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面前,在“兴”或“衰”的拐点上,如何打破一些人对贾汪“煤尽城衰”的预言,闯出一条具有贾汪特色的转型之路?
站在风景秀丽的贾汪区南湖之畔,谁能想到昔日此处满目疮痍的凄凉。素有“百年煤城”之称的贾汪,是徐州市最东北部的一块“飞地”,境内煤炭资源储量丰厚。依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产业曾经支撑了贾汪经济的“半壁江山”。
“8年前的转身,让贡汪义无反顾地踏上产业转型之路。较现在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贾汪对绝望的体会来的更早一些,感觉更痛一些,某些程度上说也更幸运一些。”现任贾汪区委书记丁维和深有感慨地说,贾汪的路是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要说发展的动力,其实就是一个字,“逼”。个中含义演绎了8年,也凝练了8年。
困惑
贾汪区最多时拥有乡镇煤矿达250余对,从业人数3万余人,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并带动了与此相关联的煤炭运输、港口、三产服务等行业发展。
然而,2001年7月的一场矿难,导致123对小煤矿被永久性关闭,3亿元资产埋在井下,地方财源减收5500万元,3万人失去就业岗位,严重波及服务行业,经济跌入谷底。
2001年11月的一天,拖着100多天来处理事故后的疲惫,带着尚未愈合的伤口,区四套班子不得不重新思忖贾汪的道路。摆在面前的“四难”,足以让烟雾缭绕的会议室,凌晨四点依然灯火通明。
一难,“资源饭”难以为继。矿难事故后,全部乡镇煤矿永久性关闭,贾汪必须以掐断经济命脉的代价,彻底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二难,财政接近枯竭。煤矿政策性关闭后。地方财政税源陡然变窄,工业经济跌入谷底,财政无力支付工资,煤矿塌陷地补偿、村民房屋开裂、矿工工资拖欠、小矿主关井补助无法兑现。
三难,人地矛盾尖锐。由于煤炭资源长期高强度大面积开采,造成了全区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因采煤造成塌陷达到11.29万亩,占到煤田面积的37.3%,塌陷地区人均耕地由1951年的2.98亩,锐降降到0.46亩。还致使出现大面积危房,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四难,经济结构单一。以煤炭开采为主体,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加工业、服务业极为脆弱,接续和替代产业没有及时发展起来,引发了全面的产业凋敝。
全区上下弥漫着失望和迷茫的情绪,目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贾汪的决策者身上。时任区委书记的冯正刚认识到,此时领导班子的片刻迟疑,都会给贾汪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巨大灾难。
突围
从理性上分析,贾汪煤炭资源虽然还可以支撑发展一段时间。但是从“九五”以来,贾汪GDP年增长率仅为5%,财政收入连续9年在1.5亿元徘徊,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发展质量和层次都很低。
可以说,贾汪已经躺在煤炭资源的襁褓里,错过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即使没有那声巨大的爆炸,贾汪也应该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面前,在“兴”或“衰”的拐点上,如何打破一些人对贾汪“煤尽城衰”的预言,闯出一条具有贾汪特色的转型之路?
