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进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党和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有着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解决大学生就业决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与大学生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途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着误区,在心理上給自己施加压力,从而反映在就业行为上消极对待。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以及心理误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宣泄,则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择业的心理障碍。因此,如何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进行引导,加强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正确认识,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问题和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既有来自主观的个性、兴趣、能力、自我认识等因素,也有来自客观的就业政策、经济利益、社会舆论、家庭影响等因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正确引导、合理安排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发挥调控作用
当前,我国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解决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1.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政府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与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上給予较大强度的优惠,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制约。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注意。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2.深化教育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改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 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改革,切实扩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用人机制不改变,用人单位“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又出不去”,就会导致社会“有需要却无需求”,人才只能在门口徘徊。其次政府部门要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以确保毕业生愿意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就业,解除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工作的后顾之忧。
3.进一步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接收大学毕业生,对毕业生到这些单位要給予支持和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尤其是对较难安排专业的毕业生,只要用人单位接收,就应该予以放行,尽量消除毕业生就业中的各种障碍。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实际步骤,鼓励毕业生流动就业,即毕业生可把自己的人事档案交由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代管,然后到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或到户籍所在地以外地区就业等。
二、高等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是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和灵魂,并贯彻其全过程。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导作用。
1.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基本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约束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树立良好的求职求德;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能变角色,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都爱岗敬业。让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社会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2.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认清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自觉接受政策的约束,在政策的范围内就业;引导学生认识和对待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对就业形势认识中的困惑和疑问;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全局与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下进行就业选择。
3.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并组织实践活动
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专业能力以外,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职业发展的必要要求,学校的教育体系应重视学生的这些软能力的发展, 通过课程、学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就是很好的创业实践,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模拟招聘会”、“求职演习”等,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锻炼机会。
三、家庭发挥引导作用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所。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
1.重视和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
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家庭关系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渠道,家长的价值取向参与到学生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进行分析,有效把握自我,同时考虑社会的需要,分析孩子的差距,主动完善,給予子女正确定位,給予自主选择的空间,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课余时间积极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生存能力,为择业预热。鼓励大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杜绝消极等待思想,对择业挫折有思想准备,择业失败,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不断努力。
2.家长自身转变观念、提高指导水平
毕业生家长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就业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主动收集社会就业信息,全面认识和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把基层和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就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性质、岗位要求与大学生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給大学生以科学的指导。 家长应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給予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在就业问题上本着兴趣是原动力的原则,在照顾所学专业的同时把兴趣作为择业的参考坐标,拓宽就业视野,进而缓解结业压力。
四、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择业心态,勇敢地迎接就业挑战。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了解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1.正确地做好自我认知
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前提,作为一名求职者,只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科学地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测量。大学生要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此外,大学生更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去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策略和技巧去争取理想的岗位。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职业。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最好不要給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其次要打破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就业观,改变将稳定作为生活第一要求的人生观。不仅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自觉追求社会理想,而且也应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再次要有服务基层和投身农村的观念。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传播星火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
3.具备应有的就业意识
首先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大学生应抓紧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次培养积极主动的创业意识。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在政府多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完全可以走自我创业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据说,大学生创业在美国高达25%,在日本有10%。再次保持终身学习的发展意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牢固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与引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
[2]李俊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干预[J].教育与职业,2010.
[3]刘红梅.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针对性[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
[4]郑雯.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
[5]张颖.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
[6]王艳丽.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白月(1982—),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途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着误区,在心理上給自己施加压力,从而反映在就业行为上消极对待。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以及心理误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宣泄,则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择业的心理障碍。因此,如何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进行引导,加强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正确认识,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问题和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既有来自主观的个性、兴趣、能力、自我认识等因素,也有来自客观的就业政策、经济利益、社会舆论、家庭影响等因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正确引导、合理安排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发挥调控作用
当前,我国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解决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1.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政府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与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上給予较大强度的优惠,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制约。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注意。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2.深化教育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改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 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改革,切实扩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用人机制不改变,用人单位“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又出不去”,就会导致社会“有需要却无需求”,人才只能在门口徘徊。其次政府部门要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以确保毕业生愿意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就业,解除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工作的后顾之忧。
3.进一步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接收大学毕业生,对毕业生到这些单位要給予支持和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尤其是对较难安排专业的毕业生,只要用人单位接收,就应该予以放行,尽量消除毕业生就业中的各种障碍。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实际步骤,鼓励毕业生流动就业,即毕业生可把自己的人事档案交由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代管,然后到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或到户籍所在地以外地区就业等。
二、高等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是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和灵魂,并贯彻其全过程。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导作用。
1.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基本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约束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树立良好的求职求德;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能变角色,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都爱岗敬业。让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社会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2.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认清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自觉接受政策的约束,在政策的范围内就业;引导学生认识和对待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对就业形势认识中的困惑和疑问;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全局与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下进行就业选择。
3.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并组织实践活动
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专业能力以外,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职业发展的必要要求,学校的教育体系应重视学生的这些软能力的发展, 通过课程、学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就是很好的创业实践,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模拟招聘会”、“求职演习”等,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锻炼机会。
三、家庭发挥引导作用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所。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
1.重视和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
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家庭关系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渠道,家长的价值取向参与到学生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进行分析,有效把握自我,同时考虑社会的需要,分析孩子的差距,主动完善,給予子女正确定位,給予自主选择的空间,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鼓励大学生课余时间积极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生存能力,为择业预热。鼓励大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杜绝消极等待思想,对择业挫折有思想准备,择业失败,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不断努力。
2.家长自身转变观念、提高指导水平
毕业生家长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就业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主动收集社会就业信息,全面认识和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把基层和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就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性质、岗位要求与大学生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給大学生以科学的指导。 家长应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給予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在就业问题上本着兴趣是原动力的原则,在照顾所学专业的同时把兴趣作为择业的参考坐标,拓宽就业视野,进而缓解结业压力。
四、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择业心态,勇敢地迎接就业挑战。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了解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1.正确地做好自我认知
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前提,作为一名求职者,只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科学地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测量。大学生要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此外,大学生更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去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策略和技巧去争取理想的岗位。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职业。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最好不要給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其次要打破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就业观,改变将稳定作为生活第一要求的人生观。不仅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自觉追求社会理想,而且也应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再次要有服务基层和投身农村的观念。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传播星火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
3.具备应有的就业意识
首先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大学生应抓紧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次培养积极主动的创业意识。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在政府多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完全可以走自我创业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据说,大学生创业在美国高达25%,在日本有10%。再次保持终身学习的发展意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牢固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与引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
[2]李俊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干预[J].教育与职业,2010.
[3]刘红梅.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针对性[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
[4]郑雯.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
[5]张颖.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0.
[6]王艳丽.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白月(1982—),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