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女士患青光眼十多年了,她辗转各地大医院求治,但效果不理想。去年,她从湖南赶到北京,专家告诉她,她的青光眼已是晚期,确实很难逆转。然而李女士并不相信,最近又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关注一种前沿的治疗方法——注射干细胞,据说可以治愈青光眼。听说费用不菲,李女士有点犹豫,但“治愈”的诱惑太大,李女士还是想试试。那么,干细胞真有这么神奇的疗效吗?它能治疗青光眼吗?患者该如何选择和分辨形形色色的干细胞疗法?带着李女士的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分院院长阴正勤。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通过药物或手术降低眼压,以阻止进一步的损害,一直是临床“正统”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是当今细胞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热点和前沿,它能否针对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的死亡或损伤发挥作用,或替代死亡细胞,或改善受损细胞呢?
阴正勤表示,多数致盲性眼病,如青光眼、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存在不可逆性视网膜神经细胞死亡和功能丧失,干细胞移植修复和替代变性缺失的神经细胞,为治疗这类致盲性眼病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再生医学领域不乏运用干细胞直接进行或诱导成为视觉相关细胞后再进行眼病治疗的研究成果。干细胞替代治疗策略已经成为治疗严重致盲性眼病最有希望的新方向。
目前,干细胞在眼科疾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角膜病变的干细胞治疗。2.青光眼的干细胞治疗。3.视网膜血管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4.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青光眼的常规治疗方案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降低眼压,这些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病程进展,却不能阻止由神经节细胞死亡导致的视野和视力丧失。在青光眼晚期,大部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被累及、凋亡,少量存活的神经节细胞已经无法逆转青光眼导致的病理性改变。干细胞治疗的优势在于能修复和替代变性缺失的神经节细胞,使神经再生,不但能阻止病变发展,甚至能部分恢复已受损视功能。这是传统治疗不能实现的。
很多青光眼患者,特别是晚期青光眼患者求医无门,干细胞治疗对他们来说就像一根救命稻草。过于急切的心理,让一些患者上当受骗。而实际上,由于视觉发生机制复杂,致盲性眼病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仍在进行当中。这是世界性的前沿课题,国内外只有少数顶尖医院和科研机构在进行持续的系统化研究。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上注册的多项临床试验,都证实眼科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好,远期疗效正在逐步研究和证实。
阴正勤提醒眼病患者,首先应该相信医生推荐的能够有效控制青光眼和部分致盲性眼病的治疗药物和手术。其次,如果愿意参加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病的临床研究,患者应到国家批准的、有相关资质的权威医疗机构就诊和治疗,不要盲目相信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的广告。
记者了解到,阴正勤教授团队主要致力于干细胞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干细胞治疗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眼病手术,标志着我国胚胎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病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迄今为止,我们已为患有老年性出血型黄斑变性的数十名患者进行了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治疗,证实这类干细胞来源的眼治疗细胞的安全性。患者均未发生成瘤反应、严重排斥反应,部分患者的视力和视功能得到改善,证实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阴正勤说。
此外,阴正勤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成体视网膜感光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良好,无成瘤表现;移植干细胞与病人自身的视网膜融合良好,无排斥反应;视功能检查显示病人视功能在术后半年内有改善。这一成果已经在相关国际杂志发表。
阴正勤说,在接受任何新潮疗法之前,患者都有必要先行了解其作用机制和应用空间。她解释说,干细胞治疗机制包括:替代作用,即分化为受损伤的细胞替换其结构和功能;营养作用,即分泌多种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支持、保护受损伤的组织;免疫调节,即通过细胞间接触和可溶性因子的分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减少组织器官的损害;可塑性调节,即调节神经系统可塑性,有助于组织的修复。
由此可见,干细胞治疗的应用领域很广,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涉及各方面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慢性心脏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癌症等,在各领域都有显著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因素限制干细胞治疗的发展,比如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后,能否与其自身的细胞有效整合而发挥功能?移植的干细胞能否有效地向发挥作用的治疗细胞方向分化?患者干细胞移植区的微环境对治疗效果有没有影响?如何化解干细胞潜在的致瘤性风险?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仍然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解决。
患者还应该了解,虽然目前已有多种来源的干细胞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的研究,但仍存在局限性。如人胚胎干细胞,不同胚胎干细胞系生成的视网膜节细胞的质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并且细胞移植可能导致显著的排斥反应。而利用自体的体细胞诱导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从而生成视网膜细胞,是避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一种方法,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肿瘤形成和基因突变的危险性有待进一步确定。
干细胞可部分恢复受损视功能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通过药物或手术降低眼压,以阻止进一步的损害,一直是临床“正统”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是当今细胞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热点和前沿,它能否针对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细胞发生的死亡或损伤发挥作用,或替代死亡细胞,或改善受损细胞呢?
