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儿鸟可不止是提笼架鸟那么简单老
爱玩儿、会玩儿是老北京人的一个特点。北京人以特有的耐心和精致,把这些消遣发挥到极致。其中,爱玩儿鸟是北京人由来已久的特点。《燕京杂记》中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每茶坊,定无数竿插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从清代中期开始,养鸟开始在京城盛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以养鸟为乐的人越来越多,根据鸟的外观、习性,玩儿法逐步改进,所用器具也越来越精美。那么,老北京人喜欢养什么样的鸟?那些能跟人学舌聊天的鸟儿聊出了什么样有趣的故事?不同的玩法背后有什么讲究呢?
玩儿鸟三大类:
听叫、说话、练技艺
北京人玩儿鸟基本分三类,一类是听叫,这类呜叫鸟有画眉、百灵、红子、靛颏等;一类是学舌、说话,比如鹦鹉、八哥、鹩哥;还有一类是练习技艺,比如梧桐会打弹儿、叼旗等特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籠架鸟”是老北京一景。那么老北京玩鸟曾经风行到什么地步呢?据说,当时全北京所有的茶馆都有专门给鸟备的“位子”,而且什么样的鸟进什么茶馆,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茶馆的桌子上一般只能放两种鸟:黄巧儿和靛颏,画眉鸟一般挂在茶馆外面的廊子上,一般的百灵鸟挂在茶馆屋里,剩下一千杂鸟等是不让进茶馆的,因为怕鸟儿互相学叫“脏了口”。
即使现在没有可供遛鸟的茶馆了,在公园大家也能看到遛不同鸟的人是分别扎堆的,树上鸟儿之间互相交流,树下的人们也在谈天说地,别有一番趣味。
鸟儿押音儿百灵有十三套
“押鸟”是养鸟人的行话,就是驯化鸟叫出不同的声响。所谓百灵十三套,就是百灵鸟除了叫它的本口以外,还要学出13种鸟或动物的叫声。
百灵十三套里有鸡、猫、燕、狗、鹰等的声音。比如学鸡叫,别的鸟要学鸡叫,能学出公鸡打鸣或者母鸡下蛋的声音就算可以了。但是对于百灵还不够,要叫一个完整的十三套,它必须从公鸡打鸣开始叫,包括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小鸡争食,必须要叫完整方为一套。再比如学猫叫,光是“喵喵喵”的叫声是不行的,大猫怎么叫,老猫怎么叫,小猫怎么叫,这些都叫齐了才算一套。学喜鹊叫,山喜鹊怎么叫,灰喜鹊怎么叫,大喜鹊怎么叫;单只怎么叫,一群怎么叫,打食怎么叫,这些都学会了叫一套。
再说学鹰叫,鹰本身是鸟的天敌,要学鹰叫就很难。十三套中还有虫叫,虫鸣是翅膀摩擦出来的声音,鸟要从嘴学出这个声音来不容易。所以,历来能叫十三套的百灵都是屈指可数的稀罕物。
让鸟押音儿是怎么做到的呢?比如《茶馆》里松二爷养的黄巧儿(黄雀),这种鸟比较好养,它会三大叫:红子、喜鹊,油葫芦,学红子、喜鹊叫容易,因为它们都是鸟类,最难的就是学油葫芦叫。过去的老人押油葫芦的时候用缸,把黄巧儿蹲在缸里,用罩罩好,在缸底下养油葫芦并使其呜叫,尤其是半夜的时候让黄巧儿学油葫芦的叫声。一只普通的黄巧儿不算什么,但让它押出三大叫来就非常值钱。所以说,北京人不管玩什么都有自己的名堂,都有自己的讲究。
玩儿鸟分文武
北京人玩鸟分文武,比较文气的人养百灵、红子、靛颏这种鸟;武人,或者说好练武的人,养画眉鸟。文鸟一般都是听叫的,武鸟虽然也会叫,但它还多了一样本事一好斗,在南方一些地方就有斗画眉的习俗。而且画眉鸟比较大,养画眉的笼子也比较大,所以好练武的人喜欢玩儿画眉鸟,上街遛鸟的时候,也要拉开架子、炸开膀子。
