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培养和增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为目的哲理教育,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面对的各种社会现象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而能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以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实际出发 思想转化 开拓创新 哲理教育
当今在校的中学生,他们通过报纸、电视、因特网等各种媒体,获得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上一代同期人。这对其认知、辨解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来说,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困惑和不解,在心理上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加之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全方位服务呵护中又定有“高期望值”,无形中营造了一个较大的压力网,当其一两次受挫便产生消极烦躁不安,以致作出令人痛心的反应。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站在“心育”素质的制高点上,运用基本哲理原理,持之以恒地做好普遍或个别的思想疏导工作。实践证明,以培养和增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哲理教育,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面对的各种社会现象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而能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以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给予学生以哲理教育,本人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一、有的放矢,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哲理教育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中学生所具有的思想特点,也是客观物质对象在头脑中的反映。改革开放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发展,他们感受到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喜悦;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们领略到了“知识改变人生”的道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国际竞争、合作的加深,他们预感到了肩负的社会责任之重大。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并由此产生的理念,他们可谓在成就学业的道路上,勤奋好学,争优好强,见奇好动,在不懈的努力中寻找坐标。这便是当前中学生的总况和主流,共性之所在。在这样的学生群体里,又由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文化底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其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处世态度、行为轨迹也存在着相异之处,有其自身个性。即使是在同一个空间对同样的认识对象也往往结论截然相反。与此同时,常常亦会出现多余的边边角角:或许自恃优势,或许消极自卑,或许怕苦厌学,或许散漫贪玩……所有这些均需我们有见地工作。我们只有从学生多样性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洞悉其思想脉博之所在,方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诸如“高校扩招与高额收费”、“职工下岗与减员增效”、“竞争上学和求聘就业”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学生休戚相关。他们势必会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审视、去分析、去认识、去行动。我们做为外因条件,在作用其对象时,一个基本前提是弄清学生言行这一外在表现所反映的思想动态,进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投石激浪,促其思想转化,这是哲理教育的根本点
人的思想也和其它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错误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接受新知。无论是哪一种职责都有待于我们精心点拨,犹如投进“石子”使其心海翻起浪花,将认识从一个起点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中间的演变过程,就有个质的飞跃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有这样一位学生,智商并不低,可自认为家庭钱多经济条件好,在校便“高枕无忧”,热衷新潮,不思学习,成绩日趋下滑。面对这一形而上学条件论的思想动态,我安排了一次理论到实践分析的谈话教育,使其基本懂得了有利条件应该转化为动力而不应该成为包袱的道理。为加深和巩固谈话初步成果,其时我又给他一段赠语:当今的国际舞台是以科技拉动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社会。生逢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要想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得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求职凭技能聘用,交际凭诚信公关,产品凭科含占市,价值凭智慧创造……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学习真本领,闯荡大世界,以适应无硝烟的战斗。并要其将这段话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的确使其思维震荡,番然而自新。
三、开拓创新,推进其认识升华,这是哲理教育的落脚点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所揭示的内容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形势的不断发展,新的事物不断产生,要使学生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这就向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和要求,不仅教育内容要换血更新,教育形式亦要新颖科学。为此,我从这两个方面作出探究和努力:
其一,建立以班级教师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形成“共向合力”。这有助于从直接接触中了解学生真正内在的思想情绪及形态特点,进而在这一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协力同心的目标一致的教育措施。因为教育和其它工作一样,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而且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内容。例如:学习生活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处理、获得知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过程、数学解题时变定势思维到多向思维的转化等等,几乎无一不涉及深刻的哲理。这样教育者长期以往紧密结合所教学科特点,有机而有序列地给予学生以点拨,将使学生认識能力有突破性的提高。
其二,创造学生“群体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其自我调整心理的内驱力。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就应着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诱导其主动关注社会,并设置更多的实践和表达己见的机会:将小型论坛引进班会,开展争论较大的问题正反两方的辩论活动;举办形势热点专题讲座,现场解答学生思想疑难;征集个人“思想火花”言录,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共阅议感等,这些实践活动的运作过程,正是学生亲身参与和学习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提高和扩展的过程。