阴正勤表示,多数致盲性眼病,如青光眼、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存在不可逆性视网膜神经细胞死亡和功能丧失,干细胞移植修复和替代变性缺失的神经细胞,为治疗这类致盲性眼病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再生医学领域不乏运用干细胞直接进行或诱导成为视觉相关细胞后再进行眼病治疗的研究成果。干细胞替代治疗策略已经成为治疗严重致盲性眼病最有希望的新方向。
目前,干细胞在眼科疾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角膜病变的干细胞治疗。2.青光眼的干细胞治疗。3.视网膜血管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4.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青光眼的常规治疗方案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降低眼压,这些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病程进展,却不能阻止由神经节细胞死亡导致的视野和视力丧失。在青光眼晚期,大部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被累及、凋亡,少量存活的神经节细胞已经无法逆转青光眼导致的病理性改变。干细胞治疗的优势在于能修复和替代变性缺失的神经节细胞,使神经再生,不但能阻止病变发展,甚至能部分恢复已受损视功能。这是传统治疗不能实现的。
視网膜疾病干细胞治疗研究正在进行中
很多青光眼患者,特别是晚期青光眼患者求医无门,干细胞治疗对他们来说就像一根救命稻草。过于急切的心理,让一些患者上当受骗。而实际上,由于视觉发生机制复杂,致盲性眼病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仍在进行当中。这是世界性的前沿课题,国内外只有少数顶尖医院和科研机构在进行持续的系统化研究。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上注册的多项临床试验,都证实眼科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好,远期疗效正在逐步研究和证实。
阴正勤提醒眼病患者,首先应该相信医生推荐的能够有效控制青光眼和部分致盲性眼病的治疗药物和手术。其次,如果愿意参加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病的临床研究,患者应到国家批准的、有相关资质的权威医疗机构就诊和治疗,不要盲目相信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的广告。
记者了解到,阴正勤教授团队主要致力于干细胞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干细胞治疗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眼病手术,标志着我国胚胎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病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迄今为止,我们已为患有老年性出血型黄斑变性的数十名患者进行了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治疗,证实这类干细胞来源的眼治疗细胞的安全性。患者均未发生成瘤反应、严重排斥反应,部分患者的视力和视功能得到改善,证实了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阴正勤说。
此外,阴正勤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成体视网膜感光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良好,无成瘤表现;移植干细胞与病人自身的视网膜融合良好,无排斥反应;视功能检查显示病人视功能在术后半年内有改善。这一成果已经在相关国际杂志发表。
各种来源干细胞都存在局限性
阴正勤说,在接受任何新潮疗法之前,患者都有必要先行了解其作用机制和应用空间。她解释说,干细胞治疗机制包括:替代作用,即分化为受损伤的细胞替换其结构和功能;营养作用,即分泌多种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支持、保护受损伤的组织;免疫调节,即通过细胞间接触和可溶性因子的分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减少组织器官的损害;可塑性调节,即调节神经系统可塑性,有助于组织的修复。
由此可见,干细胞治疗的应用领域很广,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涉及各方面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慢性心脏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癌症等,在各领域都有显著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因素限制干细胞治疗的发展,比如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后,能否与其自身的细胞有效整合而发挥功能?移植的干细胞能否有效地向发挥作用的治疗细胞方向分化?患者干细胞移植区的微环境对治疗效果有没有影响?如何化解干细胞潜在的致瘤性风险?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仍然需要大量的临床研究来解决。
患者还应该了解,虽然目前已有多种来源的干细胞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的研究,但仍存在局限性。如人胚胎干细胞,不同胚胎干细胞系生成的视网膜节细胞的质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并且细胞移植可能导致显著的排斥反应。而利用自体的体细胞诱导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从而生成视网膜细胞,是避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一种方法,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肿瘤形成和基因突变的危险性有待进一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