早年间,如果养鸟人在路上相遇,提百灵鸟笼的人要请左腿弯、右腿后撤、半跪的“文式安”;提画眉鸟笼的人则请左腿微弯、右腿向后微撤、下腰的“武架子安”,备有样式。
给鸟儿喂食也有讲究
养鸟可不仅仅是欣赏就行了,讲究的还得给鸟做饭呢。不同鸟吃的还不—样,比如百灵是吃五谷的,也就是吃素食;画眉鸟、靛颏就得吃荤食,里边得加肉。还有的鸟吃虫,而红子吃面食,因为它个头小,得把食物捣成粉状,里边有鸡蛋、玉米面、各种杂面等,—般都是上锅蒸。
过去北京人养靛颏的就有讲究,一礼拜要给靛颏打一次软食,软食里得有羊肉,还得根据季节变换调配比例。比如冬天冷,就得适当增加肉的比例,到了天暖和的时候再减少。而且饮食的不同还会影响鸟儿每年换毛的颜色,常有人通过饮食调整鸟的羽色。
那些能聊会说的小伙伴
北京人养会说话的鸟,比较常见的是鹦鹉、八哥、鹩哥,学说话、学唱歌、背唐诗都不在话下。需要注意的是,八哥舌头上有—层硬壳,玩儿鸟的人往往要帮它把硬壳去掉,八哥的舌头变软了、灵活了,学舌就更陕了。
现在训练这些鸟儿说话常会在网上下载一些普通话教程,以前的人则是用磁带教鸟说话,但是这样训练出来的鸟往往说话比较生硬、程式化,连话语之间的停顿都是固定的。所以押鸟一方面可以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教鸟说话,另一方面也别忘了让鸟儿和其他鸟多交流,让老鸟带一带,学出来的话就会更加委婉动听。
现在北京的鸟市已经难找了,但有心养鸟的朋友还是可以到宠物商店去看一看。尤其要注意的是,国家保护动物的鸟类是禁止捕捉和买卖的,所以要养就养一些像鹦鹉等人工繁育的鸟。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
爱玩儿、会玩儿是老北京人的一个特点。北京人以特有的耐心和精致,把这些消遣发挥到极致。其中,爱玩儿鸟是北京人由来已久的特点。《燕京杂记》中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每茶坊,定无数竿插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从清代中期开始,养鸟开始在京城盛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以养鸟为乐的人越来越多,根据鸟的外观、习性,玩儿法逐步改进,所用器具也越来越精美。那么,老北京人喜欢养什么样的鸟?那些能跟人学舌聊天的鸟儿聊出了什么样有趣的故事?不同的玩法背后有什么讲究呢?
玩儿鸟三大类:
听叫、说话、练技艺
北京人玩儿鸟基本分三类,一类是听叫,这类呜叫鸟有画眉、百灵、红子、靛颏等;一类是学舌、说话,比如鹦鹉、八哥、鹩哥;还有一类是练习技艺,比如梧桐会打弹儿、叼旗等特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籠架鸟”是老北京一景。那么老北京玩鸟曾经风行到什么地步呢?据说,当时全北京所有的茶馆都有专门给鸟备的“位子”,而且什么样的鸟进什么茶馆,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茶馆的桌子上一般只能放两种鸟:黄巧儿和靛颏,画眉鸟一般挂在茶馆外面的廊子上,一般的百灵鸟挂在茶馆屋里,剩下一千杂鸟等是不让进茶馆的,因为怕鸟儿互相学叫“脏了口”。
即使现在没有可供遛鸟的茶馆了,在公园大家也能看到遛不同鸟的人是分别扎堆的,树上鸟儿之间互相交流,树下的人们也在谈天说地,别有一番趣味。
