警察960人、巡警210人、驻防队200人,合计1370人,如此而已。所以赵尔巽的藐视并不是无根无源,毕竟他带来“剿贼”的军队,要比敌人多上几倍甚至十几倍。
远远地,狂奔的马在硬韧缰绳下举项嘶鸣,像是马头琴弦下发出的几重乐音,配上战鼓隆隆如平地惊雷,从西岭到东山,。双方终于对峙,灰重的天竟开始洒下雪片,沉而凉、急而杂,和着战士们的鲜血,簌簌落地,绽出深浅不一的善恶之花。
赵尔巽只知道安图是一个以林业为主打的小地方,觉得此处的军队大概木头一般不吭不哈、毫无反抗之力。但一开战,他就知道这次自己错得彻底。这些猎人出身的森林警察生长于凶险莫测的山林里,天野兽匪,无一不教会他们如何生存、如何搏击。而赵和他的“庞大军队”,在此之先一直安稳度日,不晓得生锈了多久。一拿枪一紧张一见血一哆嗦,自然一败涂地。
于是刘大同和他那仅仅1370人的“非专业部队”,大败敌军于牡丹岭。
——如果故事按这个节奏继续,那该有多轻省。可惜的是,除了时间、地点、人物和大致事件走向,以上大多皆为我合理(或不合理?)想象出来的幻影。关于安图起义与大同共和国,在世人看来本该是轰烈又生动的一段历史,但其实,关于它的确切资料仅仅如下:
击贼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