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绝好时机。我们应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中,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的与时俱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不仅为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农民群众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村、民风。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先进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对除陈去旧,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国家做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作为国家宣传文化有机结构组成部分,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它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农村基层群众。受历史、地理、交通、经济等因素影响,我省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站应有的职能作用与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吻合。
(一)基础设施差、站舍被占用、经费不到位现象突出。我州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办公、活动场所大都是旧房改建而成,面积不达标、设施简陋、安全性差,被占用情况普遍。文化站活动经费主要依靠免费开放经费维持,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独立账户,所有经费由政府代管,经费使用没有自主权。
(二)对乡鎮文化站建设认识滞后,活动形式陈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漠视文化建设。文化站文化氛围不浓,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农民直接参与的诸如农民艺术节、农民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很少。
(三)文化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综合性艺术体育人才缺乏。文化站文化干部队伍处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第一线,直接承担着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但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少,人员年龄老化,多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只能完成广播电视的播出、维护以及图书室书刊借阅,有能力指导农民开展艺术活动和从事体育辅导的综合性专业人员非常短缺,尤其是具备演奏乐器技能的人员几乎没有,文体设备大都成为摆设。
(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归属不清。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属双重领导和管理,业务上接受所在县(市)文广局指导,人事关系则由所在乡镇政府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造成文化站工作人员时常顾此失彼。
(五)乡镇文化站的执法权限不平衡;一些盗版光碟、封建迷信书刊、黑网吧等充斥在农村文化市场,对于违反或扰乱农村文化市场的行为,文化站工作人员只有管理权,没有行政执法处置权,农村文化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管。
三、两者之间有何矛盾
一是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与落后的文化设施、贫乏的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来充实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无法满足需求。
二是农民追求健康精神生活的要求与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科学精神普及不够之间的矛盾。农村文化阵地的缺失和文化娱乐活动的贫乏,必然造成农民精神思想空虚,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
三是农民群众充实信仰的迫切要求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精神空虚之间的矛盾。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涌入,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紊乱,出现了信念危机。基层政治建设相对薄弱,导致了一些人缺乏集体归属感,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发挥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堡垒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的宣传文化中心,应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增进农民群众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坚定群众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二)增加投入,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应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广播、网络电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书画室等的维护管理,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配备一些体育健身器材,鼓励经济发展好的乡镇修建农村特色文化广场,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切实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个舒适、有着良好氛围的学习、休闲场所,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三)努力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是“大发展、大繁荣”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农村文化要贯彻中央关于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树立“大文化”观念。凡内容健康、农民喜爱、群众乐于参与、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应积极组织开展。繁荣农村群众性文化艺术,政府组织是前提,群众参与是关键,政府要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领唱者的角色,应利用春节、元宵或民族传统节日,有计划地组织群众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如为群众写春联、猜灯谜、举办山歌演唱比赛、地方戏曲展演等等。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活力。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政府应在经费开支、安全保障、场所安排、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好台。
(四)继承和创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黔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如群星荟萃,各具特色,要在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渗入现代文化元素,创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文化内涵的民族节日文化,如黔南州举办的“好花红”广场文艺精品展演;都匀毛尖茶文化节;三都县“端节”、“卯节”;贵定县“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惠水县“好花红”艺术节;福泉市“6.24”民族歌节;独山县“花灯艺术节”等等,这些活动有效传承和保护了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品牌效应也日渐凸显,还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也要按照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重视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农民文化教育,如开办农民文化夜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努力造就一代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农民。