在当时的情况下,提振干群的信心显得最为迫切。破除干群长期不思调整、不想变革、一味依赖资源的惰性思维模式,是首先遇到的难题。
于是,贾汪的决策层一方面用事故教训加强教育,剖析小煤矿生产带来的消极后果和负面效应,彻底打破对煤炭生产的依赖思想,坚决甩掉小煤矿这种落后生产力。
同时,通过组织参观、调研、座谈等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强化转型意识。破除以资源论发展的狭隘发展观,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更要充分发挥人力、技术、资本等因素,充分认識到经济转型是贾汪发展的现实选择。
更重要的是,引导树立“发展还得靠自身”的观念,要正视困难但不夸大困难,争取扶持但不依赖扶持。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推进产业整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和建设开发园区上来,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三步曲”
回望贾汪的产业转型之路,丁维和将其总结为“弹好三步曲”。
第一步从无到有。首先通过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推进经济从“地下挖煤”向“地上办厂”转移,煤矿业主向企业厂长转变,推进由资源到能源,由能源到新型工业的产业转型。
贾汪充分启动民资,强化招商引资,依托资源优势上项目,拉长做粗煤—电—水泥、煤—电—钢、煤—电—纸和纺织—印染—服装四大产业链,迅速形成了以新型建材、能源、冶金、纺织服装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同时逐步培育壮大家具、食品、健身器材、机械制造等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实现了由一味依赖煤炭向多业并举的嬗变,走出了一条非煤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步由“散”到“聚”。贾汪的产业转型没有走“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散乱开发路子,规划一直是贾汪发展的灵魂。
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贾汪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区,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形成10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的山水城区,40平方公里的旅游风景区和10平方公里的运河产业带。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逐渐成为徐州市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三步从“弱”到“强”。贾汪的发展路径开始便是从“大”做起的,“大项目带动”是贾汪的转型特色,产业规模也由“小”变“大”,产业竞争力也“弱”变“强”。
通过招大引强,拉长链条,提升层次,贾汪的环保电力、新型建材、冶金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已经向高端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电力产业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成为江苏北部重要的能源基地。建材产业已形成年产1000万吨水泥熟料能力,几乎占到全国产能的半壁江山。冶金煤化工产业已经形成年产400万吨钢铁、300万吨煤化工能力。
转型没有句号
贾汪人凭着一股硬气,一举化“危机”为“契机”,经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实现“东山再起”,城市建设初露峥嵘,生态环境快速恢复。
2008年,全区财政收入是最后完成关井的2002年的6倍,年均增长32%;工业投入是2002年的7倍,年均增长117%。贾汪的成功做法,或许能给正在寻求转型之路的资源型城市以启发和借鉴。
对于贾汪而言,转型并没有画上句号。
贾汪的转型需要引爆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点。目前,装备制造、新能源、城区商贸、运河物流、旅游休闲、环保家具、纺织服装已经成为贾汪七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再调、层次再提、发展再快”一直逼迫着贾汪,贾汪似乎也从来没有做过停步的准备。
现在的贾汪更专注于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的集群完善。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实施特殊的扶持政策,对成长型企业,引导其向专、精、新方向发展。
在招商引资中,侧重产业链条的打造,突出引进投资规模大、生产技术先进、龙头带动性强的知名优势企业,引进污染程度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贾汪山坡未用地多,采煤塌陷地多,矿产资源丰富,电力能源充足。如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贾汪又一个关注重点。通过治理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和再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贾汪产业发展的空间和环境空间,又得到一次巨大释放。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政策研究室)
站在风景秀丽的贾汪区南湖之畔,谁能想到昔日此处满目疮痍的凄凉。素有“百年煤城”之称的贾汪,是徐州市最东北部的一块“飞地”,境内煤炭资源储量丰厚。依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产业曾经支撑了贾汪经济的“半壁江山”。
“8年前的转身,让贡汪义无反顾地踏上产业转型之路。较现在全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贾汪对绝望的体会来的更早一些,感觉更痛一些,某些程度上说也更幸运一些。”现任贾汪区委书记丁维和深有感慨地说,贾汪的路是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要说发展的动力,其实就是一个字,“逼”。个中含义演绎了8年,也凝练了8年。
困惑
贾汪区最多时拥有乡镇煤矿达250余对,从业人数3万余人,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并带动了与此相关联的煤炭运输、港口、三产服务等行业发展。
然而,2001年7月的一场矿难,导致123对小煤矿被永久性关闭,3亿元资产埋在井下,地方财源减收5500万元,3万人失去就业岗位,严重波及服务行业,经济跌入谷底。
2001年11月的一天,拖着100多天来处理事故后的疲惫,带着尚未愈合的伤口,区四套班子不得不重新思忖贾汪的道路。摆在面前的“四难”,足以让烟雾缭绕的会议室,凌晨四点依然灯火通明。
一难,“资源饭”难以为继。矿难事故后,全部乡镇煤矿永久性关闭,贾汪必须以掐断经济命脉的代价,彻底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二难,财政接近枯竭。煤矿政策性关闭后。地方财政税源陡然变窄,工业经济跌入谷底,财政无力支付工资,煤矿塌陷地补偿、村民房屋开裂、矿工工资拖欠、小矿主关井补助无法兑现。
三难,人地矛盾尖锐。由于煤炭资源长期高强度大面积开采,造成了全区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因采煤造成塌陷达到11.29万亩,占到煤田面积的37.3%,塌陷地区人均耕地由1951年的2.98亩,锐降降到0.46亩。还致使出现大面积危房,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四难,经济结构单一。以煤炭开采为主体,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加工业、服务业极为脆弱,接续和替代产业没有及时发展起来,引发了全面的产业凋敝。
全区上下弥漫着失望和迷茫的情绪,目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贾汪的决策者身上。时任区委书记的冯正刚认识到,此时领导班子的片刻迟疑,都会给贾汪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巨大灾难。
突围
从理性上分析,贾汪煤炭资源虽然还可以支撑发展一段时间。但是从“九五”以来,贾汪GDP年增长率仅为5%,财政收入连续9年在1.5亿元徘徊,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发展质量和层次都很低。
可以说,贾汪已经躺在煤炭资源的襁褓里,错过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即使没有那声巨大的爆炸,贾汪也应该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面前,在“兴”或“衰”的拐点上,如何打破一些人对贾汪“煤尽城衰”的预言,闯出一条具有贾汪特色的转型之路?