鸟儿押音儿百灵有十三套
“押鸟”是养鸟人的行话,就是驯化鸟叫出不同的声响。所谓百灵十三套,就是百灵鸟除了叫它的本口以外,还要学出13种鸟或动物的叫声。
百灵十三套里有鸡、猫、燕、狗、鹰等的声音。比如学鸡叫,别的鸟要学鸡叫,能学出公鸡打鸣或者母鸡下蛋的声音就算可以了。但是对于百灵还不够,要叫一个完整的十三套,它必须从公鸡打鸣开始叫,包括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小鸡争食,必须要叫完整方为一套。再比如学猫叫,光是“喵喵喵”的叫声是不行的,大猫怎么叫,老猫怎么叫,小猫怎么叫,这些都叫齐了才算一套。学喜鹊叫,山喜鹊怎么叫,灰喜鹊怎么叫,大喜鹊怎么叫;单只怎么叫,一群怎么叫,打食怎么叫,这些都学会了叫一套。
再说学鹰叫,鹰本身是鸟的天敌,要学鹰叫就很难。十三套中还有虫叫,虫鸣是翅膀摩擦出来的声音,鸟要从嘴学出这个声音来不容易。所以,历来能叫十三套的百灵都是屈指可数的稀罕物。
让鸟押音儿是怎么做到的呢?比如《茶馆》里松二爷养的黄巧儿(黄雀),这种鸟比较好养,它会三大叫:红子、喜鹊,油葫芦,学红子、喜鹊叫容易,因为它们都是鸟类,最难的就是学油葫芦叫。过去的老人押油葫芦的时候用缸,把黄巧儿蹲在缸里,用罩罩好,在缸底下养油葫芦并使其呜叫,尤其是半夜的时候让黄巧儿学油葫芦的叫声。一只普通的黄巧儿不算什么,但让它押出三大叫来就非常值钱。所以说,北京人不管玩什么都有自己的名堂,都有自己的讲究。
玩儿鸟分文武
北京人玩鸟分文武,比较文气的人养百灵、红子、靛颏这种鸟;武人,或者说好练武的人,养画眉鸟。文鸟一般都是听叫的,武鸟虽然也会叫,但它还多了一样本事一好斗,在南方一些地方就有斗画眉的习俗。而且画眉鸟比较大,养画眉的笼子也比较大,所以好练武的人喜欢玩儿画眉鸟,上街遛鸟的时候,也要拉开架子、炸开膀子。
早年间,如果养鸟人在路上相遇,提百灵鸟笼的人要请左腿弯、右腿后撤、半跪的“文式安”;提画眉鸟笼的人则请左腿微弯、右腿向后微撤、下腰的“武架子安”,备有样式。
给鸟儿喂食也有讲究
养鸟可不仅仅是欣赏就行了,讲究的还得给鸟做饭呢。不同鸟吃的还不—样,比如百灵是吃五谷的,也就是吃素食;画眉鸟、靛颏就得吃荤食,里边得加肉。还有的鸟吃虫,而红子吃面食,因为它个头小,得把食物捣成粉状,里边有鸡蛋、玉米面、各种杂面等,—般都是上锅蒸。
过去北京人养靛颏的就有讲究,一礼拜要给靛颏打一次软食,软食里得有羊肉,还得根据季节变换调配比例。比如冬天冷,就得适当增加肉的比例,到了天暖和的时候再减少。而且饮食的不同还会影响鸟儿每年换毛的颜色,常有人通过饮食调整鸟的羽色。
那些能聊会说的小伙伴
北京人养会说话的鸟,比较常见的是鹦鹉、八哥、鹩哥,学说话、学唱歌、背唐诗都不在话下。需要注意的是,八哥舌头上有—层硬壳,玩儿鸟的人往往要帮它把硬壳去掉,八哥的舌头变软了、灵活了,学舌就更陕了。
现在训练这些鸟儿说话常会在网上下载一些普通话教程,以前的人则是用磁带教鸟说话,但是这样训练出来的鸟往往说话比较生硬、程式化,连话语之间的停顿都是固定的。所以押鸟一方面可以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教鸟说话,另一方面也别忘了让鸟儿和其他鸟多交流,让老鸟带一带,学出来的话就会更加委婉动听。
现在北京的鸟市已经难找了,但有心养鸟的朋友还是可以到宠物商店去看一看。尤其要注意的是,国家保护动物的鸟类是禁止捕捉和买卖的,所以要养就养一些像鹦鹉等人工繁育的鸟。
据《城市文化范》节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