(六)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應把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发展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对农村文化市场首先要加强市场监管,州、县(市)文化行政执法部门应经常到乡镇指导文化站开展文化市场稽查,切断不良文化产品流通环节,大力传播爱国主义、弘扬时代主旋律、有益群众身心健康的正能量文化产品,着力培养和引导农民群众文化消费,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更多的进入农村群众生活中,使农民群众在净化了的文化市场中、在高尚、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新时期,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开展,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中,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的与时俱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不仅为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农民群众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村、民风。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在广大农村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先进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对除陈去旧,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国家做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作为国家宣传文化有机结构组成部分,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它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农村基层群众。受历史、地理、交通、经济等因素影响,我省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站应有的职能作用与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吻合。
(一)基础设施差、站舍被占用、经费不到位现象突出。我州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办公、活动场所大都是旧房改建而成,面积不达标、设施简陋、安全性差,被占用情况普遍。文化站活动经费主要依靠免费开放经费维持,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独立账户,所有经费由政府代管,经费使用没有自主权。
(二)对乡鎮文化站建设认识滞后,活动形式陈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漠视文化建设。文化站文化氛围不浓,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农民直接参与的诸如农民艺术节、农民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很少。
(三)文化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综合性艺术体育人才缺乏。文化站文化干部队伍处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第一线,直接承担着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但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少,人员年龄老化,多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只能完成广播电视的播出、维护以及图书室书刊借阅,有能力指导农民开展艺术活动和从事体育辅导的综合性专业人员非常短缺,尤其是具备演奏乐器技能的人员几乎没有,文体设备大都成为摆设。
(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归属不清。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属双重领导和管理,业务上接受所在县(市)文广局指导,人事关系则由所在乡镇政府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造成文化站工作人员时常顾此失彼。
(五)乡镇文化站的执法权限不平衡;一些盗版光碟、封建迷信书刊、黑网吧等充斥在农村文化市场,对于违反或扰乱农村文化市场的行为,文化站工作人员只有管理权,没有行政执法处置权,农村文化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管。
三、两者之间有何矛盾
一是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与落后的文化设施、贫乏的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来充实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无法满足需求。
二是农民追求健康精神生活的要求与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科学精神普及不够之间的矛盾。农村文化阵地的缺失和文化娱乐活动的贫乏,必然造成农民精神思想空虚,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
三是农民群众充实信仰的迫切要求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精神空虚之间的矛盾。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涌入,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紊乱,出现了信念危机。基层政治建设相对薄弱,导致了一些人缺乏集体归属感,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发挥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堡垒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的宣传文化中心,应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增进农民群众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坚定群众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二)增加投入,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应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广播、网络电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书画室等的维护管理,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配备一些体育健身器材,鼓励经济发展好的乡镇修建农村特色文化广场,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切实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个舒适、有着良好氛围的学习、休闲场所,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三)努力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是“大发展、大繁荣”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农村文化要贯彻中央关于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树立“大文化”观念。凡内容健康、农民喜爱、群众乐于参与、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应积极组织开展。繁荣农村群众性文化艺术,政府组织是前提,群众参与是关键,政府要充当起农村文化建设领唱者的角色,应利用春节、元宵或民族传统节日,有计划地组织群众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如为群众写春联、猜灯谜、举办山歌演唱比赛、地方戏曲展演等等。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活力。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政府应在经费开支、安全保障、场所安排、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好台。
(四)继承和创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黔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民族传统节日如群星荟萃,各具特色,要在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渗入现代文化元素,创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文化内涵的民族节日文化,如黔南州举办的“好花红”广场文艺精品展演;都匀毛尖茶文化节;三都县“端节”、“卯节”;贵定县“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惠水县“好花红”艺术节;福泉市“6.24”民族歌节;独山县“花灯艺术节”等等,这些活动有效传承和保护了黔南民族传统文化,品牌效应也日渐凸显,还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也要按照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重视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农民文化教育,如开办农民文化夜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努力造就一代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农民。
(六)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應把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发展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对农村文化市场首先要加强市场监管,州、县(市)文化行政执法部门应经常到乡镇指导文化站开展文化市场稽查,切断不良文化产品流通环节,大力传播爱国主义、弘扬时代主旋律、有益群众身心健康的正能量文化产品,着力培养和引导农民群众文化消费,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更多的进入农村群众生活中,使农民群众在净化了的文化市场中、在高尚、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新时期,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开展,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