关键词: 实际出发 思想转化 开拓创新 哲理教育
当今在校的中学生,他们通过报纸、电视、因特网等各种媒体,获得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上一代同期人。这对其认知、辨解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来说,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困惑和不解,在心理上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加之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全方位服务呵护中又定有“高期望值”,无形中营造了一个较大的压力网,当其一两次受挫便产生消极烦躁不安,以致作出令人痛心的反应。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站在“心育”素质的制高点上,运用基本哲理原理,持之以恒地做好普遍或个别的思想疏导工作。实践证明,以培养和增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哲理教育,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面对的各种社会现象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而能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以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给予学生以哲理教育,本人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一、有的放矢,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哲理教育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中学生所具有的思想特点,也是客观物质对象在头脑中的反映。改革开放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发展,他们感受到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喜悦;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们领略到了“知识改变人生”的道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国际竞争、合作的加深,他们预感到了肩负的社会责任之重大。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并由此产生的理念,他们可谓在成就学业的道路上,勤奋好学,争优好强,见奇好动,在不懈的努力中寻找坐标。这便是当前中学生的总况和主流,共性之所在。在这样的学生群体里,又由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文化底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其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处世态度、行为轨迹也存在着相异之处,有其自身个性。即使是在同一个空间对同样的认识对象也往往结论截然相反。与此同时,常常亦会出现多余的边边角角:或许自恃优势,或许消极自卑,或许怕苦厌学,或许散漫贪玩……所有这些均需我们有见地工作。我们只有从学生多样性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洞悉其思想脉博之所在,方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诸如“高校扩招与高额收费”、“职工下岗与减员增效”、“竞争上学和求聘就业”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学生休戚相关。他们势必会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审视、去分析、去认识、去行动。我们做为外因条件,在作用其对象时,一个基本前提是弄清学生言行这一外在表现所反映的思想动态,进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投石激浪,促其思想转化,这是哲理教育的根本点
人的思想也和其它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错误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接受新知。无论是哪一种职责都有待于我们精心点拨,犹如投进“石子”使其心海翻起浪花,将认识从一个起点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中间的演变过程,就有个质的飞跃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有这样一位学生,智商并不低,可自认为家庭钱多经济条件好,在校便“高枕无忧”,热衷新潮,不思学习,成绩日趋下滑。面对这一形而上学条件论的思想动态,我安排了一次理论到实践分析的谈话教育,使其基本懂得了有利条件应该转化为动力而不应该成为包袱的道理。为加深和巩固谈话初步成果,其时我又给他一段赠语:当今的国际舞台是以科技拉动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社会。生逢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要想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得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求职凭技能聘用,交际凭诚信公关,产品凭科含占市,价值凭智慧创造……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学习真本领,闯荡大世界,以适应无硝烟的战斗。并要其将这段话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的确使其思维震荡,番然而自新。
三、开拓创新,推进其认识升华,这是哲理教育的落脚点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所揭示的内容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形势的不断发展,新的事物不断产生,要使学生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这就向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和要求,不仅教育内容要换血更新,教育形式亦要新颖科学。为此,我从这两个方面作出探究和努力:
其一,建立以班级教师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形成“共向合力”。这有助于从直接接触中了解学生真正内在的思想情绪及形态特点,进而在这一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协力同心的目标一致的教育措施。因为教育和其它工作一样,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而且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内容。例如:学习生活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处理、获得知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过程、数学解题时变定势思维到多向思维的转化等等,几乎无一不涉及深刻的哲理。这样教育者长期以往紧密结合所教学科特点,有机而有序列地给予学生以点拨,将使学生认識能力有突破性的提高。
其二,创造学生“群体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其自我调整心理的内驱力。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就应着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诱导其主动关注社会,并设置更多的实践和表达己见的机会:将小型论坛引进班会,开展争论较大的问题正反两方的辩论活动;举办形势热点专题讲座,现场解答学生思想疑难;征集个人“思想火花”言录,打印成册人手一份共阅议感等,这些实践活动的运作过程,正是学生亲身参与和学习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提高和扩展的过程。