在当时的情况下,提振干群的信心显得最为迫切。破除干群长期不思调整、不想变革、一味依赖资源的惰性思维模式,是首先遇到的难题。
于是,贾汪的决策层一方面用事故教训加强教育,剖析小煤矿生产带来的消极后果和负面效应,彻底打破对煤炭生产的依赖思想,坚决甩掉小煤矿这种落后生产力。
同时,通过组织参观、调研、座谈等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强化转型意识。破除以资源论发展的狭隘发展观,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更要充分发挥人力、技术、资本等因素,充分认識到经济转型是贾汪发展的现实选择。
更重要的是,引导树立“发展还得靠自身”的观念,要正视困难但不夸大困难,争取扶持但不依赖扶持。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推进产业整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和建设开发园区上来,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三步曲”
回望贾汪的产业转型之路,丁维和将其总结为“弹好三步曲”。
第一步从无到有。首先通过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推进经济从“地下挖煤”向“地上办厂”转移,煤矿业主向企业厂长转变,推进由资源到能源,由能源到新型工业的产业转型。
贾汪充分启动民资,强化招商引资,依托资源优势上项目,拉长做粗煤—电—水泥、煤—电—钢、煤—电—纸和纺织—印染—服装四大产业链,迅速形成了以新型建材、能源、冶金、纺织服装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同时逐步培育壮大家具、食品、健身器材、机械制造等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实现了由一味依赖煤炭向多业并举的嬗变,走出了一条非煤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步由“散”到“聚”。贾汪的产业转型没有走“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散乱开发路子,规划一直是贾汪发展的灵魂。
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贾汪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区,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形成10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30平方公里的山水城区,40平方公里的旅游风景区和10平方公里的运河产业带。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逐渐成为徐州市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三步从“弱”到“强”。贾汪的发展路径开始便是从“大”做起的,“大项目带动”是贾汪的转型特色,产业规模也由“小”变“大”,产业竞争力也“弱”变“强”。
通过招大引强,拉长链条,提升层次,贾汪的环保电力、新型建材、冶金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已经向高端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电力产业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成为江苏北部重要的能源基地。建材产业已形成年产1000万吨水泥熟料能力,几乎占到全国产能的半壁江山。冶金煤化工产业已经形成年产400万吨钢铁、300万吨煤化工能力。
转型没有句号
贾汪人凭着一股硬气,一举化“危机”为“契机”,经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实现“东山再起”,城市建设初露峥嵘,生态环境快速恢复。
2008年,全区财政收入是最后完成关井的2002年的6倍,年均增长32%;工业投入是2002年的7倍,年均增长117%。贾汪的成功做法,或许能给正在寻求转型之路的资源型城市以启发和借鉴。
对于贾汪而言,转型并没有画上句号。
贾汪的转型需要引爆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点。目前,装备制造、新能源、城区商贸、运河物流、旅游休闲、环保家具、纺织服装已经成为贾汪七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再调、层次再提、发展再快”一直逼迫着贾汪,贾汪似乎也从来没有做过停步的准备。
现在的贾汪更专注于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的集群完善。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实施特殊的扶持政策,对成长型企业,引导其向专、精、新方向发展。
在招商引资中,侧重产业链条的打造,突出引进投资规模大、生产技术先进、龙头带动性强的知名优势企业,引进污染程度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贾汪山坡未用地多,采煤塌陷地多,矿产资源丰富,电力能源充足。如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贾汪又一个关注重点。通过治理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和再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贾汪产业发展的空间和环境空间,又得到一次巨大释放。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